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10年時間,他帶領大家發展花生、紅薯、烤煙三大產業,讓全村人的腰包鼓起來,把一個后進村建設成遠近聞名的“小康樣板村”;他始終把村子當成“家”,把群眾放心上、當親人,用真心服務贏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每次村“兩委”換屆選舉時他都滿票當選,先后榮獲“鐵嶺市優秀共產黨員”“鐵嶺市特等模范”等稱號。大家都說他是勞動村里的“好書記”(2.22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勞動村區域面積24平方公里,有2.2萬畝耕地,3200口人,論規模在全縣也是大村???0年前的村集體卻欠外債80萬元,致富無產業,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當時的這一切,儼然一個“爛攤子”,但是劉支書卻“戀”上這個村,以“村情虐我千百遍,我待勞動村如初戀”的工作態度,秉持著“求實、求細、求效”的工作思路,扎扎實實的推進工作開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把“戀村上癮”的劉支書當對比,才發現:他“不圖名利,只圖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的情懷感是他前進路上的“發動機“,他“為人民服務是最大的幸?!钡男腋8惺撬鎸щy時壓抑心情的“粉碎機”,他“當老百姓的利益與黨員干部利益發生沖突時,黨員干部必須讓利群眾!”的境界感是他面對誘惑時的“隔離墻”。李書記的為民情懷,是當“好書記”的第一技能。
有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劉支書是一個“兼顧”為民做主和賣紅薯的好支書。劉支書對量體裁衣“上癮”,關于發家致富,他沒有“趕潮流”的漫山遍野放養羊。他堅信“沒有實踐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訪農戶、跑市場、調研論證是他為整個村設定發展“坐標系”“埋下伏筆”,他跑出了一條勞動村三大產業支撐發展的“產業拋物線”。量體裁衣、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是我們可以從劉書記處get到的又一“致富寶”,成功的秘訣都是一個母親的孩子,學習劉書記的“量體裁衣”,把力用在著力點,把心落在難點處,你離成功也會更近一步。
劉書記說:“我是共產黨員,群眾從我身上看到的就應該是正能量!”。我無從知曉大家從劉書記出能get到何種“致富經”,但是愿我們都能站高點、看遠點、想多點,挖掘更多的“劉式新技能”。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實錄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