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李子旸:一道兩千年的中國難題

[ 作者:李子旸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25 錄入:王惠敏 ]
    1、旱

人類文明的幾個早期發源地: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黃河流域,基本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區,從今天的角度去看,發展農業的條件并不好。以中國來說,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熱條件很好,現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遠超黃河流域。

那么,早期文明為什么會發源于那些條件并不好的地區呢?

想一想就會明白,長江流域這樣的地方,雖然水熱條件很好,但對早期人類來說,或者說在沒有鐵器、人口數量又不多的情況下,開發難度極大。茂密的森林,今天的人看起來很養眼很綠色,但對古人開墾耕地來說,實在是難以克服、望而生畏的障礙。石斧可砍不倒大樹啊。

相反,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黃河流域這些地方,氣候干旱,沒有茂密的森林,用簡單工具就可以開墾土地,只要有水源可用于灌溉即可發展農業。所以,早期文明發源地的基本條件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大河附近。

2、泥

莊稼生長需要水,這人人都知道。但水其實還有更多用處。黃河流域中上游的黃土富含碳酸鉀、磷和石灰。而且,黃土吸水能力很強,具有多孔性和毛細管性,吸附水分以后,底層的礦物質就可以被提升到表層,成為農業生產所需的寶貴肥料。黃土也因此成為肥沃的土壤。

可見,在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黃土區域,灌溉對農業兼有水和肥料兩方面的作用。除此以外,黃河及其支流的水還帶來大量淤泥。這也成為對土壤肥力的有效補充。

史料記載,黃河附近的農民曾經偷偷扒開河堤,人為制造洪水,以便讓自己的土地覆蓋上寶貴的淤泥。官府多次嚴令禁止,但也難以杜絕。

當然,除了洪水泛濫以外,人工修建的引水渠同樣能把含有泥沙的河水帶到田里。所以,在中國,從很早的古代開始,水利工程就非常重要。大大小小的河渠所到之處,既帶來水,又帶來肥。一個成功的水利工程,往往能讓一大片地方的農業興盛起來。秦國修建的鄭國渠,讓整個陜西中部都成為農業高產區,為秦的統一戰爭提供了堅實的物資基礎。

讀歐洲農業史,會看到“休耕”的概念。一塊土地不能年年種,要種一年歇一年,甚至歇上好幾年,為的就是蓄養土壤肥力,也稱為“輪作”??稍谥袊r業發展史上,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很少見休耕的現象。古代沒有化肥,農家肥也很有限,中國土地之所以能夠持續耕作不休耕,靠得就是水利帶來的淤泥補充土壤肥力。臟了吧唧的淤泥,太重要了。

漢朝農民曾經如此熱烈地贊頌淤泥:

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恭。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當然,凡事皆有代價,黃河及其支流長期輸送泥沙的代價是,黃土高原被侵蝕得千溝萬壑、面目全非。不過,想想收益,還是劃算的。中國通過大量的水利設施解決了在歐洲很難解決的“持久農業”問題,也因此能夠維持持久的文明。

3、農

雖然黃河流域在早期發展中優勢很大,但隨著鐵器的出現,以及幾次戰亂讓大量人口南遷,開發長江流域的條件漸漸具備了。而當長江流域一旦開發,其農業生產的潛力發揮出來之后,南方就不可逆轉地超過了北方。

雪上加霜的是,唐宋以后的政府看到了南方農業的這種巨大優勢,逐漸把注意力轉向了南方,雖然由于歷史傳統和軍事原因,國家還一直定都北方,但卻把建設水利設施的重點轉向了南方。黃土區的水利設施慘遭忽略,逐漸荒廢。沒有足夠的灌溉帶來的水和肥,黃土區的農業就更加不如南方。農業不景氣,政府就更加忽視北方、依賴南方。

惡性循環之下,黃土區就從國家原來的核心區淪落到今天的落后狀態。

經濟和農業的重心轉到南方以后,水利的作用也發生了相應改變。

南方的水很豐沛。在北方,水利工程的作用是把水從河里引到田里,到了南方,水利工程的作用則主要是把田里的水排出去。

南方的田地也需要肥料,從哪里來呢?還是和水有關。南方地區,河湖眾多,湖泥和河泥一樣養分豐富。圍湖墾田就成了獲取農業高產的捷徑。劃出一塊湖面,建個圍擋,把圍擋中的水抽出去,這不就是一塊土壤肥沃的上好田地嗎?

