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呂慧明:什么才是中國鄉村建設的起點?

[ 作者:呂慧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18 錄入:王惠敏 ]

原題:再讀梁漱溟:什么才是中國鄉村建設的起點?

中國的未來在哪里?對于20世紀30年代的仁人志士來說,厘清千頭萬緒的現實糾纏,為中國的未來出來指明方向是當務之急。同樣,對于梁漱溟來說,中國的未來在于辨明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從而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一種現代性參考。他認為這不僅是個理論問題,也涉及到中國向何處去的實踐問題。只有正確認識中國文化之后,才能為中國的社會改造提供有價值的、可操作的設計。

《鄉村建設理論》一書由“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部分組成,反映了梁漱溟遵循著由認識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一貫思路。梁漱溟認為,“同西方社會相比,中國社會特征是倫理本位、職業分位和以道德代替宗教?!边@樣的社會,是以人倫情感為紐帶,不容易形成階級對立,從而也形成自由散漫的民族性格。

這樣的社會,雖有其長處,但也有嚴重的缺陷。表現為一是缺乏科學技術,二是缺乏團體組織。因此,他認為,必須引進西方的“團體組織”和“科學技術”應用于鄉村建設,構造新的社會組織,復興農業,從工業引發農業,實現國家的工業化,進一步實現中國的文化重建和民族復興。

值得注意的是,梁漱溟是在肯定中國文化合理性的前提下,引進西方的理論來改造文化。并不贊成全盤西化?!爸袊缬幸粋€團體組織出現,那就是一個中西具體事實的融合??梢哉f,是以中國固有精神為主而吸收西洋人的長處。中國固有精神,重要的不外乎是兩點。一是互以對方為尊重的倫理情誼,一是改過遷善的人生向上。西方近代團體的長處,則有四點:一是,團體組織,此點矯正了我們的散漫;二是,團體生活中的分子對團體生活會有力的參加,此點矯正了我們被動的毛病;三是尊重個人,此點比較增進了以前個人的地位,完成個人的人格;四是財產社會化,此點增進了我們的合作關系?!?

可見,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是一種“內生的現代化”。這種內生性充分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尊重,同時也體現在利用傳統文化經驗對西方文化的外來經驗文化模式加以吸收和重構。

在我們看來,在當前,我國鄉村建設進入轉折和關鍵時期,許多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重新挖掘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的深度,對于反思目前我國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有一定積極意義,從而為今后的鄉村建設提供價值尺度和走向。

中國鄉村建設與溫和改良模式

依照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構造一個符合東西方文化長處的社會組織是鄉村建設的起點?!班l農學?!本褪沁@樣一個理想的場所。“鄉農學?!笔且M西方文化的長處“科學技術”和“團體精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儒家傳統而設計的一個地方組織,并非傳統國民教育層面上的學校。這個鄉村組織是理想社會的藍圖和樣本,也是中國進步的必要條件。

“鄉農學?!庇伤牟糠秩私M成,校董會、校長、教員、學生組成。校長起教訓監督作用,教員起推動設計作用,學眾起立法作用,校董會起行政作用。其中,除教員以外,鄉村學校的其他成員都是本地居民。梁漱溟認為,鄉村問題的解決,天然要靠鄉村主力。然而,單憑鄉村的力量略顯單薄,還要靠有知識,有眼光,有新技術,新方法的人與當地人結合起來,方能解決問題。

梁漱溟對于學眾,提出一系列的要求。例如,要以團體為重,這其實是對儒家文化以家庭為重的一種超越;要敬長睦鄰;要愛惜事理—“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要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開會必到,事事從心里過一遍;尊重多數,舍己從人等等。

對于“鄉農學校”這樣的一個鄉村自治組織,梁漱溟對其寄予厚望。在社會方面,“鄉農學校”可以克服鄉村社會的陋習,引領農民進入新生活;在經濟上,通過互助合作,改善農村金融流通,引入新技術;在農業復興以后,農村市場就產生了對工業品的需求,引發了農村工業,進一步引發國家的工業化;在政治方面,農民在鄉農學校學會了民主的習慣,為國家的民主政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一來,“以建設完成革命,以進步達到平等”的鄉村建設目標得以完成。

我們可以發現,梁漱溟希望通過“鄉農學?!边@樣的組織形式,能夠培養學眾“團體組織”和“科學技術”的習慣,這種培養并不是要求徹底決裂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與西方的優勢進行了嫁接與融合。同時,是在充分尊重和充分了解鄉村內在文化肌理和社會經濟的情況下,進行的溫和改良模式。

