近日,有“網紅縣委書記”之稱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他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有些貧困戶“不懂感恩”,需要加強對群眾的感恩教育。(11月9日 新京報)
“感恩”本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謝生活給予你的一切,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然而地方官為政府的份內工作及為百姓服務的行為求得感恩似有牽強之處。智慧的人,不應該總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做人如此、做事更應該如此,公職人員不能只盯著老百姓得到了什么,而應該著眼于還沒有做什么。筆者認為,給扶貧工作注入“感恩元素”是政績觀的扭曲、是對政策的誤解,更是對國家和人民的不負責。
從現實來看,全國確實存在扶貧工作推進難的情況:一方面,“扶貧口號年年喊,一年更比一年響”,可干了很多年還是“濤聲依舊”;另一方面,個別干部把脫貧目標落實在了資料上,為了“迎檢過關”,過于將精力傾注于數據的提升和資料的完善,制定的政策與實際不符,群眾看不到希望。盡管如此,我們的領導干部還是希望群眾能感恩他們,試問?這樣恩情你們是否受之有愧呢。
作為基層干部,不去想著如如何解群眾之困,而把名利和政績看得如此之重,縱然你是網紅,也該為自己的不良言論負責到底。在精準脫貧政策不斷更新和人們的思想及物質需求不斷變化的今天,政府只有將工作做好做細做到群眾的心坎上才是當務之急,而不是有矛盾就號召什么“感恩教育”,回避自身問題。
“信心+行動”才是真扶貧。要想讓這駕馬車走得穩走得好就必須耐得住性子,持續發力。首先,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改變觀念,丟掉以往為群眾送金錢、送物資的“施舍”作風和面子工程,改進工作方法,科學布局產業;其次,駐村干部要將貧苦戶“當人看”,糾正他們對政府的依賴性,切實摸清楚底子,將“造血”與實際相結合,提振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參與信心;第三,紀檢和督查部門要完善制度,加強監督,堅決懲治應扶不扶、扶富不扶貧等不公平現象和各類腐敗問題。
正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扶貧不是政績,是關乎民生的大事件。是一份為民感情和社會責任,為官者只要深入基層困難戶家里訪貧問苦、制定措施、講解政策,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用“真善美”的情懷和智慧帶著他們走上致富路,百姓是不會忘記黨和政府的這份“大情懷”。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民政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