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縣域經濟面臨發展新問題,也迎來了轉型提升的新機遇,電商就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從理論與實踐看,大力發展電商,對于縣域經濟意義重大,應該加快推進。
一、當前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現實困難
自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傳統的以外貿為導向的產業結構受到挑戰,國際經濟又與國內經濟問題交織,從而引發“三期疊加”的轉型期和新常態。從普遍層面看,當前縣域經濟有四個困難:
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支出壓力增大。由此導致的現實情況是,經濟增長乏力,財政收入增速放緩,靠土地生財的經營城市套路也因房地產不景氣受到限制,但民生、社會建設的剛性支出卻相應不斷擴大,一些縣域財政運轉困難。
二是招商引資的土地、環境約束越來越嚴,產業轉移承接困難。在前些年,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縣靠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承接了一部分東部的產業轉移,實現了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但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生態要求的日益趨緊,目前的縣域招商引資面臨政策紅線的約束。
三是經濟轉型升級面臨基礎設施、金融環境、人才支撐等現實制約。雖然經過國家一系列政策的調整,但縣域經濟處于整個經濟發展低端的現實并沒有改變,經濟要素依然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成為縣域經濟最大的現實瓶頸。
四是經濟要素流出格局沒有扭轉,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信息化難以同步。由于縣域經濟面臨的種種困難,雖然政府提出了人才回流的信號,但實際的情況遠非可以樂觀,“四化”同步面臨諸多現實制約。
二、電商帶給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新機遇
今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進一步明確電商的戰略性定位,要求“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創業、穩定就業、改善民生服務的重要平臺,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就縣域而言,電商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是為縣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了一個有效平臺。電商創業,只要一臺電腦,一根網線,注冊一個淘寶賬戶就能開張,啟動資金只需幾千元,產品有農民生產,發貨有物流公司代理,自己只需要用好網絡就行。一些青年只要有好產品,方法得當,在網上幾個月就能致富,滿足了年輕人的要體面、收入好、挺時尚的創業心理。吳堡縣郭家溝鎮返鄉大學生郭榮亮,在淘寶開店銷售紅棗、小米等當地土特產,在團省委的幫扶下,通過義賣家鄉滯銷紅棗、供銷《舌尖上的中國2》老張家手工掛面等,店鋪銷售蒸蒸日上,年銷售近百萬元,帶動了當地一批年輕人從事電商創業。年輕人的回流,成為縣域經濟最活躍的轉型升級因素。
二是電商為增加農民收入增加了一條有效途徑。電商把生產、銷售便捷地聯系在一起,不費功夫,不需要大的投資,收益十分明顯。目前,農村電商從業群體一般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元到5000元之間,而未上網農民收入則一般在1500元到2000元,前者已通過電商迅速成了“村里的白領”。特別是一些地方特色農產品,長期經受多重中間商的盤剝,農民收益并不高,有了電商平臺后,可以直接與消費者見面,不僅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而且農民明顯增收。有“中國芒果之鄉”之稱的廣西田東,網絡營銷非常紅火,一般當天摘果,當天發貨,3至4天就送到消費者手中,贏利空間更大,網店比實體店成本低,而且芒果附加值比實體店高。到今年7月,已經有3500多家網店銷售田東香芒,縣物流企業達50多家。
三是電商為轉變縣域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有效切入點。電商把盲目的生產逐漸轉向依靠市場來定位,拿到訂單再生產,從根本上避免了賣難。安徽省績溪縣于2014年3月推出全國首例私人定制農場項目——“聚土地”,用戶只要提前訂購一定數量的土地份額,每個月能夠收到土地產出的蔬菜水果,并免費到當地住宿旅行。項目發布短短5天時間,曝光點擊次數合計達5億次,參與購買人數達到3500多人,總計銷售土地465畝,項目銷售額228萬元。通過土地流轉、返聘務工和提供農家樂餐飲,農民每畝土地增收達2000余元。
