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魏后凱: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和人才

[ 作者:魏后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3-24 錄入:王惠敏 ]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完成,鄉村振興接續而來。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也被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十二大重點任務之一。

2021年兩會期間,澎湃新聞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進行了專訪,魏后凱針對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智慧鄉村等議題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魏后凱認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也是一個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鄉村振興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振興。在這五個振興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是產業和人才的振興,因此,鄉村產業的選擇與人才隊伍的建設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在魏后凱看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色,走多元化的道路是產業選擇、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同時,魏后凱也指出,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未來我國的反貧困將發生三個轉變,包括由過去的絕對貧困的治理轉向相對貧困的治理,由收入貧困的治理轉變為多維貧困的治理,由農村貧困的治理轉變為城市貧困的治理。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振興、資本下鄉,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及智慧鄉村的建設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增強脫貧可持續性的應有之義。

 一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人才的振興

澎湃新聞:我國在2017年就已經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但今年,從重要會議到重要文件,都將鄉村振興作為工作重點提出,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魏后凱:主要發生了兩個方面的變化。第一,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當時我們的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是分三步走,一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二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到2050年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經過三年多的推進,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第二,2020年,我們已經實現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任務,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也即將完成。

脫貧攻堅任務全部完成和鄉村振興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也標志著三農工作的重心將發生歷史性的轉移,即從過去的脫貧攻堅戰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持久戰,它時間更長、難度更大、領域更廣、任務更重,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項艱巨的任務。

澎湃新聞: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成立,您對這個新的部門有何期待?您認為接下來的鄉村振興工作,最重要的任務是什么?

魏后凱:國務院扶貧辦改為國家鄉村振興局,這是適應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需要,它主要面臨著兩個方面的任務。

第一,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提高脫貧質量,增強脫貧的可持續性。具體任務包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防止返貧;推進已脫貧地區的鄉村振興;做好低收入人口的常態化幫扶,防止新貧困發生。

第二,將關注點從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上來。從動態的角度來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也是一個轉型的過程,這種轉型我過去把它歸納為五個“轉”:發展觀念要轉變、減貧戰略要轉型、工作體系要轉型、發展動力要轉換、政府政策要轉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管理人員、工作方法、服務理念等也要進行轉型。

澎湃新聞:您曾經提到,只有產業振興了,農村才能“活”起來,事實上,現在許多村子也都在因村制宜大力發展產業,您認為目前在產業選擇方面農村還面臨著哪些問題?

魏后凱: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但我們在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境。從產業選擇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產業出現低質同構化的趨勢。現在很多村莊都選擇發展農家樂與旅游康養,但現階段我國這方面的消費市場畢竟有限,而且現在很多農家樂檔次比較低,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效果。

第二,以改革供給側結構為由搞非糧化和非農化。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底線,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有限的耕地應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產的基礎上,再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但有一些地方在發展農村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把產業結構的調整簡單地理解為壓縮糧食的生產,這也是存在的一個問題。

從長遠來看,我覺得鄉村產業的發展要與城市相區別,它應該建立一個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各個地區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色,走多元化的道路。

澎湃新聞:近年來,農村的老齡化、空心化以及人才外流使中國農村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如何鼓勵人才下鄉,助推更多的人才從大城市來到小鄉鎮?

魏后凱:這個問題我想從拉力和推力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從拉力來看,農村要有產業的支撐,有產業支撐才有就業崗位,有就業崗位才有可能提高在農村務工人員的收入水平。同時,農村還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都會對人才形成一種強大的拉力。

從推力來說,一方面,我們要多形式地鼓勵人才下鄉,人才下鄉應該是多元化的,比如城市資本下鄉,資本下鄉不僅指資金,而是資金、人才、技術、品牌、營銷技術等的綜合體,資本下鄉就會帶來人才的下鄉。同時,我們要鼓勵回鄉創業、創新,還要鼓勵城市的工作人員到鄉下進行交流輪崗。另一方面,我們要在政策上給予補貼,加大財政刺激的力度,減免稅收,提供上升通道等等。

澎湃新聞:鄉村振興除了人才之外,也會有大量資本來助推,在城市資本下鄉的過程中,如何規避對農村發展帶來的風險?

