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萌生、發展和壯大正在改變和顛覆我們的認知,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將普通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途徑,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完善雙層經營體制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開辟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嶄新局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從產業興旺到生態宜居,從農業產業發展到多重功能釋放,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要著眼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著眼于農民的分化,著眼于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著眼于提升農業競爭力和建設強勢農業,把握創新發展方向,做大做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一、拓寬服務領域豐富生產性服務業內涵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首先要拓寬服務領域,豐富產業內涵。從縱的角度看,聚焦五類服務:一是為生產者生產經營過程提供的中間服務,如耕種收等;二是為適應新的科技和經營模式提供的人力資本服務,如科技推廣;三是促進產品交換或價值實現提供的服務,如市場營銷、品牌塑造;四是為保障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高效運轉提供的服務,如現代的信息傳遞、物流、商務活動、金融、保險服務;五是為整個生產經營提供的管理服務,如財務會計等。從橫的角度看,不僅可以服務于生產領域,也可以服務于生活、生態領域,不僅可以服務于農業農民,也可以服務于農村城市。農業觀光、休閑產業、生態環境維護、綠色產業發展生成出越來越多的服務需求,如鄉村規劃、鄉村設計、鄉村建筑、鄉村藝術等,從而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向鄉村服務業延伸,并為鄉村服務產業概念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市場需求。
事實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通過科技研發、農資供給、農機服務、農產品營銷以及信貸保險、物流、市場營銷和品牌塑造以及全產業鏈打造,對農業各產業進行全面滲透,不斷強化農業全產業鏈的支撐服務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農業生產性服務與農業生產經營的邊界,不斷催生出新的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形態、經營模式和內生動力。從長期趨勢看,農業生產性服務拓展到鄉村范疇,不僅要為生產經營者獲得高質量的信貸保險、市場營銷、產品品牌塑造上提供幫助,更需要幫助生產經營者規劃生產、生活事務,不僅為生產提供服務,也為生活提供服務。不僅從田間到餐桌提供全方位生產性服務,同時從搖籃到墳墓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務。
二、創新多元形式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保障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尤其是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大好局勢下,依然不能忽視那些影響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的不確定因素,仍需通過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強化國內供給,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要服務于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目標,能夠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對象和不同產業制定形式多元的服務方案,滿足不同的服務需要。對于平原糧食產區,要打造全產業鏈服務,強化有利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服務供給,同時要與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的規劃相適應;對于山區丘陵蔬果產區,要進一步拓展服務品種、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挖掘產品附加價值;對于畜禽養殖地區,要探索動物疫病防控、禽畜糞便資源化處理等內容,實現環境友好型生產。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既要提供面向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規模化服務,也要提供面向小農戶的差異化服務。通過形式多元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實現對不同類型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的全覆蓋,確保產得出來、賣得出去、賣出好價錢。
三、采用先進技術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國內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下居民對農產品需求的升級以及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下對國內農業發展空間的壓迫,都要求我國農業必須更加注重質量提升,要定位于高標準的農產品、高效益的農業產業、高品質的國際競爭力。
科技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支撐,作為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載體,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應該朝著采用更加先進技術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實現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匹配。要通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升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特別是對于單個經營主體難以獨立使用的大型農機具和投資成本高的先進農業裝備,都可以依托生產性服務的方式得以使用。一是強化先進裝備的使用。通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不僅可以提升單產水平,而且可以提升糧食可用率、產出能力,這方面潛力巨大。二是強化降耗技術的使用。通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綠色防控、地膜覆蓋等先進技術,減少農業用水總量,化肥、農藥利用效率不斷得到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強化信息技術的使用。通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互聯網+糧食”,糧食生產大數據的運用,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減少自然災害、疫病災害,包括抵御市場風險,同時要加快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中的應用,進而惠及農業發展全局。
四、堅持共享共生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新時代堅定不移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快速推進的工業化進程和獨具特色的“三權分置”農地制度安排,使得中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呈現出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利益共享的內生制度特征,由此決定了不同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不同環節、不同層面的差異化功能定位和分工。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農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和各類經營主體之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串聯作用,既表現出為農業不同環節提供特定服務的基本功能,也內生出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聯關系,其創新發展與我國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相輔相成。共享共生既是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趨勢,也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從共享共生的本質看,一方面,共享共生是農業產業鏈延伸、作業環節增加、分工分業深化產生的要求,都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著密切聯系。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建立共享共生機制,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信息等各類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兼顧處理好服務主體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關系,讓農業生產主體能夠分享現代農業發展的成果,這是共享經濟內生的基本規定。另一方面,共享共生是利益分配的必然要求。要在服務主體與生產主體之間的市場交易、契約關系基礎上實現互助共贏、融合發展,且隨著多元所有制、多種經營方式構成的混合經濟發展,各類服務主體與生產主體之間將逐步形成資源共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聯系層,需要幫助生產主體在生產經營、利潤分配環節獲得更多發言權、收益權,有更多獲得感,進而推進多元主體可持續發展。以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線索,協助經營主體構建利益共同體,也就為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深化協同融合推動鄉村產業深度發展
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作為鄉村產業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僅豐富了鄉村產業類型,也萌生出更多新產業新業態。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可以作為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引擎。
從未來發展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僅要服務于生產領域,也應向服務于生活、生態領域方向拓展,不僅可以服務于農業農民,也可以服務于農村城市。農業觀光、休閑產業、生態環境維護、綠色產業發展生成越來越多的服務需求,從而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不斷向鄉村服務業延伸,并為鄉村服務產業概念的確立奠定堅實的市場需求。特別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鄉村的發展,鄉村服務業呈現廣闊的發展前景。猶如日本農協向社員提供包括農業生產、金融保險、日常生活等綜合服務,未來我國農民對服務的需求的邊界會不斷擴張,也絕不會僅僅局限于農業本身。特別是農地被托管后,空閑出的大量農民對農村優質生活的需求會變得更強烈。總之,現代意義的生產性服務業邊界呈開放態勢,應該著手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農業生產向農民生活延伸,聚焦養老健康、人居環境、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環境管護等公共產業和準公共產業和領域,提供多元化、無死角、全覆蓋的服務。通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發掘鄉村新功能新價值,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打造鄉村新載體新模式,促進農工、農商、農旅、農文、農生協同融合。
作者簡介:張紅宇,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胡凌嘯,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三農”決策要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