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根本上就是要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出發,通過改革推進農民財產權利的保護,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推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實現傳統農業現代化轉型;推進城鄉二元的體制機制壁壘的不斷破除,確保農民真正共享發展成果。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以經營權流轉為核心。眾所周知,農民除了農業生產經營收入和外出務工收入外,幾乎沒有財產性收入。土地和住房是農村最有市場價值的資源要素,推進市場流動來釋放這個沉睡的產權能量,不僅可以為農民增收開辟新渠道,而且可以為農民擴大生產增加投入和提供信用資產開辟新途徑。在《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這是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快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進一步強化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使農村集體產權更加清晰。這實質上是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作為根本出發點、落腳點,從成員權的視角明晰產權歸屬,賦予了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等各項權能,推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與市場的銜接機制的建立。
農業經營制度改革:以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為關鍵。在《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賦予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相應的市場主體地位。農民人數是最多的,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話語權應該是很大的。但在農資、農產品加工這些市場主體高度組織化、價格聯盟已經形成并操縱市場價格的條件下,一家一戶原子化的農民相互分離處于散漫的低組織狀態,人數越多就越難以組織化,反而在進行內部的惡性競爭,無法成為完全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的利益博弈。要賦予新型經營主體的市場主體地位,就必須盡快使農業經營制度與市場機制相適應?,F在的農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到底賦予什么樣的市場主體地位,需要相關法律法規跟進,否則,這些經營主體就是虛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合作社的進入機制、退出機制也沒有形成,相關的權利也不是很清晰,造成了很多空頭合作社。如原來政策規定的農地三權分立,怎么樣來實行三權分立只是寫在文件上,農地沒有辦法有效流轉起來。這一次的實施方案明確規定可以抵押、擔保、貸款,這就一下子就由“空”變“實”了。
農業發展制度改革: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導向。要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前提是保證農民能夠持續從農業發展中得到比較收益,而確保農業持續發展無非是靠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激勵作用和政府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近年來,由于農業生產的成本隨著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大幅上升,如農村勞動力價格比城市勞動力價格還要高。在鄉村調研時,農民反映人工的成本太高了,種田的農活要互相換工,才能降低成本。因此,無疑會使國家的財政政策效應偏離政策預期。而同時,政府的農業財政補貼再高,也無法超越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實質效益。健全農業的支持保護制度,一方面,政府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要通過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原動力起作用;另一方面,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激勵作用需要政府財政投入的推動力來激發。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激勵作用需要政府的全方位制度體系建構才能走得更遠,而政府的制度體系建構必須通過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激勵作用才能可持續發展。搞市場經濟不按市場經濟規則行事,一旦豬肉上漲了政府就開會發布文件如何壓價,一旦豬肉下跌就發布文件全面扶持。把農業的資源配置排除在市場之外,就必然引發很多問題。
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以發展共享為目標。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求城鄉經濟權利、政治權利的平等,給農民一個平等的國民待遇。在經濟發展方面,最重要的是城鄉平等交換的權利,比如土地就要禁止政府強行征訂,農產品價格和農業資源要為市場所決定。另一個就是公共產品城鄉平等享受的權利,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職業,城鄉每個人均有權利平等享受。比如農村修路大都要農民集資,城里哪有集資修路的?電力是商品,農民卻要集資辦電。很多“惠民工程”,都要鄉村配套,都要基層配套。最后誰來配套呢?鄉、村大多沒有財政能力,最后都是農民來出錢,而同樣的建設在城市都是政府出錢。所以,農民之所以是弱勢群體,不僅僅是因為農業比較效益低,而且農民的養老等各種社會保障得不到公共財政的覆蓋,使農村勞動力在市場中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農村勞動力參與市場競爭沒有社會保障,什么都要自己負責。只有破除這個城鄉二元體制機制,在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取得重大突破,才能讓農民能夠共享發展成果;也只有共享發展才能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才能夠不斷激發農村的發展活力。
農村社會治理改革:以村民自治創新為突破。中國過去幾千年的農村社會治理都是鄉紳制度,這樣的鄉村治理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沒有斷代。但那時是一個農耕社會,處于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而現在是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可以說,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是三個時代的時空并存:不少落后地區處于農耕時代,正處于為擺脫貧困而發展的進程中;很多地方進入了工業時代,正在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一些發達地區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如北、上、廣地區絕對不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西方發達國家從農耕時代進入工業時代、再進入信息化時代是逐漸演進的,而我們有幸處于三個時代并存,這是人類史上絕無僅有的發展史。作為全球的人口大國,大規模、快速度的城鎮化、現代化,無疑會發生傳統與現代、制度與現實、城市與鄉村等方面的激烈碰撞,有很多制度性的建構不可能一刀切。村民自治就是要體現差異性,因為每個村都是不一樣。怎么實現鄉村治理的創新?需要在政治文明建設的大格局中來推進,來放開、放活鄉村基層民主,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推進農村社會治理改革,實現政經分開,實質上就是要求在新的歷史轉折點上,探索農村改革從偏重于生產力發展到同時促進上層建筑完善等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的有效途徑,使農村基層組織在新一輪改革中順利實現變革和新生。
(作者系省重大決策咨詢智囊團專家、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學習時報 2015年12月1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