魏后凱:城市資本下鄉是推進鄉村振興、構建多元化資金來源的重要力量,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資本下鄉也會給農村的發展帶來一些風險,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風險:

第一,土地流轉風險。如果土地用途管制監管不嚴,在利益因素的驅動下,土地用途可能被改變,進而導致流轉耕地的非糧化與非農化,因此我們要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

第二,環境污染風險。資本下鄉發展的產業不少是二、三產業,由此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我們一定要嚴格地執行國家的環保標準,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

第三,企業經營失敗風險。根據我們的調研,一些村子進行大面積土地流轉的目的是引進單一企業,但如果企業經營失敗,村莊、鄉鎮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我們要建立一種機制來規避這一風險,同時也要建立規避企業跑路的風險機制。

第四,資源價值低估風險。資本下鄉后,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會融入農民、村集體的資源,而資源價值的低估會造成農民利益的損失,所以這種情況我們也要進行規避。

澎湃新聞:多年來,您一直在做“三農”方面的研究,在您看來,當前鄉村振興面臨哪些問題?

魏后凱:中國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主要是農村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我國現在的農村發展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與發達的農業強國相比,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2016年我國勞均農業產出不及挪威、新西蘭、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的4%,同時由于種糧的比較效益較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

第二,城鄉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19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是2.64:1,去年為2.56:1,這是一個較大幅度的下降,但現在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遠遠高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比如說1985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是1.86:1,也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第三,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的中青年人口由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從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來看,2018年,農村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是20.46%,遠遠高于城鎮的比重。根據我們的預測,到2025年,6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將達25.3%。再看一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2018年,我國農村地區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是13.84%,現在肯定已經超過了14%,也就是說我國農村已經邁入了深度老齡社會的門檻。與此同時,農村的養老設施卻比較短缺,養老服務遠遠跟不上社會需求。

第四,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還比較滯后,距離實現中央提出來的到2035年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澎湃新聞:如何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在您看來,各地鄉村振興應該避開哪些誤區?

魏后凱:有序推進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第一,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我們一定不能急,要把方向、目標搞清楚,然后進行長遠的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分階段來有序推進。第二,鄉村的情況千差萬別,各地區的差異很大,我們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多元化的推進模式。

鄉村振興應該避開的誤區我認為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誤區是以為鄉村振興意味著鄉村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鎮化是現代化的標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會持續向城鎮遷移,因此未來農村的人口會不斷下降。根據我們的預測,到202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到2035年,城鎮人口的比重將達到72%左右,到2050年,城鎮人口的比重有可能接近80%。

第二個誤區是以為村莊的減小意味著鄉村的衰敗。剛才我講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未來鄉村的人口會進一步下降,人口少了,村莊也會減小,甚至有一部分村莊將會消失。根據我們的計算,2007年到2018年,我國平均每年減少了4000多個行政村,1991年到2018年,平均每年減少了4.7萬個自然村,但我們不能把城鎮化進程中一些村莊的減小和消失簡單看成是鄉村的衰敗。

第三個誤區是把城市規劃建設的方法照搬到農村。用城市的理念和規劃方法來推進農村發展和建設,這也是一個誤區,鄉村跟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樣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把城市規劃建設的方法照搬到農村。

第四個誤區是將農業現代化與小農生產對立起來。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要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有些人認為要發展現代化,就要消滅小農生產或小規模經營,這是不考慮中國國情、農情的表現。以兩公頃作為小規模經營的標準,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業的生產經營95%以上都是小規模生產經營。小規模生產經營是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形態,雖然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未來會有新的主體形態,但是,我想這種小農生產、小規模經營將會長期存在,關鍵是如何有效地把小農生產跟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起來。

二、反貧困應該兼顧城鄉貧困治理

澎湃新聞:近日發布的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5年過渡期結束后,是否意味著不再需要做扶貧工作?屆時已脫貧地區的核心任務是什么?