從宋朝開始,南方就開始了大規模圍湖墾田。如果你看到某地的地名中含有“圍”“圩”“垸”等字,那基本可以斷定,這個地方過去是湖泊,后來被圍填成了土地。

圍湖墾田的另一個好處是,這是憑空多出來的新田,不在政府土地登記冊以內,可以免納錢糧。當然,小百姓別想免納錢糧這種好事,這種免稅理由是權貴專用。宋朝的權臣蔡京、秦檜等,都在江東有大片的圍田。

北方的灌溉讓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南方的圍田則讓大量湖泊就此消失。雖然得到了大片大片肥沃的土地,但從此以后,暴雨之后無處排水造成的水患就成為長江流域許多地方揮之不去的夢魘。

今年南方又是降水集中。地勢低洼的地方出現嚴重內澇。武漢的情況尤其嚴重。很多人指出這是因為房地產開放商圍湖建小區惹得禍。其實,長江流域圍湖造地可謂歷史悠久,今天的房地產開發商或許在某些局部加劇了問題,但下大雨就內澇,這種情況在南方早已出現,并不是新生事物。太多本來可供排水的湖泊早就變成了耕地、道路、鄉村甚至繁華的城市。

4、運

長江流域開發以后,中國就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經濟中心在南方的局面,持續至今。

這個局面在今天還問題不大,但在農業社會的古代,卻造成了巨大的難題。在首都附近,居住著上百萬需要吃公糧的皇室、官僚、軍隊及其附屬家庭等人員。北方凋敝的農業根本不可能養活這么多脫產者,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南方運糧食到北方來。

可中國偏偏沒有南北方向的大河。黃河長江珠江都是東西向的大河。要貫通南北,只能修運河。

古代中國的全國大范圍交通,水運是骨干力量。以運糧食為例,如果走陸路,那么,大部分糧食還沒運到目的地,就已經被腳夫們吃完了。只有水運才能滿足運輸大宗貨物的需求。

不僅運輸大宗貨物,在運輸軍隊及軍用物資上,水運也有巨大價值,堪稱戰略價值。運河把各主要河流連為一體,這就讓軍隊可以方便地到達各處,維系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劉邦建立漢朝時,討論定都何處時,張良建議定都關中的長安,理由是:

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

一般認為是隋煬帝修了大運河。其實,和秦始皇建長城類似,大運河并不是隋朝一朝從無到有修建的。隋煬帝做的是打通了幾個河流和不同時期修建的人工水道。隋朝大運河比后世的京杭大運河要長得多,西端要一直達到長安。后來,隨著關中地區農業的漸行衰退,首都雖然還在北方,但從長安到洛陽到開封到北京一路向東遷。大運河也就成了京杭大運河。

通過運河運輸糧食等重要物資,尤其是從南方運到北方的首都,這件事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有了一個專有名詞“漕運”?,F代人很難想象古代人心目中這件事的極端重要性。確保漕運安全,是和防范黃河決口、防止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并列的三件國家大事,也就是所謂“河、漕、邊”。

說起來,漕運其實也很費勁。由于黃河帶來大量泥沙,運河很容易淤積,經常要花大力氣清理。而且,因為水位高度差異,北方運河段修建了大量船閘。山東臺莊到臨清一段,因為船閘太多,甚至被稱為“閘河”。船只每到一處船閘,就要把貨卸下來,用眾多人力把船搬吊過船閘,裝上貨再接著走。

船閘眾多,就耗時巨大。極端時候,有的船只在路上要走一年。返回南方就接著出發送下一趟。船夫連續幾年回不了家。而且,別忘了,每個船閘都有負責的官員,也就是說有敲詐勒索的專業人士。運送皇糧是死命令,耽誤不得,船閘官故意刁難,送糧船就只能花錢消災,按時趕到首都。

看到漕運的成本如此高昂,早就有官員建議推動北方海河流域農業的發展,以滿足首都的糧食需求。

在政府推動下,海河流域的農業確實有很大發展,也有大豐收的年景,但終究產量不足,沒能達到代替南方運糧的目標。于是,在沒有替代手段的情況下,漕運一直維持到清末。海運和鐵路最終取代了大運河。

5、治

在農業時代,政治中心的首都、連接首都和主要產糧區的運河,以及主要產糧區(基本經濟區),這三個要素共同構成了國家的基本結構。

只要這個結構不動搖,國家就能保持對國內其他地方的有效控制,保持國家整體的穩定。而每一次朝代更迭,都可以從這三要素基本結構的變遷中找到原因。

到了近現代工業社會以后,這種農業社會的基本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長江下游的領導城市從南京變成了上海;衡量一個地區經濟重要性時,糧食產量不再重要;交通運輸的發展,讓國家各部分更緊密地聯接在一起;中央政府對基本經濟區的依賴不再那么直接和強烈;國內外的經濟聯系更加重要。

但我們仍然有極大的興趣用各種新的角度和知識去解釋、去重新認識過往的歷史,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的深入解釋一定會增進我們理解現實的能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羅輯思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人妖视频一区一区 |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 | 综合久久性色AⅤ | 一区二区不卡不卡高清在线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片 | 一本一级特黄大片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