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鎮雨:永德旅游資源開發現狀與未來發展策略探討

[ 作者:實習編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05 錄入:實習編輯 ]

摘要:在產業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在當前中國旅游產業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開發與設計,實現對永德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形成特色鮮明、產品獨特、形象突出的旅游產業,既是推動永德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重要內容,更是弘揚永德歷史文化、實現自然人文資源向產業經濟轉型的關鍵步驟。基于此,本文以永德縣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為對象,在立足永德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長遠訴求的基礎上,從相對宏觀的角度,對旅游產業的現實情況進行初略分析,并提出發展旅游產業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永德;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策略探討

一、永德旅游資源概況

永德縣位于滇西南,地處北緯23度45分至24度27分,東經99度05分至99度50分之間,幅員3208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3504米,最低海拔540米。山區面積在95%以上,年平均氣溫17.4度,年平均降雨量1280毫米。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立體氣候明顯,干濕季分明,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無霜期長,具有多類型土壤和種類繁多的植物群落,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僅已知的野生植物就有2731種。我縣旅游資源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可分為兩大類17種。

(一)自然景觀

1、動植物資源。如:萬畝杜鵑、蜂猴、黑熊等。

2、造型地貌景觀。如:土佛、大小雪山主峰等。

3、巖洞景觀。如:彩虹洞、落水洞等。

4、水景觀。如:忙海湖、萬丈巖瀑布等。

5、亞熱帶植物景觀。如:芒果園、荔枝園、甘蔗園等。

6、河(峽)谷景觀。如:怒江峽谷、南汀河谷等。

7、氣象景觀。如:云山霧海。

8、泉景觀。如:勐汞溫泉、玉華溫泉等。

9、地質歷史遺跡。如:動植物化石產地。

10、森林景觀。如: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棠梨山縣級自然保護區。 

(二)人文景觀

1、革命紀念地。如:烈士陵園。

2、古建筑。如:鏈子橋。

3、碑碣、古雕(刻)。如:紅巖崖畫、明清土司墓石雕。

4、遺址。如:新石器遺址、滇緬鐵路遺址等。

5、館藏文物。如:佛寺浮雕、古印章、清代火炮等。

6、民族風情。如:彝族支系俐侎人、佤族支系本人、傣、拉祜、布朗、德昂等民俗。

7、名特土產品。如:芒果、訶子、茶葉、核桃等。

二、開發利用現狀

“十一五”以來,縣委、政府重視旅游業發展,將其作為新興產業來培育,著力抓好旅游項目儲備、申報、招商、旅游商品開發及促銷工作,實施旅游項目帶動戰略。發揮地理和區位優勢,建設生態旅游、民族文化風情體驗、自然觀光、休閑度假、節慶活動等旅游線路,同時建設完善旅游接待設施。加快以土佛、芒果、俐侎、茶馬、土司等五大元素為內核的文化旅游產品開發。2010年接待游客20.5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661億元,相當于GDP的4.56%,旅游業增加值約占全縣GDP的2%左右。同期我省接待國內游客1.38億人次、海外旅游者32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06億元,相當于GDP的13.93%;旅游業增加值已占到全省GDP的7%左右,占全省服務業的13%以上;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占全省就業人數的7%以上。筆者對永德旅游產業的基本估價是: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化程度低,基礎設施滯后,投入不足,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強。隨著兩條二級路的貫通,即將迎來旅游產業發展的黃金期。

(一)景區(點)建設

1、土佛景區。“十一五”期間完成投資598萬元。完成景區總體概念規劃和單體樣本規劃編制,按照一步到位、分步實施的要求,實施了景區道路改造、廣告牌、標識牌、核心區圍欄建設和觀景臺、民間朝圣點的建設。完成了土佛祠的規劃、設計、地堪、地形圖、工程預算等前期工作。

2、勐汞溫泉、觀音洞景區。土司時期勐汞為9戶行政及上座部佛教中心,是當時縣內僅有的3個百戶村之一,是世界佤族支系本人最大的聚居地,歷史文化積淀較深,通油路,有集市、飯店、旅館。溫泉商業化利用程度縣內最高,但過度開發后集中度低、環境差,整合難度大;觀音洞民國年間建有觀音殿,供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韋陀、太子、龍王等塑像,有民國縣長納汝珍題詞的摩崖“洞天福地”。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趕會,香客絡繹不絕。