魏后凱:反貧困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即使我們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實現了,我們也只是解決了現有標準下的農村絕對貧困問題,解決了區域性的整體貧困問題,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存在,還會存在相對貧困的問題。現在我們對擺脫貧困的縣設立5年的過渡期,在這個過渡期內,一方面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致貧,同時又要做好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

根據我們的研究,城鄉收入差距跟經濟發展是一個倒“U”型的關系。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大,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到達一定的發展階段以后,城鄉收入差距趨于穩定,城市貧困與農村貧困并存,這時,反貧困的重點是把城鄉貧困統籌起來,兼顧城市貧困跟農村貧困的治理;到了發達階段以后,城鄉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甚至農民的收入超過城鎮居民的收入,比如說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它們現在的重點就是反城市貧困。

澎湃新聞:一直以來,您都十分關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問題,您認為“現代化”在當下的時代內涵是什么?農村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有哪些不同?

魏后凱: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綜合的過程,一般以發達的國家作為參照,即國家通過一系列革命性的變遷成為具有現代特點的綜合過程,也就是變落后為發達、富強、先進的過程。

農村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樣,因為農村與城市的功能定位不一樣,農村承擔的功能主要是農產品、生態產品的供應,同時也是城鄉居民生活休閑的空間,而城市主要是一種高密度的產業集聚,主要是工業、服務業,以及要素集聚。現代化的農村應該是山清水秀,一派田園風光,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則要構建現代化的鄉村產業體系,這與要素集聚、服務業發達的城市是不一樣的。

澎湃新聞:作為我國城郊經濟研究會會長,您也十分關注城鄉協調發展,您認為城鄉融合發展可以為人們生活帶來哪些便利?如何推動二者更好地融合?理想狀態是什么?

魏后凱:城鄉融合發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城鄉關系演變的高級階段,它能為城鄉居民帶來多方面的便利,如加速城鄉經濟、文化的交流,減少城鄉交易成本,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等。2019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對如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我認為這里面有兩點需要引起重視。第一,大力推進城鄉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包括城鄉人口、資金、技術等要素,要加快城市資本下鄉,構筑一種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環境與機制。第二,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包括城鄉產業、要素、市場、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治理等一體化。

城鄉融合發展作為城鄉關系的一種高級階段,我認為其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共同體。我國很多地區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實踐,比如有些地方在打造醫療共同體、教育共同體等。從長遠來看,下一步我們要重視發展城鄉醫療、教育、文化、生態、產業等方方面面的城鄉發展共同體,這個發展共同體既是利益的共同體,也是責任的共同體,只有通過城鄉發展共同體的建設,才能夠有效地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三 、希望農村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同步進行

澎湃新聞:您之前也提到要關注“智慧鄉村”建設,以及滿足農村信息消費需求。您認為在農村數字化方面目前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對此社會應采取哪些措施?又有哪些原因阻礙著農村數字化的發展?

魏后凱:這些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鄉村的建設,城鄉的數字鴻溝在不斷縮小,但相對來說,現在城鄉的數字鴻溝還是很大。農業農村的信息化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這種信息化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數字化,然后是網絡化,最后才是智慧化。現在我國600多個城市中,絕大部分的城市都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但是農村還處于一種數字化建設的階段,所以我們希望農村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三化”同步進行,通過智慧鄉村的建設來縮小城鄉數字的鴻溝。

這里面有幾點需要高度關注:第一,將農業農村列為新基建優先領域,比如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設施對智慧鄉村的建設是重要的基礎;第二,分類型,分層級開展數字鄉村標準化試點工作,加強頂層設計;第三,關注農村勞動力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要加大培訓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創業、就業的服務信息平臺來發布、提供各方面的信息,促進農民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提高。

澎湃新聞:互聯網的發展在改變農村生活方式的同時,是否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如青少年的網絡沉迷問題等,這是否也反映出一些社會特征,如留守兒童的現狀,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魏后凱: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進行不良網絡社交等現象在城市和農村都是存在的,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要高度重視,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來有效地解決。我想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措施可以考慮:第一,加大教育宣傳的力度,包括家庭、社區的教育宣傳等;第二,加強對網絡的監管;第三,凈化網絡環境。

說到留守兒童的問題,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加大力度建立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體系;第二,采取治本的辦法,即鼓勵農民工舉家遷移,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鄉村發現轉自:澎湃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重口另类在线播放不卡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 |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 日韩v欧美v在线 |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