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何帆:中國的小農經濟是怎樣形成的

[ 作者:何帆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02 錄入:實習編輯 ]

上溯三代以上,幾乎每個中國人的祖上都是農民。將近兩千年來,小農經濟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DNA。中華民族依賴小農經濟養育人口、生生不息。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一語道破:中國就是鄉土社會,小農意識深深地扎根在中國的國民性格之中。

但中國并非一開始就是小農經濟。從戰國時期,直到漢代初期,中國的城市工商業相當發達。如果一直沿著這個方向演變,中國未嘗不會出現類似古代希臘那樣的城邦文化。歷史的洪流在漢代轉了一個大彎。根據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的研究,中國在漢代才出現了獨特的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這一生產模式的出現,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國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商業繁榮。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提到了鹽商猗頓、鐵商郭縱、畜牧起家的烏氏倮、以及能夠獲得秦始皇敬重的女企業家巴寡婦清。《漢書》里關于巨商大賈的記載更為詳細。《史記》寫到:“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商業的興旺,一是得益于戰國時期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而這是借了各國為打仗紛紛修路之便;二是得益于戰國時期的大國比春秋時候的封國規模更大,市場規模更大,人口和貨物能夠流通的范圍更廣;三是得益于貨幣制度的發展。漢初的商業繁榮,亦得益于戰后的“和平景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這是一種以城市為重心、生機勃勃的市場經濟,由此帶來的那種意氣風發的市井社會,也顯得格外別致。《史記·游俠列傳》中寫到的那些個性鮮明的俠客,大多生于閭巷,而非寄身畎畝。

由亂至治之后,人口逐漸增長。據估計,西漢時期人口的增長率大約為1.6%。在一個傳統社會中,這是非常高的人口增長率。西漢時期,人口總額至少翻了一番,或許翻了兩番。在一些核心地區,人口壓力逐漸凸顯。西漢初期,官府試圖減少農民的賦稅負擔,但仍然無法緩解人多地少的困境。官府支持人口遷移,尤其是遷至具有戰略意義的北部邊疆。然而,開墾新的耕地的速度始終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積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四處漂泊的流民。

早在西漢初年,就有像賈誼、晁錯這樣有遠見的大臣上書,要求朝廷采取措施發展農業。西漢初期的應對措施是重本輕末,認為農業是本,商業是末,一方面提高農業的地位,另一方面打擊商業。漢景帝時期就曾經打擊閭里豪強,但最具殺傷力的還要算漢武帝時候的“算緡令”和“告緡令”。

漢武好大喜功,四處出擊,大興土木,自然入不敷出。算緡是官府向商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一緡折合一千文。富豪家中財產,每兩緡抽取一算,約為一百二十文或二百文,稅率折合6%-10%。乍看似不高,但這次出臺的新稅已經比舊稅提高了五倍。此外,官府還要征收車船稅。《史記.平準書》寫到,算緡令公布之后,“富豪皆爭匿財”。于是,漢武帝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告緡”運動。

所謂“告緡”,就是發動群眾斗地主,鼓勵群眾揭發隱瞞財產的商賈。一旦被告發,這些商賈的財產就要被全部沒收。告發者將得到大大的獎勵:“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富豪家財的一半都賞給告密者了。中等以上的商賈之家大多被告發得傾家蕩產。后來,漢武帝派出工作組奔赴各地,清理告緡罰沒的財產,得到財物數以億計、奴婢上千萬。大縣罰沒土地數百頃,小縣也有百余頃。大約十年之后,告緡令才最終廢止。

許倬云談到,這場告緡運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之后,富人們不敢再投資于工商業,而是轉而購買土地,因為土地不屬于征稅對象。加之商業稅嚴苛、農業稅優惠,這更鼓勵商人們投資土地。這導致土地價格上揚,普通農戶無力購置大片田地,只能在一小塊土地上刨土求食。

告緡令是一個來自經濟系統之外的外部沖擊。經濟系統遇到外部沖擊自然會偏離原有的軌道,但逐漸會調整回去。若從根本上講,中國的小農經濟,很可能跟種植本土農作物需要的技術有關。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就曾經提出過類似的假說。各種農作物差異較大,因此種植不同農作物的文明也表現各異。歐洲種植的小麥易收耐寒,但產量太低,大約播一收五,即產量是播種的種子量的五倍左右。東亞種植的水稻產量高,但需要付出大量的勞動。美洲種植的玉米易于成活、產量最高。布羅代爾講到,正是由于種植玉米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而且不占用太多的人工,才有可能調動那么多空閑的人力去修建瑪雅人的巨大金字塔、庫斯科的巨墻或馬丘比丘。

