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經濟是壯大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力保障,而抓實村級集體經濟,找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精準脫貧的結合點,是實現貧困地區從“輸血”向“造血”功能的轉變,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劑“良方”。
建強基層組織,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將公道正派、思路活、想干事的人選入“兩委”隊伍,注重從致富帶頭人、產業大戶、返鄉優秀農民工中補選村干部,整合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等機制,做到因村派人精準。強化村干部的教育管理,著力抓好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集中培訓,充分發揮黨校干部教育培訓主陣地作用,整合扶貧、農牧、旅游、人社、工會等部門培訓資源,采取專題班、上黨課、以會代訓、參觀學習、實踐學習等多種形式,重點開展精準扶貧、農業產業化、鄉村旅游等方面培訓,提升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素質能力。
建好四個平臺,拓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一是建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平臺。縣區政府主動承擔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平臺的建設,成立專門從事流轉服務的中介公司,給予資金支持,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二是建好農產品融通服務平臺。加大扶貧資金對農產品融通服務平臺的建設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建設一批冷藏庫,以滿足農產品流通的需要,并把投入的扶貧資金折算成股份,參與分紅,以此壯大集體經濟。三是建好融資服務平臺。盡快在“三農”領域搭建傳統網點、自助銀行、互聯網金融“三位一體”的惠農服務網絡,最終構建“金融+互聯網”生態圈,盡快發展由政府主導的農業保險、擔保事業,解決農業融資難問題,為現代農業發展保駕護航。四是建好農產品電商平臺。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著力推進寬帶網絡對貧困村的全覆蓋。加快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支持快遞公司、供銷合作社建立服務網點。開展農村電商人才培訓,支持電商企業拓展農村業務,對貧困家庭開設網店給予網絡資費補助、小額信貸支持。
規范資產管理,確保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一是健全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全面清查村級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健全賬目,定期核實,確保資產真實完整。資產權利轉讓堅持集體討論,一事一議,按民主管理制度決策。二是健全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按照“統籌兼顧、增收節支、量入為出、略有結余”的原則,編制好年度綜合財務收支預決算,嚴格收支審批,努力控制非生產性開支。三是健全村級經濟收入管理制度。對于群眾最為關心的土地征用費、拆遷補償費實行專項核算、專項管理,不要吃光分光。對各類經濟收入的管理,通過財務會計核算,不準坐支,嚴禁私設“小金庫”,一經發現按違反財經紀律嚴肅處理。四是健全村級財務公開制度。要提高村級財務公開質量和效果,及時、真實地公開相關信息;定期向全體黨員、村民代表通報,在公開欄公布,并分別上報上級有關部門備案。
加大各方投入,優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環境。一是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建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項基金,用于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的創業啟動資金、項目貸款貼息和信用擔保。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獎勵辦法,對那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增幅較大、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設定標準以上的村委會及優秀村干部分別進行資金獎勵。二是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增加對農業農村的資金投入。尤其是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將項目資金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對興建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財政支農資金優先予以立項補助和獎勵。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項目,在土地、金融、稅收等方面,各有關部門都要給予政策優惠,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者系市紀委常委、監察局副局長,市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考核督查組組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