3、桑沼哩情人谷。位于烏木龍鄉二道橋自然村省道旁,建有歌舞廣場、獨棟小木屋及人工湖等基礎設施。

4、荔枝芒果園。距縣城24公里永康城東,通油路,不遠處有送吐傣族風味飲食一條街。

5、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項目已完成總體規劃編制和評審。目前主要以干河站為基地,開展觀光、科考、探險等活動。通毛路,沿途幾塊巨石上刻有前任縣長楊世吉題寫的“豚鹿坡”,景區建有瞭望塔、賓館、餐廳及歌舞廣場。可以體驗原始森林、云海日出、萬畝杜鵑、萬畝野茶、水滴兩洋、豚鹿雪靈、長臂猿鳴等。

6、忙海湖景區。是縣內接待能力最強和設施配套最好的景區,有賓館、餐廳、游艇等設施及湖心島休閑娛樂區和龍王廟等景點,果園在水果成熟季節對外開放,是度假、休閑、垂釣、風味烤魚等活動的好去處。

(二)重要節會

1、土佛會:土佛會是土司時期官方主持的規模最大的官祭和中心趕會,封有土佛田,佃耕課租,作為管理及祭佛耗費,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官祭儀式,縣內、鄰縣、鄰邦達官顯貴及平民百姓,大規模集結土佛山,朝拜進香,祁福還愿,形成神香繚繞土佛城之盛大景象;民國多任縣長每逢興師用兵之前要到土佛行三牲祈禱;永德人遠足他鄉之前,也會到土佛許愿,祈福平安。改革開放后,會期增加三月十五,改為一年兩會,現以休閑觀光旅游為主,前幾年官方將土佛更名為“仙根”,土佛會亦稱“仙根朝圣”。

2、桑沼哩澡堂會:農歷二月八是永德彝族俐侎人的澡堂會,俐侎人扶老攜幼,匯聚于班賣、螞蟥箐等溫泉,輪流洗浴,以求消除疾病、強身健體。2004年開始,農歷二月十五定為俐侎桑沼哩情人節,由政府主辦并在二道橋辟有情人谷,節會期間,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3、芒果節:每年7月10日至12日舉辦,以芒果搭臺、經貿文化旅游唱戲,集商貿、招商、演藝、論壇、茶文化、飲食文化為一體。自1998年開始舉辦以來,共成功舉辦了14屆,成為永德名片,其熱鬧程度超過其他任何節日。

(三)旅游宣傳

以永德政府門戶網、臨滄旅游網和永德旅游網為載體,宣傳旅游產業發展情況、介紹景區開發建設情況、推介旅游招商引資項目。制作宣傳畫冊上萬余冊,在國際旅游交易會、芒果節、桑沼哩節、土佛會等活動期間發放,宣傳我縣旅游資源;曾舉辦“魅力永德—逍遙游”攝影大賽;邀請云南電視臺“經典人紋地理”欄目組、香港有線電視“直通世界”欄目組、陽光衛視“投資中國”欄目組、中央電視臺“天文氣象”欄目組等媒體,深入永德拍攝專題片,節目播出對宣傳永德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相關行業

據統計,縣城和中心城鎮永康有酒店、賓館、招待所35家,有客房606間,總床位1087個;飯店103家,可以品嘗到永德風味美食年豬飯、俐侎烤全羊、永德“腌臘三寶”(豆腐腸、腌小骨頭、腌酸面肉)等。每天有直發昆明、臨滄、南傘及周邊三州市的10余個班車,客運車位800多個,車型為臥鋪大巴及中巴。縣內基本形成以“吃、住、行、游、購、娛”等行業為主體、其他關聯產業為支撐、具備初級規模的旅游產業體系。

