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的十大目標任務中,有一個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當前國際農產品貿易體制正處于重要的轉型期,2015年12月15日至19日,世貿組織(WTO)第十屆部長級會議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與會成員首次承諾全面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并就出口融資支持、棉花、國際糧食援助等議題達成了新的多邊紀律。 筆者認為,國際農產品貿易體制的轉型有利于創建更加公平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環境,對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長期以來,農產品貿易游離在多邊貿易體制的管轄范圍之外,1994年烏拉圭回合通過了《農業協議》,仍然允許成員方政府在一定領域對農業進行補貼,從國際規則層面給予了各國政府更加寬松的空間。以歐美為代表的巨額農業補貼愈演愈烈,農業補貼問題已成為當前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中最頑固、最敏感的領域。被稱為“十年貿易大案”的歐盟香蕉案,突出體現了農產品貿易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利害關系及國際沖突的嚴峻形勢。 2013年9月,來自發展中農業大國的巴西人阿澤維多(RobertoAzevedo)正式出任WTO總干事,使得多邊貿易體制中農產品貿易問題的解決有了重要轉機。作為金磚國家之一的巴西在WTO中具有豐富的解決貿易爭端的經驗。 另一方面,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突破了傳統的以發達國家為核心的全球貿易體制的思維定式,倡導建立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導的命運共同體,推進了國際經貿體制改革,開創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對于農業這一十分敏感、利益攸關的領域而言則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合作基礎。 “一帶一路”戰略從產業鏈體系、生產方式、創新激勵等方面升級了中國農業的對外合作機制。近日海峽兩岸首腦會晤激發了對兩岸經貿合作新機制的探索,而農業領域的合作共贏成為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歐洲的農業機械化和精準農業的觀念對促進中國農業提質增效、創新升級產生著重要影響。此外,以東盟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為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重要的價值鏈體系。 中國現有農產品貿易結構中進口的主要是大豆、油料、棉花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是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因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增加趕不上進口數量,同時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受到進口國相關行業保護政策的限制,使得中國農產品貿易呈現逆差狀態,貿易摩擦不斷?!耙粠б宦贰背h有助于構建更加優化的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的產業鏈體系,提升中國農業現代化程度,使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投身國際農產品貿易體制的轉型,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我們知道“入世”前中國農業發展政策實施剪刀差政策,從農業索取的遠遠高于給予農業的支持,中國農業保護一直為負,農業稅直至2006年才予以全面取消,農業支持總量一直維持在8%以下。中國在入世以來一直遵循農業貿易自由化的承諾,中國農產品目前的關稅平均水平僅為12%左右,國內支持水平滿足入世協議中的承諾,低于8%的承諾。 筆者認為,新常態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中國經濟新常態,順應國際農產品貿易體制的轉型,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充分利用全球和區域優勢資源,積極發揮產業內貿易等現代國際貿易方式在農產品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開放促改革,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使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新亮點。
作者系北大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一財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