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業+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如今大家都講互聯網+,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物流、互聯網+農業,而實際上,農業發展也需要農業+,如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休閑、農業+互聯網等。未來整個農業的發展僅靠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這也是農業未來轉型發展的方向。
農業與加工業、服務業等產業進行融合,才能更具競爭力;農業加上互聯網,才能更具活力;農業必須跳出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的范疇,農業必須向他的關聯領域延伸與拓展,才能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未來農業的發展將是接二連三、多功能的,“農業+”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詞。
2 農業供給側改革
當前,國際市場很不景氣,國際貿易摩擦加大,導致中國傳統出口導向產業面臨困境,而國內需求不足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致使我國經濟增速下滑、產品過剩和產能過剩同時并存。在這樣的背景下,供給側的改革問題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重點是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表明我國的農業供給已明顯不適應市場需求和競爭的要求。就糧食而言,這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目前是產量增加、庫存增加和進口增加并存,導致國內糧食生產呈現嚴重的產銷不均衡。
值得關注的是,農業供給側的改革,既要突出解決眼前的問題和矛盾,更要注重供給側制度的改革,目的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供給制度與體系,這涉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協調,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和行業組織的培育與發展以及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從本質上解決農業供給側的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講,供給側改革將是農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
3 精準脫貧
精準脫貧是我國“十三五”脫貧攻堅的重要指向,是到2020年解決7000多萬貧困人口問題的關鍵,精準脫貧的前提是精準識貧和精準扶貧,做不到這一點,就不可能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因為全面小康不是平均意義上的小康,而是要做的人人小康,戶戶小康,這就是精準脫貧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毫無疑問,脫貧攻堅、精準脫貧,將是伴隨著我國整個“十三五”過程的關鍵詞。
4 綜合改革
綜合改革是中央2015年文件《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的關鍵詞,它實際上不僅是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必須要做的事,而且也是整個國家進一步發展所必須完成的任務。綜合改革是改革深化的要求,是改革發展階段的必然,綜合改革既體現改革的整體推進,更強調改革的綜合配套。
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包含的內容很多,不僅涉及到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的改革、農村土地制度、農民住房制度和社保制度的改革,而且涉及鄉村治理體系、產業組織制度、基層政府職能和城鄉二元結構破解的改革等等。這些改革相互關聯,必須城鄉聯動、區域聯動和上下聯動,也就是要綜合配套。比如,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就與城鄉社保制度、農村集體經濟制度的改革密切相關,沒有后者的改革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就難以成功。這三項改革必須同步推進,綜合配套。因此,綜合改革必定是未來“三農”發展,甚至于中國發展中的一個關鍵詞。
5 市民化
李克強總理曾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到2020年要解決“三個一億人”問題,其核心是農業轉移人口或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目的是要讓進城的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權益與服務,這是我國新型城市化的內在要求,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和解決“三農”問題不可或缺的任務?!笆忻窕辈粌H是“三農”發展的關鍵詞,而且也是我國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關鍵詞。
這一任務非常艱巨,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農民工的住房、子女上學以及醫療和養老保障等問題。要解決這一系列難題,我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要通過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益,增強其進城市民化的能力;二要通過城市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進城農民市民化水平;三是加快中小城市發展,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降低進城農民市民化成本。
作者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