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周群力:我國糧食生產土地規模經濟測算

[ 作者:周群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13 錄入:王惠敏 ]

--基于3063個糧食種植戶的調查數據

農業規模經濟發展課題組

課題組獲得了一份針對種糧農戶的全國范圍的實地調查數據,數據涉及到28個省(區、市)的農戶在20112013年的糧食生產經營情況,有效問卷3063份。數據表明,我國傳統的糧食生產經營模式面臨著耕地經營面積過小、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等問題。與小規模種植戶相比,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規?;洜I,優化了土地、農用機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配置,農業生產效率更高。應積極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揮農業生產的規模經濟,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綜合考慮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本文分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這四個區域來分析當前糧食生產經營的狀況。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恢胁康貐^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晃鞑康貐^包括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云南省、陜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樣本數量分別為502戶、1512戶、789戶和260戶,分別占樣本總數的16.39%、49.36%、25.76%8.49%

樣本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差異很大,糧食種植面積平均為25畝,其中最低的為0.5畝,最高的為7000畝。分區域的結果表明,東部地區糧食種植面積平均36畝,中部地區28畝,西部地區5.66畝,東北地區44畝。

樣本農戶平均糧食單產為782/畝,畝均利潤516元,畝均物質費用為422.8元,畝均雇工和土地轉入費用為174.0元。從農戶特征變量來看,樣本農戶戶主平均年齡為50.67歲,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54年,表明高齡化農民群體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力量,我國的農業經營主體存在著老齡化和受教育程度低的問題。

根據表中糧食產區受訪農戶糧食產量和利潤的比較可見,糧食種植戶單產水平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大致呈現先升后降的“倒U”形變化趨勢。當農戶經營規模在100畝—150畝、150畝—200畝時,單產分別達到1056/畝、978/畝,在這一區間里,糧食單產最高。糧食種植戶的畝均利潤也是如此,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呈現“倒U”形變化趨勢,當農戶經營規模在100畝—150畝時畝均利潤為546/畝,之后出現迅速下降。通過比較畝產和畝均利潤的總體變化趨勢發現,與經營規模在0畝—50畝的農戶相比,200畝以上的糧食種植戶盡管單產有較大幅度增加,增產162/畝;但是畝均利潤卻也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減少111/畝。

從戶均糧食種植利潤來看,當農戶經營規模達到100畝—150畝、150畝—200畝、200畝以上時,戶均糧食種植利潤分別達到67771元、79705元、249681元。按照糧食產區受訪農戶戶均4.2人,其中戶均外出務工人員0.9人,戶均務農人員3.3人計算,在家務農人員人均糧食種植利潤分別為20537元、24153元、75661元。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測算,外出農民工年人均純收入20604(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609元,人均月消費支出892)。由此可見,當農戶經營規模達到100畝—150畝時,在家務農收入與外出務工收入大致相當。

隨著農戶糧食生產規模的擴大,成本利潤率卻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當農戶經營規模在0畝—50畝時,糧食生產成本利潤率最高,而當經營規模擴大到100畝—150畝時,成本利潤率下降,繼續擴大到200畝以上時,成本利潤率繼續下降。這是因為與小農戶相比,規模種植戶更依賴于流轉轉入的土地,更依靠外部的勞動力,導致其物質費用和其他流動資本的投入更多。

總體來看,權衡糧食產量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雙重目標,同時還有務農收入和務工收入的關系,受訪農戶糧食種植的適度規模大致應在150畝左右。目前戶均經營耕地面積只有25畝,這意味著為了達到這一適度規模,需要轉出八成以上的農業勞動力,難度可想而知。

政策啟示

基于糧食種植以及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的種植戶調查數據,通過對相關變量的統計分析和對產出和利潤的回歸分析,對當前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及其影響因素做了比較系統的探究。根據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結論:

一是在糧食種植的產出水平或者規模效益的目標導向下,理論上都存在經營規模的適度性問題。隨著農戶經營面積的擴大,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后,農戶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單產水平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雖然在現階段,過度分散的農業超小規模經營并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迫切需要促進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但經營規模絕不是越大越好,要特別注意把握好規模的度。

二是糧食(水稻、小麥、玉米)生產在統計上均存在顯著的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在不同的地區,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的產出彈性均不相同,規模經濟效益的大小存在地區性差異。比較糧食生產和利潤的規模報酬系數可以發現,總體而言,糧食利潤的規模報酬系數更大。這表明,通過規模經營不光能夠達到糧食增產的目的,還能有效地節約成本。水稻、小麥的規模經營也能實現成本的節約,從而使得利潤的規模報酬系數大于種植的規模報酬系數。

三是權衡糧食(水稻、小麥、玉米)種植產出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雙重目標,同時兼顧到務農和務工收入的關系,農戶糧食(水稻、小麥、玉米)種植的適度規模大致應以100畝—200畝左右為宜,但是不同地域和品種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具體來看,受訪農戶糧食種植的適度規模大致應在150畝—200畝之間,水稻種植的適度規模大致應在100畝左右,小麥種植的適度規模大致應在100畝左右,玉米種植的適度規模大致應在150畝左右。從土地資源稟賦看,按照推進規?;洜I的適宜程度排序依次為東北、中部、東部、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在現階段隨著非農產業的不斷發展和農業勞動力的逐步轉移,將是最先實現較為理想的適度規模經營目標的地區。

需要強調的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即使作為條件較為成熟的東北地區,就當前的現實狀況而言,依然需要轉出半數以上的農業勞動力,任務依然艱巨。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吸納就業,不能搞“一刀切”的行政命令。

四是勞動的產出彈性為正,說明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大規模外出務工或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我國農業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因此,要加快農業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我國農業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五是從實證分析結果來看,戶主的生產經驗對產出的彈性很小,且邊際報酬遞減。雖然目前農業勞動力面臨著老齡化的問題,新生代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經驗和技能不足,但現階段并不必太過擔憂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當然,必須正視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這一現實,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揮人力資本在現代農業中的重要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規模經濟發展課題組  課題負責人、報告執筆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周群力博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粉嫩 | 在线看片亚洲免费 | 性网站性在线观看 |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网 | 午夜福利院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