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一個看似臺風要臨境的清涼日子,青年作家、城鄉互動公益項目“父親的水稻田”創始人周華誠來到禾城,給我們帶來了自然天地里稻田的氣息。他在“南湖講壇”上分享他的下田故事,更帶來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從2013年冬天開始,這個衢州五聯走出來的讀書人發起了“父親的水稻田”項目,在生他養他的故鄉,講述一個新的故事。農夫的匠心,鄉村的變化,守護鄉村生活,用心對待腳下的土地,這個稻田守望者的分享,讓很多讀者動容。
農夫的匠心
傳統農民,是文化的載體,他們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生活經歷傳承著這種文化。農夫的匠心包含幾個方面:第一,精益求精。在我父親這一輩怎么把田種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們一輩子就做這一件事情。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記憶,到了秋天的時候去收割晚稻,我們腳下是一片紫云英的小苗,在收割之前,父親把種子撒下去,收割的時候小苗剛長出來一點點,我們在那收割,踩在紫云英上面,踩不死它,經歷了一個冬天,到了春天的時候,整片整片的紫云英都會開花,走在田埂上發現連片的紫云英非常漂亮,一直連綿到天邊。這個紫云英,我們現在很少看到了。它有幾個作用,可喂豬,還是一種非常好的肥料。以前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耕作方式,一年四季種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在給土地休養生息。
第二,專心致志。以前的農夫,一輩子專心種田,男耕女織。
第三,自給自足。傳統農民在這樣的生活方式里非常容易滿足,他的心是安靜的,這個就是心安。
鄉村的變化
鄉村的第一個變化,就是人少了?,F在到村里去也許只有幾聲狗叫,傍晚的時候會有幾個老人,過年的時候人會特別多,集中在幾天里,初三初四人就慢慢走了,煙花的硝煙味還未散盡,熱鬧還未盡,人就走了。一年到頭,村莊就是這么寂靜,這么冷清。
第二個變化,牛沒了。我那個村莊以前有六十幾頭牛,我們村莊以前特別美好的情景是這樣的,春天把門推開,遠遠地看見村道上有農夫趕著牛,肩上背著犁,披著蓑衣,帶著斗笠,走在田間小道上,非常有中國意味的一個圖景,像一幅中國畫。但是這樣的圖景,現在看不到了。因為我們村莊里現在只有一頭牛,其他的牛都賣了,賣給臨縣的一個屠宰場。
第三個變化,是情沒有了。傳統文化中忠孝禮智信這些東西,現在在農村你幾乎不相信這些還是存在的。我們現在孝的傳達,是不是還像以前一樣那么日常?我們很多年輕力壯的農民都離開了村莊,一年到頭就過年那幾天回來,他們怎么表達對父輩和祖輩的孝,這是很困難的。中華文化的傳統,現在面臨很多危機。
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人
國家或各級政府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做很多新農村建設的事情,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以前是泥濘的小路,現在全是馬路,村民家住的也都是小別墅,但我們發現這樣的村莊仍然是空洞的,表面看著漂亮,其實是一種虛的東西,原來一些實質性的東西都沒有了。比如說我們村原來有各種各樣的手藝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人都沒有了。鄉村現在只留下老人,沒事可干,到小店里去打牌,然后回去吃飯,看電視,睡覺。鄉村的生活變得非常單調,那些精神的內容都沒有了。所以,我說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是什么?仍然是人啊。如果我們的新農村建設沒有人的話,如果沒有新鮮的血液注入農村,你把農村建設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農民都不以自己的職業為自豪,都不以種田為驕傲的話,一個個都會離開他的土地。當這些人全部離開以后我們的新農村是什么樣子?
我為什么去做“父親的水稻田”
我想做一件事情,把城市人和農村人的勞動連接起來,讓農民的勞動得到認可,讓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或者說讓他們得到社會的尊重。2013年,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東西,叫眾籌。那個時候,我腦子靈光一閃,我能不能把我父親的水稻田,做成這樣的形式,讓城市里的人,跟我一起種田,然后我們一起分享水稻田里長出來的糧食。后來我就發起了這樣的一個活動倡議:我們種的米30塊一斤,愿不愿意跟我們一起種田。結果1000斤大米用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全部被訂完了。我們把這個社會慢慢消失的,或者是遺忘的一些東西,通過一塊小小稻田,把它傳播出來。
是鄉村在拯救我們
不是我們去拯救鄉村,而是鄉村在拯救我們,這是我的一個觀點。我覺得現在這種城市文明,或者說工業文明,越來越發達,它帶來很多生態問題,包括大氣啊,水啊,食物啊,這些大家都覺得是有毒的;還有人們的精神問題,在城市生活,你可能覺得是一種浮躁,沒有心安的狀態。這個時候大家已經開始在關注鄉村了,到村莊里住上一住,好像村莊是一個解藥,解工業文明或者城市文明的毒。我去做了“父親的水稻田”這個事情之后,不是我去拯救了我們的村莊,而是它讓我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不再認為一年拿多少收入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情,我也不再認為一個人擔當很高的職務,或者很高的官職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
重新看待農耕文明
中國五千年文明就是農耕文明,中國農耕文明的這個“耕”,不是在城市而是在鄉村?,F在,大家都在講城市化,工業化,都在朝著非常迅速的方向奔跑,但是大家能不能回過頭來,重新看待我們的農耕文明?每一個從村莊離開的人,是不是可以重新發現村莊的價值,重新發現農民的價值?是不是可以給中國那么多仍然在耕種的,或者被迫背井離鄉的這些人,一個勞動的認可,一個價值的尊重?我們用適當的,或者是比較好的價格去認可他們的勞動付出,那么我們的村莊是不是會繁榮起來,那些離開的農民是不是可以重新回到他們的土地上,重新去操持他們擅長的手藝?那些離開村莊的孩子們、年輕人或者是有一定知識文化的人是不是也可以重新回到村莊,像我一樣,用一種新時代的新思維方式,去做農業這件事情?這樣的話,我們的農村是不是還有著一絲希望呢?(整理高云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嘉興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