三、未來發展思路及對策

(一)總體思路

1、發展目標。2005年以來,面對國內外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和周邊省市區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局面,云南旅游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有標兵、后有追兵”、“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嚴峻形勢,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實施云南旅游“二次創業”的重大決策,提出了“優化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發展要求,全面啟動和實施大項目帶動大發展戰略,通過旅游重大項目的開發建設,推動旅游產品的升級換代和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進而帶動我省旅游產業由觀光型旅游方式為主,積極向觀光型和休閑度假型、康體健身型等復合型旅游發展方向轉變,努力實現將云南省建設成為旅游經濟強省和中國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預計到2015年,我省各項旅游經濟指標在2010年的基礎上要實現翻一番,接待海內外游客達2.5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占全省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17.5%,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達300萬人,占全省就業人數的比例達10%左右。形成“休閑度假云南、生態美景云南、風情體驗云南、健康養生云南”四大品牌旅游業態,逐步實現旅游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的跨越。

我縣旅游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全省全市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大資源”與“小產業”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思想不統一,認識有偏差,定位不夠準,行動不連續。如:市委提出“世界佤鄉、中國臨滄”,我縣守著佤族支系本人世界最大聚居地的資源,看著滄源風生水起、漸入佳境而麻木不仁、無所作為;又如:市委提出打造“秘境臨滄”,我縣有著國家級大雪山自然保護區以及彝族支系“俐侎人”世界最大聚居地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營造“秘境”氛圍方面做得不夠好,缺乏互動。縣政協提交的“十二五”規劃協商意見提出:“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鞏固一個基礎(農業),做強兩大支柱(蔗糖、電力),狠抓三大重點(交通、水利、城鎮),實施四大戰略(工業強縣、科教興縣、旅游活縣、生態立縣)……。”而人代會上通過的《永德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并未將旅游產業納入全縣戰略布局及戰略重點。令人欣慰的是,縣第十二次黨代會主題報告《推動轉型實踐,加快科學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而努力奮斗》將旅游文化產業列入構建“一區(基地)、兩城、三帶、四產業”的戰略布局中,標志著新一屆縣委高度重視文化旅游產業,將其上升到全縣戰略高度。我縣機構改革將縣委宣傳部、縣文化體育局、廣播電視局、旅游局的職責進行了整合,成立了類似大部門制的永德縣委宣傳部、永德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內設旅游事業管理股,改革成效如何,有待時間的檢驗。過去我縣交通閉塞,旅游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隨著兩條二級路投入正常運營,人流量尤其是游客量日漸增多,對此要有充分認識,并做好開門迎客的思想準備。《永德縣旅游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已上報政府,要加緊研究制定出臺。建議2015年各項旅游經濟指標在2010年的基礎上至少翻兩番,將接待游客數量、旅游業總收入、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占全縣服務業的比重、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占全縣就業人數的比例等納入年度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并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扎扎實實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爭取用5年時間將永德打造成臨滄市旅游大縣,再用5年左右時間發展成臨滄市旅游強縣,在省內有一定知名度。近期可設立大雪山森林公園、棠梨山森林公園、忙海湖公園、土佛公園、天生橋喀斯特溶巖地貌地質公園等五個公園,每個公園下設管理委員會,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利用一些已有的公共資源,積極探索“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制,大雪山自然保護區干河管理站加掛大雪山森林公園管委會牌子,棠梨山保護區管理所加掛棠梨山森林公園管委會牌子,忙海水庫管理所加掛忙海湖公園管委會牌子,仙根管委會加掛土佛公園管委會牌子。新設立天生橋公園管委會。其他景區(點)實行縣級補助、鄉村管理、群眾參與。鼓勵和扶持民營企業家舉辦旅行社或旅游公司。