長久以來,我國的鄉村建設道路走的是一條“鄉村城市化”道路,例如,集中居住、以地換房、農民上樓等措施,盲目地把村莊改造成城市社區,通過消滅村莊的方式來實現城市化。然而,此種方式間接地消滅了鄉村的文化和精神。時至今日,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思想——在充分尊重鄉村傳統文化基礎之上,進行的漸進式改革,在新的鄉村建設浪潮中,為我們提供了借鑒的經驗。

所以,我們認為,鄉村的建設道路應該是多元化的,在適應當地鄉土文化、地理特征、資源特征、歷史稟賦等基礎上,做出的最佳選擇。

堅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梁漱溟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當時“打倒孔家店”和“全盤西化”的時代語境之下,堅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反對激進式的改良,與當時的激進主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激進主義者認為,中國是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農業大國,因而運用西方現代都市文明,改造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是中國盡快走上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

而梁漱溟認為,解決中國的問題,在于發揮傳統文化優勢,謀取鄉村發展,達到一種“鄉村文明”。“舊者,根基也。不有舊,決不有新。不善于保舊,絕不能有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進化,不善保舊之弊,則幾于自殺。”

當然,梁漱溟所謂的鄉村文明,并不是為了對抗工業化和城市化,而是為了讓鄉村的發展在具備自身特點之外,具備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優勢。

當前,我國正面臨“鄉村消失”的危機。據《中國統計摘要》的數據,中國平均每天有20個鄉村消失。按照常理,如果鄉村消失僅僅只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的自然產物,這種結構變革應該是一個非常緩慢且溫和的歷史進程。但是,目前令人擔憂的地方在于,中國鄉村消失的速度已明顯超出社會所能承受的合理區間。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和精髓,與傳統的生活形態密不可分。鄉村的消失,意味著鄉村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正被顛覆和置換。

如何挽救正在消失的鄉村,重新發現鄉村的價值,為當下的鄉村建設提供價值取向和參考坐標?如果說20世紀30年代的梁漱溟給出了藍圖和樣本的話,那么貴州遵義的沙灘村則為當下重新發現鄉村價值做出了現實回應。

沙灘村位于貴州遵義市新蒲新區的新舟鎮,清代末期以來孕育了以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積淀深厚的文化環境,沙灘村不斷激活鄉村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文化復興,同時為沙灘文化注入現代因素,走出了當下鄉村建設一條獨特道路。

方塘智庫的研究提出,鄉村建設從來沒有一條現成的路可走,只有在結合當地實際的情況下,重新挖掘符合鄉村的價值,才能走出一條充滿活力的鄉村建設之路。在當下文化斷層、人口流失、價值失落、環境污染等諸多危機面前,重現發現鄉村的價值,拯救不斷凋敝的鄉村文明,顯得尤為重要。

臺灣鄉村建設對梁漱溟的批判性繼承

一直以來,我們的發展思路都是城市主導型的,資本和資源嚴重向城市傾斜。這種有失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格局,拓寬了城鄉差距,加劇了“馬太效應”:一邊是各級城市趕歐超美和持續大發展、大繁榮,另一邊卻是“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自嘲與感嘆。城市和鄉村的對立發展思維,其結果必然導致鄉村的衰敗。

值得玩味的是,20世紀50年代,臺灣開始批判性地繼承梁漱溟的思想和經驗,經過一系列和平漸進的鄉村土地改革,培養了龐大的自耕農群體。同時,改造了日本統治時期的“農會”,使之成為農民自己的組織,也成為農民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此外,農會還承擔了,農業技術的改善和推廣,農業教育和金融服務等責任。

可以看出,臺灣的土地改革,一方面培養了大量的自耕農使其形成組織,另一方面,引進了先進的科學和技術。這和梁漱溟主張的“團體組織”加“科學技術”的觀點不謀而合。在臺灣以和平漸進的方式完成了改革,并在農業復興以后,引發了工業發展(農民購買力的提高,地主賣地的大部分資金投向了工業),工業又促進農業發展。與梁漱溟提倡的“從農業引發工業,以工業推進農業”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以看出,不論是梁漱溟的鄉村發展理念,還是臺灣的鄉村建設經驗,城市和鄉村根本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兩種不同的文明形態、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和鄉村互相促進,城市體現效率之美和技術之美,鄉村體現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城市和鄉村互通有無,這才是健康的城市和鄉村關系,才能達到費孝通所說的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作者系方塘書社編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方塘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 在线观看非常黄的永久网站 |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二区日韩电影院 | 中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原创在线观看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