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奧地利哲學家Rudolf Steiner于1924年提出生物動力農業以來,世界范圍內的有機農業已經歷了90年的發展歷史。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有機農業發展迅速,2013年全國有機種植面積達到128.7萬公頃(占全國農業耕地面積的0.95%),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有機種植國。然而客觀分析,國內有機農業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國家層面對有機農業的研究資助仍很有限,有機產業尚未繁榮。相比之下,歐洲有機農業研究及產業發展一直處于世界前列,有機農產品消費一直呈上升趨勢。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全國主要的長期定位試驗有河北省邯鄲市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上海市松江大自然有機蔬菜研發基地、上海百歐歡有機農場、南京億楊農牧有限公司有機蔬菜基地等。其中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有機農業定位試驗始于2002年3月,由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李季教授團隊負責,該有機定位試驗設3個處理:
①常規種植模式:采用當地農民的生產管理方式,以施用化肥為主,禁止使用國家明令規定的高毒高殘留農藥;
②無公害種植模式:化肥和化學農藥用量分別是有機模式和常規模式的一半,病蟲害以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③有機種植模式:按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只施用有機肥,不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病蟲害防治以農業措施和物理防治為主,輔以生物藥劑。
經過14年的潛心研究,李季教授團隊研究并提出了一套有機蔬菜生產技術體系。其結果表明:
①有機種植模式作物產量可以等同甚至超過常規種植模式,近年有機種植模式作物產量超過常規模式的20%;
②有機種植模式可大幅度提高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學性狀,土壤水分、土壤有機質、土壤氮磷鉀均明顯提高,其中有機質含量是常規對照的3倍以上,達到6%,土壤生物指標包括微生物總量、蚯蚓密度、線蟲數量均明顯提高,其中有機種植模式微生物總量是常規的2倍、蚯蚓是常規的33倍;
③有機種植模式在提高蔬菜V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氨基酸總量和降低硝酸鹽含量方面明顯優于常規種植;
④有機種植模式的土壤氮污染風險不明顯且截留氮明顯,有機土壤2米土層硝態氮含量是常規對照的50%;
⑤有機種植模式表現出很強的抗病性,連續多年的監測結果表明,有機種植模式黃瓜霜霉病的發病率明顯低于常規對照,有機土壤可以顯著提高抗病能力。
由曲周有機農業長期定位試驗研究結果可得出如下啟示:
1、有機農業可以高產
有機種植作物產量在投入保證和轉換期后完全可以實現高產,出現低產跟投入養分低、土壤未完成轉換密切相關;
2、有機土壤是最健康的土壤
有機土壤無論從土壤微形態、有機質,還是土壤養分指標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均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健康的土壤是健康植物和健康動物的基礎。
3、有機土壤病害發生少
多年的有機種植試驗表明有機土壤及有機種植體系表現出較低的發病率,而且這種趨勢愈來愈明顯,有機土壤表現出明顯的抗病性。
4、有機農業環境風險低
針對土壤硝酸鹽累積、溫室氣體 N2O、CO2 等的研究表明有機種植模式表現出較低的環境風險,說明有機農業是環境友好型的種植模式。
作者簡介:李季,男,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導。長期從事有機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農富通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