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5月15日主持召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座談會,強調要抓好貧困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全面培訓貧困村干部。(5月16日 新華網)
脫貧攻堅,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要實現百年奮斗目標,發展成果人民共享,讓“中國夢”照進現實,就必須堅決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筆者以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小康進程中掉隊,不僅需要多方匯聚力量和智慧,眾志成城、合力攻堅,更需要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引導其立下“拔窮根”“摘窮帽”之志,并為之不懈奮斗。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各級各部門積極響應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號召,紛紛讓優惠政策想貧困地區傾斜、精干力量往貧困地區抽調、資金項目朝貧困地區流動。許多貧困地區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拆危舊房、建蓋新房、修橋鋪路、大干產業等等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現實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影響脫貧攻堅進度和成效的問題。比如,部分貧困地區存有封建殘余思想,動土蓋房要看日子講迷信講忌諱,脫貧攻堅“大伙急他不急”;部分貧困群眾習慣于老輩子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脫貧攻堅“上熱下冷”;部分貧困地區的群眾還認為脫貧攻堅就是“天上掉餡餅”“上面給錢給物給好處”,“等靠要”思想嚴重,脫貧攻堅推一下動一下;部分貧困群眾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可發展的產業,脫貧致富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等等。
致貧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重要的是精神貧瘠。精神一旦貧瘠,向貧困命運挑戰的意志就會被消磨,精神動力就會逐步散失。其導致的結果是,盡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脫貧作用卻不盡如人意。此外,外因唯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貧困群眾自身患有“軟骨病”,再多的幫扶也扶不起來。再說,貧困是動態發展的,一時脫貧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因病返貧的會有之,因災返貧的會有之,因懶返貧的也會有之。
因此,從長遠的角度看,徹底擺脫貧困,關鍵就是要解決好貧困群眾精神層面的問題。要抓住“牛鼻子”,著力抓好貧困地區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全面培訓貧困地區干部,切實提高貧困地區主心骨的帶富領富致富能力,充分發揮“身邊人身邊事”的示范帶動效應。要切實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教育引導,幫助其認清貧困形勢,挺起精神脊梁,樹立脫貧志向,培養“窮則思變”和“人窮志不能短”的信念習慣,真正激發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和自力更生、不怕困難、艱苦創業的思想勇氣,主動叫板貧困,積極進軍貧困,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能力。
唯有如此,脫貧攻堅的成果才能得到鞏固保障,脫貧后再度返貧的發生率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我們才能跳出“扶貧不止,貧困不止”的怪圈。
作者單位:中共臨滄市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