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余志勇:沒有公車不愿下鄉誰慣得

[ 作者:余志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30 錄入:實習編輯 ]

公車改革實施以來,“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式走馬觀花的下鄉走訪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或集中調配車輛的形式,提高了公車的利用率。但記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訪時發現,個別地方干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出現了“沒公車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新華網5月29日)

實事求是地講,對于大多數普通民眾而言,無利不肯起早是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放在基層領導干部的身上,認為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出現了“沒公車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著實有點難以費解。那么筆者想簡單一問,此種因所謂既得利益減少或者受損,而“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干部誰慣得?如此矯情的領導干部是為了所謂的工作而工作,還是真心為民服務?抑或是畫滿“子丑寅卯”到點拿錢?真是值得深思。

俗話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實踐往往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領導干部下鄉是否“作秀”,還是真心為民的試金石。誠然,當把視線反轉,很早以前的縣衙、知府等官員下到民間都會鳴鑼開道、前呼后擁,好不氣派、威風。如今,身為一方土地的父母官,如果下到基層連起碼的代步工具都十分“寒酸”或者沒有,難免就會大跌眼鏡。其實不然,沒有公車而下鄉或許更能貼近群眾。因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不愿下鄉,可能只是原因之一。最根本的還是放不下“官老爺”的心態,權本位思想在作祟旁。

毋庸諱言,在時代發展的當下,公車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征,領導干部外出公干,乘坐公車就可以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障礙從而減少麻煩,也能充分體現領導者的權威性。在號牌和乘坐者身份的“虎皮大旗”下,可以一路綠燈,長驅而入。因為一般情況領導干部的“座駕”那是“和尚頭上虱子——明擺的”,只要車到哪了,權力勢必跟到哪兒,身份也就不會掉價。未曾想,公車其實質是執行公務的必要工具,是保障公務活動的正常、高效運行。它應隨著公務而“動”,其存在不是為了保障“官”,而是為了保障“事”。如果因身份、氣派、不坐白不坐,就是典型的人浮于事。

“沒有公車不愿下鄉”,也讓筆者再次想到公車改革,這個歷久彌新的話題。遵照上級文件精神,多地實施公車改革,不乏出臺五花八門的方案堆摞成山,措施也是花樣繁多。然而總是以如何保障公務員群體的公車權利出發,而沒觸及公車改革的真正“病灶”,去優化用車的人和公車運行的政務環境,甚至開改革“倒車”。報道中所述就是例證。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就以此為藉口不愿下鄉,儼然把車改當成了自己“福利”增收。看來“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式走馬觀花的下鄉走訪雖然減少了,但并非決絕。在一些領導干部的思想根部沒有徹底“轉過彎”,公車治理還任重道遠,還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方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治好“頑疾”。

最后,回到事件的原點。“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公車改革既然已經觸動一些人的奶酪,難免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阻力,也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筆者以為,開弓沒有回頭箭,接下來,需要的狠抓落實的決心、制度創新的智慧、穩妥推進的理性、扎實工作的細心。同時加大監督力度,把該補的補到位,對不作為、陽奉陰違、懈怠懶政的人和事,一查到底,方能使公車改革既能改成,更能改好。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欧美2222| 视频列表中文字幕欧美国产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高清在线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网站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