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堅實的基礎
第一個亮點,我們在黨的十八大,特別在“十三五”期間,糧食連續保持六年的增長,今年的糧食總量達到了13391億斤,比去年增加了113億斤。事實上,2019年從糧食總量到肉的總量,到水產總量,我們都是世界第一,而且人均的占比都分別超過了平均水平,去年中國人均糧食人均在447公斤左右,肉類在55公斤左右,水產品在46公斤左右,分別超世界平均水平124公斤和12公斤,以及23公斤。也就是說我們的農產品,特別是資源性農產品保障了中國的吃飯問題。
第二個亮點,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特別是脫貧攻堅圓滿收官。2019年農民收入16021元,繼續高于城鎮居民GDP增長速度,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再度縮小到1比2.64。特別令人關注的是經過八年持續努力,832個貧困縣9899萬貧困人口到今天脫貧攻堅任務完美收官,用五中全會的話講這個成績是令世人矚目的,用總書記的話講這個成績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一件大事。
二、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最嚴峻的形勢
第一個挑戰,我們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供給國,解決了中國吃飽的前提下,中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如果說前些年依存度主要表現在種業,最近肉類產品對外依存度也越來越高。2019年生產的豬肉4255萬噸,比2018年足足減少20%以上;2018年生豬出欄量是6.9億頭,去年出欄量是5.4億頭;2018年生產豬肉5400萬噸,去年是4255萬噸,在這個前提下,進口豬肉去年達到211萬噸,相當于豬肉供給率是5%。
第二個挑戰,在脫貧攻堅取得決戰決勝的前提下,我們觀察農民收入問題,去年盡管農民收入達到16021元,但是城鎮居民收入高達42355元,城鄉之間的絕對收入差距高達26338元,相對收入差距是1比2.64。1978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約是1比2.56,從這個角度來講,五中全會明確提到到2035年,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和區域之間的差距要有顯著縮小,這就意味著面臨的任務非常嚴峻。
三、農業農村現代化最核心的任務
第一農業要增產,要保障中國能吃飽吃好吃安全。我以為在新的形勢之下,要牢牢樹立農業產業的安全化,把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有三個選項:
一是穩面積。今年1號文件,包括5月份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里面提了一句農業增產增收。在這個前提下要秉承糧食安全觀,要在糧食安全觀的前提下保證最大的底線思維,也就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安全。
二是保總量。在嚴峻的形勢之下,吃好固然很重要,但是總量更重要。在這個方面一定要排出農業產業安全的優先序,在糧食里面一定要保小麥和水稻,在畜類產品里面一定要保豬,在禽類產品里面雞鴨鵝一定要保雞。
三是挖潛力。挖什么潛力?挖藏糧于地的潛力,挖藏糧于技的潛力。我兩個月前在山東調研、半個月前在浙江調研,發現改造鹽堿地種沙漠稻、海水稻,把原來的不毛之地改造成高質標準農田,未來可期。
所以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要通過自己的資源解決自己的問題,通過自己的供給解決自己的需求問題。第二個重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按照在解決脫貧攻堅方面的有效做法,以舉國之力,在一個不太長久的時間內縮小城鄉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在這個方面同樣有三個選項:
首先,是不是可以借鑒脫貧攻堅的做法?制定農民收入計劃,以十年為單元,以五年為單元,面向十四五,面向2035年,在農民增收方面特別在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要有硬指標和硬約束,長期的指標一定要有約束。
其次,增加農民收入一定要樹樣板,我最近調研很多地方在解決農民收入方面的做法,城鄉居民收入浙江1比2.01,上海1比2.22,福建1比3.33,從這個角度來講,要樹樣板,應該在這個方面樹立值得推廣的成功經驗。
最后,增加農民收入還是要千方百計,還是要四篇文章一起做,也就說怎么樣增加工資性收入,怎么樣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怎么樣增加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收入。
作者系中國農業風險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振興思想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