2、旅游文化總體形象定位。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文化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旅游。旅游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支撐,發展旅游可以推進文化的改革創新。秘境是臨滄的名片。民族風情,傳統民居、歷史遺址、原始村落、茶園風光及各種土特產品構成了永德豐富的旅游資源。根據文化旅游總體定位的約定俗成,建議永德也采用八個字冠名,如“秘境仙根、恒溫永德”。“秘境”是與“世界佤鄉、秘境臨滄”的全市總體定位相呼應;“仙根”是永德獨有的自然文化雙遺產,為“永德三景致”之首,有一定知名度,不必理會“土佛”與“仙根”名稱之爭,有爭議不一定是壞事,說明大家關心永德;“恒溫”是永德名片,我們不刻意講年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17.4度的地方比比皆是,我們最大的特點是四季及每天的溫差小,是名符其實的恒溫之城,今后還要打造成養老之城,帶動養老產業的發展。要加快開發大雪山生態游、仙根探秘游、怒江峽谷探險游、螞蟥箐大麥地—干河站徒步穿越、干河站—銀廠街徒步穿越、鏈子橋—三江口徒步穿越、戶婆—金廠壩—大平掌—放馬場—放牛場百里藥谷游、石洞寺道教文化游、送吐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及傣族民俗游、小勐統尋古游、大爐廠高山草甸游、大平掌傈僳族民俗游、送歸布朗族民俗游、豆腐鋪德昂族民俗游、忙角亮山拉祜族民俗游、章太彝族支系俐侎人村落民俗游、小地方佤族支系本人村落原生態游、紫玉普洱茶文化體驗游、忙石寨傣族傳統構樹皮造紙非物質文化體驗游等旅游精品的打造推廣,將這些品牌產品串聯成線,設計出“一日游”、“兩日游”、“三日游”等不同時段的旅游產品,成為吸引游客、聚集人氣的知名品牌。

3、縣城旅游產業發展定位。縣城是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游客集散地,在做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及詳規時要將與旅游相關的功能和設施考慮進去,人口規模要按全縣總人口的1/3規劃。縣城繁榮的核心是商業和旅游業的繁榮。“十二五”期間,縣城旅游產業發展應著力抓好幾個項目:一是棠梨山森林公園建設;二是德黨河人工湖建設;三是魁閣建設;四是星級酒店及經濟型酒店建設;五是文化傳媒中心建設;六是芒果節商品交易會(商貿會展中心)會址建設;七是以縣城面山建設帶動“城鎮上山”,提升縣城文化品位;八是我縣城鎮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已基本解決,下步保障房分配可大膽的用于“農民進城”和“城鄉一體”,扭轉我縣城鎮化水平全市倒數的被動局面,這樣平均每10多戶農戶就能有償分到一套保障房,使部分有條件的農戶率先享受“雙鋪蓋”,實現城鎮化水平“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人氣旺了商氣自然旺,更多游客才愿意來。

(二)用好資源

1、進一步摸清家底。經調研及反復推敲,特地梳理出《永德縣旅游資源名錄考》如下:

—德黨鎮。棠梨山森林公園、松山公園(水庫、青年林、豹子洞)、睡佛遠眺、老緬城遺址、明代石獅、魁閣遺址、木邦廟遺址、烈士陵園、勐汞觀音洞、勐汞溫泉、松林溫泉、大壩竹棚寨和尚墳、小地方佤族本人原生態村落、鳴鳳山茶園、忙海湖景區、明信壩地址奇觀、明信壩無量寺遺址、明朗溫泉、壩尾仙人洞、野豬溝魯效周(二新爺)墓、明茂隧洞、兩面巖、秧蚌掀山炮、巖岸山玉石巖、鉆山洞隧洞遺址。

—永康鎮。送歸布朗山寨、拱木遺址、落水壩溶洞群(天生橋、彩虹洞、靈泉洞、落水洞)、熱水溏溫泉、端楞溫泉、南橋河溫泉、土佛景區、彎橋遺址、明清土司墓雕、齋宮寺遺址、紅巖崖畫、忙石寨佛寺、忙石寨大白綿紙(構樹皮原料)家庭造紙作坊、送吐佛寺、獨樹成林、荔枝園芒果園、舊城土司遺址、小寨佛寺遺址(佛足石出處)、枇杷水古井、忙臘南廣回民聚落遺址、小霧露仙人洞、羊圈仙人洞、八角樓山遺址、大勐統河大課石溫泉、勐底河大葫蘆嘴溫泉、大勐統河電站庫區風光、忙籠馬玉堂墓、大黃蝙蝠洞、底卡明清礦冶遺址、底卡鐵廠遺址、忙度紅巖洞。