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是稷、黍、麥和稻。稷、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作物,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物。一說麥來自西亞,也有觀點認為中國自己培育出了麥。麥要到漢以后,才獲得了主要食糧的地位。中國人的食糧素稱以五谷為主。五谷究竟包括哪幾種作物,尚有爭議,但像稷、黍、粟、菽這些中國北方的禾谷,或是從狗尾草的變種演化而來。

禾谷的優點是抗風、耐旱,適合北方的氣候。但種植禾谷也有不利之處。分量較輕的谷粒很容易從谷穗上脫落,來年自己發芽長出來。要想提高產量,就得不斷地除草間苗、深耕保墑(在中國北方,只有將土地的表層翻耕,打碎覆蓋耕地地表的細小顆粒,干燥的黃土地才不會很快失去水分)。中國的農夫不得不付出格外艱辛的勞作,從播種之前,到收割之后,都要不斷地耕耘土地、芟除雜草,中國的農民在這些農活上付出的勞動和時間,超過了播種和收獲時所需的勞動和時間之和。“鋤禾日當午”,就是寫照。中國的小農經濟是精耕細作的農業,這和種禾所需的勞作是有關的。

種稻亦然。水稻可能是土生野稻的改良后代。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插秧的技術,農民在淺平的秧圃培育稻秧,這能夠節省稻田的面積,提高產量,但代價是農民不得不再把秧苗移植到大田中去。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因此農民還得花費大量的時間灌溉。布羅代爾就曾經講到,一位在中國旅行的傳教士驚奇地發現,中國的農民不用馬拉水車,而是自己用腳踩動機器,“輕松愉快”地踩一天。

由于土地稀缺,漢代農民為了改良土壤,付出了艱辛努力。歐洲的農民土地廣闊,可以拿出很多土地休耕,而休耕地可以用來喂養牲畜。牲畜的糞便再用來做肥料。中國的農民不可能這樣“奢侈”,他們只能對有限的土地連續耕種。中國的肥料包括綠肥和糞肥。雜草腐爛之后,變廢為寶,可以改善農田土質。糞肥則只能用人的糞便、豬和雞鴨的糞便。用糞肥改良土壤、有限的家畜飼養,表明漢代的農民不得不采用小農經營的方式。

古代的農書,比如《氾勝之書》的記載上說,漢代的單位面積畝產非常之高,兩個勞動力種十畝田,所得糧食可供他們兩個人吃26年。這一記錄是否可信,仍待考證,但較有把握的是,到了漢代,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已經大致成型。西漢末年制鐵技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東漢時期已經可以用熟鐵制造農具。但漢代的農具一直流傳至今,無論從種類,還是每一種類的細節,居然都和今天的農具極其相似。

說起小農經濟,人們往往認為小農經濟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其實恰恰相反。如果是大的莊園,各類農作物、各類手工作坊齊全,才有可能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是無法自給自足的,許倬云講到,中國的小農經濟是重商的小農經濟。

從九月以后,田間的勞動就告一段落,農閑時光,人們會從事農具和房屋的修整、或是一些可以賺取現金的活動,比如加工食品、紡紗織布、金屬加工、制革制陶,甚至做一些運輸和買賣。或近或遠的交易網絡,將零零散散的小農經濟交織在一起。農民參與的交易大致在兩個圈子里進行,一是方圓五十公里左右的小圈子(趕集趁墟),一是方圓兩百公里左右的大圈子(都市城鎮)。漢學家施堅雅提出,中國的農民參與市場活動有一個周期循環。若是天下承平,農民就積極參與到市場體系中,集市連著城鎮,城鎮連著遠處的市場,形成了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網絡,而到了動亂時期,農民就會回撤,以至于一個村子完全地與外界隔離,形成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

中國從漢代開始,就出現了精耕細作的、重商的小農經濟。這一轉型肇始于政策的劇烈沖擊,但歸根到底,是在中國獨有的資源稟賦條件下做出的一種最優選擇。一旦走上了這條演進道路,歷史就從此景色大異。兩千年一彈指。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作者注:本文取材于許倬云,《漢代農業:中國早期農業經濟的形成》,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中譯本。)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FT中文網 2016年11月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有码在线视频 | 亚洲七久久之色九 |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 | 亚洲午夜看片福利717 | 亚洲不卡AV网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