四是電商開拓出縣域消費市場的新增長點。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農民消費水平提升,但農村消費環境還不盡如人意,電商為縣以下消費品市場提供了便捷通道。據統計,全國2006個縣域地區中,2012年超過3000萬人上淘寶購物,花費1790億元。研究表明,消費者通過網絡零售消費的100元中,約61元是替代性消費,也即從線下消費轉移到了線上;但是另外的39元,則是因網絡購物的刺激而產生的消費增量;而三四線縣域地區的網絡零售對于擴大消費、拉動內需的作用則更加突出,新增消費占了57元。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專門為村民代理網絡購物的淘寶客代購客,一般成功購買后收取一定的傭金,也側面顯示了農村人巨大的消費潛力和電商的前景。也正是因為如此,大量的網絡和電商企業開始開拓農村市場,興起了一輪下鄉熱潮。阿里巴巴開始密集調研農村電商,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開始設立農村配送點,百度、360等網絡企業也開始在農村刷墻做廣告,農村電商進一步升溫。
五是電商成為縣域經濟轉型的新動力。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第六產業”呼之欲出。電商恰恰是推動縣域三產融合的有力抓手。電商在農村的發展不僅是滲透到傳統產業之中,而是深刻的影響與再造,甚至是催生農村新的產業,這是農村傳統產業模式不可想象的。比如目前的農產品上網,普遍面臨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電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進行了系統性的產業鏈改造,這對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是深遠的。電商帶動了配套的生產、加工、儲藏、物流和電商服務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為縣域經濟注入了新活力。武功縣通過電商將鍋盔、麻花、掛面、土織布、獼猴桃等50多種特色產品上線銷售,帶動全省乃至西北地區30多類400多種線上交易,促進一批傳統食品企業轉型升級,帶動彩印包裝企業生產效益明顯上升。可以說,電商將為縣域經濟轉型提升帶來持久動力。
三、推動縣域電商發展的關鍵舉措
在電商日新月異加速發展、農村電商已經整體爆發的今天,縣域電商要從提高認識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實施追趕超越計劃,努力在互聯網時代實現縣域經濟的“拐彎超車”。
一是把提高認識作為基本前提。要進一步在領導干部中普及電商知識,提高對農村電商的認識,加大工作力度。應在出臺全省電子商務發展意見的基礎上,更加關注農村電商的發展,除過省商務廳統籌協調全省電商發展之外,省農業廳、省供銷社、省扶貧辦等涉農部門也應重視和加強出臺明確的農產品電商扶持政策,選擇一些有優勢的縣、鄉、村重點扶持,培育出一批農產品電商示范縣、示范鄉、淘寶村和一大批農村電商示范企業(店),推動陜西地方特色農產品整體包裝,集中網上推出。
二是要把人才培養作為核心。電商是互聯網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需要一大批熟悉互聯網知識與技術的現代人才,目前全國電商人才缺口在150萬人,農村電商人才基礎更是異常薄弱。發展農村電商,要堅決把專業人才培育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優惠的政策吸引一批,通過創辦培訓基地和電商孵化基地培養一批,通過配套創業貸款等政策扶持壯大一批,以人才引領農村電商發展。由于從事電商的主體是年輕人,建議省上列出專項資金,實施青年電商創業培養計劃。
三是要把因地制宜作為基本策略。利用好陜西生態多樣的優勢,因地制宜確立縣域電商發展重點,特別是要在眾多的農產品中選出有代表性的特色產品,優先聚焦推出;既做好淘寶(開貓)這樣的農產品零售型電商,也抓住阿里巴巴平臺擴大農產品批發交易的機遇,把蘋果、獼猴桃等陜西大宗特色商品加速推銷出去;堅持按照電商思維來改造農產品營銷模式,要把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等地域品牌加速推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品牌,加快生產、加工、包裝的標準化和質量的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以品牌和質量贏得市場。
四是要把有效的行政推動作為抓手。從已經公布的縣域電商模式看,共同的特點是政府推動,特別是在西部欠發達地區,政府的作用更為重要。縣域經濟到底抓什么,政府的決策非常重要,政府決策之后才能有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措施,也才能吸引企業和人才、技術與資金的落戶。縣域電商要向什么方向發展,做到什么程度,政府要把明晰的戰略提出來,有長遠和階段性的目標,形成可執行的發展規劃,指導實踐發展。要特別重視產業配套建議,主要包括電商園區的問題,配套的通信、物流、包裝加工等產業鏈建設問題,政策扶持問題等,大的企業要引進,小的創業網店也要扶持,各有側重,共同發展。同時,要營造良好氛圍,在宣傳上下功夫,來一場農產品電商的微博、微信運動,以突擊作戰的形式迅速形成社會影響,轉變干部群眾觀念,跟上日新月異的電商時代。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十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價值中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