—小勐統鎮。怒江三江口大拐彎、南木算大巖房舊石器遺址(2—3萬年)、抗戰防御遺址、忙崗壩許氏轎子墳、忙崗壩將軍石、果敢土司岳父岳母碑、澡堂壩溫泉、烏龜溏、清塘土陶窯址、班老竹笆水貝幣及明代銅錢出土遺址、忙牛水古渡口、麥壩舊城遺址、土城山遺址、關帝廟遺址、鏈子橋、光山茶園、梅子箐茶園、箐門口溫泉、象圈壩仙人洞、蘇家寨日月洞、蘇家寨回民古井、竹園回民古井。

—班卡鄉。石洞寺、文筆塔、青龍橋、魯家大院、廠街礦冶遺址、大樹林地魯光榮墓、十二爐火古塔遺址。

—亞練鄉。白沙水遠征軍兵站遺址、文化清華洞遺址、文化圣諭堂遺址、文化明清礦冶遺址、章太俐侎原生態村落、戶媽10萬畝林場、忙回羅氏老宅遺址。

—大雪山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曼來萬丈巖瀑布、大巖房羅氏私莊、大巖房石佛洞、孟透峰二戰美軍飛機墜毀處、大爐廠金廠壩萬畝蕨林、大平掌傈僳族村落、戶婆仙人洞剿匪遺址、白石頭河溫泉、白石頭河滇緬鐵路遺址、班控大橋遺址、班控牟家寨礦冶遺址

—大山鄉。玉泉寺遺址、玉華熱泉、玉華紙廠造紙(竹原料草紙)遺址、戶威舊寨巖羊城、大忙景楊氏古宅、稅房關牛洞、稅房土陶窯址、大地澡堂溝熱泉、海參動物化石坑、大山仙人洞、忙角亮山拉祜族村落、亮山原始桫欏林、箐門口大硝洞、雞翅林董氏墓葬群。

—勐板鄉。天池、勐板河仁厚橋、南抗河青龍橋、張浩故居、關帝廟遺址、忙肺茶園、文曲張文清家宅、大箐尖山、土鍋田棚子客村落遺址、戶埡中性灰綠巖礦山、白巖落水瀑布。

—崇崗鄉。戶等兩縣共一寨、萬畝膠林、臭水新石器時代遺址、滇緬鐵路忙蚌大橋遺址、大仙人山(苤菜花會)、豆腐鋪德昂族村落、豆腐鋪仙人洞。

—烏木龍鄉。桑沼哩情人谷、金廠壩水庫、銀廠街水庫、銀廠街明清礦冶遺址、銀竹茶園、伏流龍洞、干河站萬畝杜鵑、淘金洞遺址、烏木龍河古橋。

2、開展永德十景致評選活動。歷史上,永德經典人文地理最負盛名的要數“永德三景致”,即:土佛、彎橋、石洞寺。隨著歷史的變遷,彎橋不復存在,石洞寺已成廢墟,為更好的促進我縣旅游產業發展,有必要重新評選永德景致,建議與時俱進,不再使用“三景”,而用“八景”或“十景”,由下到上開展民間海選。在這里,提供一組“候選永德十景致名錄”以拋磚引玉:永康土佛、班卡石洞寺、忙海十里長湖、勐汞(溫泉)觀音洞、棠梨山森林公園、天生橋喀斯特溶巖地貌溶洞群(天生橋、彩虹洞、靈泉洞、落水洞、寶石洞)、干河萬畝杜鵑、怒江三江口大拐彎、曼來萬丈巖瀑布、大爐廠金廠壩高山草甸。

(三)解放思想

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還有一個邁不過的坎必須面對,那就是旅游業用地(也稱旅游用地)問題,旅游業用地是一種新的土地利用方式,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通常地,旅游用地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確定的各級風景名勝區的全部土地,供人們進行旅游活動,具有一定的經濟結構和形態的旅游對象的地域組合。農村旅游業用地屬農村集體土地(包括建設用地,農用地和未利用地),與商業用地性質的城市旅游業用地是有區別的。農村土地流轉只在規模上進行調整,產業結構上不允許調整,或者說農村集體土地作為旅游用地政策上不支持,經濟成本很大,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約束和限制農村集體土地用作旅游用地具有合法性,無可厚非,但實踐中應不斷探索,不能因噎廢食。《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提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土地管理法》里規定“集體土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要按規定辦理農地轉用和征用手續”。我省作為旅游大省,對旅游業用地有一些特殊照顧政策,應開展專題政策研究,建議在《永德縣旅游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增加專門章節,對旅游業用地問題進行規劃,景區占用的土地,本來就不是耕地的荒山、荒坡和灘涂等,只需與村集體協商解決,農用地需要用的,根據相關政策辦理農地轉用和征用手續。對農民在自家地里開辦的農家樂,只要不在城鎮建設規劃紅線內,應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給予適當寬容,可引導在魁閣路旁、垃圾處理場路旁、施家墳廢棄的老省道旁以及忙見田至大洼子二級路旁有序布局,如果前幾年有這個意識并加以引導,縣城二級路兩側就不會有今天的亂象。

