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出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并作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全面”,不僅表明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廣度和深度,而且還明確了推進鄉村振興的主體,是理解和實施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的關鍵所在。
從廣度上講,全面指覆蓋鄉村之全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黨中央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十四五”時期乃至之后更長一段時間內“三農”工作的主題和主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是針對特定狀況和水平的鄉村設定的,而是將全部鄉村納入實施范圍內,保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任何一個鄉村都不掉隊。脫貧摘帽的農村地區仍然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關注對象。脫貧農村盡管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實現長足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但由于這些地區歷史上發展長期滯后、發展基礎薄弱,僅僅使得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不僅與發達城市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甚至遠遠落后于先富裕起來的農村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十分嚴峻。對于剛剛脫貧的農村而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合乎邏輯的演進和發展,是對脫貧攻堅過程中形成的推動這些地區發展的良好經驗和有益做法的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從而有助于鞏固其脫貧成果,不斷增強其內生發展能力,加快其現代化建設。先富裕起來的農村地區盡管早早擺脫了絕對貧困的困擾,卻也面臨著內部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需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予以解決,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不斷縮小與發達城市地區的現代化差距,更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從深度上講,全面指振興內容之全面。由溫飽到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現代化,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呈現出覆蓋領域更廣、品質更高等特點。作為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要著眼于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全面提升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水平,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同振興。產業振興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既要通過制度完善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更要通過以工補農、工農互促推進農村產業鏈現代化,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人才振興是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環節,是鄉村振興的人才保障,既要挖掘內部潛力,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技術培訓,就地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也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通過搭臺子、優環境、給政策,吸引鼓勵各類人才到農業農村廣闊舞臺上大顯身手、建功立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村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的新局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農村發展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也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在廣大農民群眾中大力倡導和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使得綠色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最亮色。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要通過建立健全黨的基層組織和各種群眾自治組織,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從主體上講,全面指參與推進人員之全面。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這深刻表明,鄉村振興決不僅是農民的事情,決不能被局限在農村地域范圍內,而必須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全黨必須從黨的初心和使命高度深刻認識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領導責任制,真正把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總體部署變成全體黨員的共同意志和行動。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證“中國飯碗”不缺糧,關系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更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優化升級。尤其是,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此外,當前農業農村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已經無法單單通過其內部的發展得以遏制和消除,而須放置在國家發展的整個空間格局和產業布局中才能得以解決。就此而言,“三農”問題的根本性、關聯性、復雜性,決定了鄉村振興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為此,一方面要通過制度規范和引導,在整個社會上營造重農、興農、強農之氛圍,激發各類社會主體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一方面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健全城鄉、工農融合發展機制,實現各種生產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保證各類社會主體能夠進得來、用得上、干得好。
(作者系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1日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