(四)項目帶動

資金不足是制約我縣旅游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縣內民營企業家受文化水平、視野及財力所限,對投資文化旅游產業興趣不大,不愿作長線投資,因此,起步階段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仙根景區建設,取得一定成績。建議“十二五”期間設立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并進入預算盤子,每年不低于500萬元。同時,構建政府的引導融資平臺,調動社會資金支持全縣重大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鼓勵采取項目特許權、運營權、旅游景區門票質押擔保和收費權融資、BOT、TOT融資等市場手段,加大旅游投入力度,根據《云南省旅游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旅游景區經營權轉讓管理辦法,使先期進入的民營企業及民間資金有退出通道,吸引更多企業參與旅游開發項目。繼續完善已有一定基礎的土佛,勐汞溫泉、觀音洞,桑沼哩情人谷,荔枝芒果園,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干河管理站,忙海湖等景區(點)的軟硬件建設。新項目方面,重點規劃建設以下景區(點):

1、建設棠梨山森林公園。棠梨山是縣城的后山及水源地。1983年開始封山育林,1984年設立水源林保護區,1991年面積擴大到近11萬畝(其中,國有林占19%、集體林占78%、非林用地占3%),2000年改為棠梨山縣級自然保護區,有保護區管理所及德黨后山林區派出所(人員已整合到縣局)。山頂海拔2649米,1981年設立電視差轉臺,1983年架設輸電專線。縣城及周邊沒有公園,城鎮品味難以提升,縣城居民早就企盼建設棠梨山森林公園,應在“十二五”時期啟動。建議先成立棠梨山森林公園,四至界限與保護區一致,保護區管理所及轉播臺接受原單位和棠梨山森林公園管委會雙重領導,增加旅游編制。選擇適合修建索道站起點的位置作為公園入口,從勐板公路開口修建公路進入公園門口,門外有占地數畝的停車場,配套餐飲、住宿、購物建筑,索道止于針闊葉交界處的馬鞍山(棠梨山半山腰有一馬鞍型平臺,故名之),修建一些樓臺亭閣供游人休閑觀光娛樂,再往上到轉播臺只能靠步行,鋪設條石踏步及單側扶手,此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資金(索道造價控制在千萬元級而非億元級)和保護環境。

2、重修魁閣[1]。魁閣位于縣城東安排田自然村二級路下500米處的魁閣山,向西眺望,縣城盡收眼底,通公路。始建于民國17年(1928年),時稱文明閣,一正兩廂,供奉元皇文祖、靈應魁神、如意金輪、趙公元帥等塑像,至今香火不斷,但原有建筑物已損毀,僅存兩棵柏樹及一石棉瓦簡易房。由于靠城靠路,地勢開闊,周圍無民宅,占地幾畝至幾十畝均有可能,重建的條件非常好。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一股“寺廟重建”的熱潮,可惜魁閣沒有得到修復重建,建議依照《宗教事務條例》的相關規定,申報重修魁閣,讓我縣的道教信眾及讀書人有一個精神寄托的場所以及心靈皈依的家園,也預示著永德重開尊孔興儒之風氣,有利于文運昌盛、人才輩出。建筑物可大可小,主要包括魁閣(文昌宮、魁星樓)、大成殿(文廟、孔廟)、財神殿等。由于安排田是佤族支系本人村落,因此二級路到魁閣,路的兩側開發成具有本人飲食風味及文化元素的“農家樂”,或集中起來搞一個公司化運作的類似“江山木落”式的佤族民俗風情園,帶動佤族群眾增收致富。

3、建設德黨河人工湖。德黨河人工湖建設項目集防洪、蓄水、發電、城鎮景觀、生態改善、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身,是個龐雜的系統工程,旅游功能只是其中之一,在此不作深入展開,建議有條不紊的加以推進。

4、建設天生橋喀斯特溶巖地貌地質公園(含天生橋、彩虹洞、靈泉洞、落水洞、寶石洞)。從天生橋到落水壩方圓約3公里內有眾多的溶洞群,修建天生橋喀斯特溶巖地貌地質公園最大的好處是核心景點天生橋及彩虹洞離二級路只有百步之遙,方便建設各種配套設施,“橋”的兩邊是一橫一豎的彩虹洞,宏偉壯觀,氣勢磅礴,令人震撼,國內少有,而且洞中有洞、洞外有洞,除觀光游覽外,還可組織蹦極、科考及探險活動。可先建設第一期天生橋景點,建設內容包括:停車場、大門、公園工作用房、進入彩虹洞的棧道及必要的救生設施,公園周邊可布局布朗族飲食風味的“農家樂”。建設的難點是旁邊有一采石場(證已過期),數以萬方的廢渣被倒入洞中,需要取出,采石和旅游都能創造經濟價值,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考驗政府智慧。

5、修繕石洞寺。石洞寺系道觀,為永德三景致之一,位于班卡鄉集鎮以南3公里的海別山(公路通山腳)半坡懸崖間,由兩個連環洞組成,東洞為佛殿,寬敞可容百人,南洞叫九龍洞,深20米,連接兩洞的迎仙樓走廊建在懸崖半空。石洞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土司時期領有官田,歷經300多年的風雨,為縣內規模較大的道教場所,毀于文革,僅存空窟及部分摩崖石刻,其中有詩云“神仙事業本平常,只怕凡人不問善,有跡可尋盡量尋,白云深處是仙鄉”,仿佛對今人有所期待。修繕的重點是通路通水通電、建蓋值守宿舍及工作用房、洞內鋪設石板地坪、塑造供奉的三清(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三官大帝 (道教認為,“天官”會在農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到人間給人賜福,“地官”能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來到人間告誡人們不要犯罪,“水官”則是于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日來到人間專門負責替人解除各種危難)等泥塑。

6、開發齋公[2]寺景點。齋公寺遺址位于永康集鎮西北3公里處,通蔗路,寺觀已損毀,保有古代巖畫,畫中動物形態生動逼真,有一定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該景點最大的特點是在山坡上凸現一巨石,遠看形似老人,更似太上老君像。開發的主要內容包括將蔗路進行改造,在巨石像前征地數畝,修建停車場,寺觀不必重建,只需在原址鋪上地坪,四周圍上石欄桿,方便進香祭拜。由于這里是道教場所,巨石又酷似老子,故可在巨石上選一角落,以摩崖石刻刻老子《道德經》(共五千余字),提升文化氣息和道教氣場。

參考文獻:

[1]郭素婷.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系統化運作[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6) 

[2]龔紹方.制約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三大因素及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王文祥.文化旅游產業國內外研究綜述[J].學術交流,2010(11) 

[4]朱桃杏、陸林.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5(6) 

[5]《永德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6]《永德縣旅游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

[1] 魁閣:即魁星閣。魁星,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奎星”的俗稱。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28宿主一,即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樞,也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后世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還有一種說法,魁星是北斗之首,古代以此對照事物,凡為首者都稱“魁”。故“魁”有“首”“第一”的意思。后來,“魁”字成了科舉的專用詞,民間因而視魁星為吉祥之星,奉魁星為主宰文運之神。魁閣(樓)為文廟(孔子廟)配屬物,自唐代起,“春秋仲日上丁致祭”,“州縣官行釋奠之禮”(即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上旬第一個丁日祭祀孔子)。科舉時代,凡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者都虔誠崇拜魁星,乞求保佑金榜題名。所以,全國各地均建有魁星閣(樓)。

[2] 齋公:即“廟祝”,是對道士的尊稱。

作者單位:中共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伊人伊成久久人综合网 | 五月丁香伊人青青草原网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 亚洲另类精品国产一级欧美 | 午夜福利100在线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