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也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對新時代 “三農 ”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并明確提出“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增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活力的物質基礎,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建設農村基層組織的關鍵舉措,直接影響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全面小康等目標的順利實現。為推進我市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永州村級集體經濟,談談本人初淺的看法。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
1、 永州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概況
永州市轄2區9縣,另設2個管理區和1個開發區,共有15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952個行政村。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高度重視,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永辦發[2014]21號),細化目標,強化保障。為進一步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結合基層黨建、脫貧攻堅,2017年,市委組織部與市農業委聯合下發了《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永農聯[2017]7號),較好地規范
和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據統計,2018年底,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以下的村1095個,4-10萬元的村1627個,10-20萬元的村149個,20-50萬元的村61個,50-100萬元的村12個,100萬元以上的村只有6個。
2、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看,村級集體經濟普遍收入低、發展慢,存在不少問題和矛盾,表現在:
2.1村干部思想創新不夠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是村級組織運轉和公益事業支出的重要經費來源,但部分干部在思想認識上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存在“小富則安,小進則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想,缺乏艱苦奮斗和創新發展的精神,“小農”意識嚴重,缺乏長遠眼光,認為發展集體經濟費力不討好、吹糠不見米、風險自己擔、利益集體享,不敢擔當,擔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搞砸了會新增債務,還會遭到斥責和埋怨,甚至會丟選票,被起訴的思想。部分村干部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開拓創新意識不夠,對綜治維穩、計生衛生等常規工作尚能應付,但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卻少有思路,缺乏對策。部分村干部有發展的熱情,但或是思想觀念陳舊,或是經營管理能力有限,或是欠缺開拓創新精神,找不準發展的門路渠道,發展村集體經濟有心無力。同時怕擔責,不敢發展。由于村級換
屆任期只有三年,有的村干部往往按部就班,凡事以“和”為貴,“等、靠、要”思想嚴重;寄希望于爭取項目獲得資金的“輸血”來替代村集體“造血”, 責任擔當意識不強,畏手畏腳,想謀事怕失敗、想干事怕擔責,思想上顧慮重重。一味地強調沒有資金、缺少資源等客觀原因,等、靠、要的思想嚴重,缺少創造條件上項目、創新思維搞經營的創業勇氣,長期“不為不動”,導致集體經濟沒有起色。
2.2基礎條件差
影響和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基礎條件差、集體底子薄、村級債務重、日常開支大四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差。由于我市地處丘陵山地,地理區位偏、自然資源缺、交通條件差等因素影響,在發展集體經濟上不均衡、不協調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有的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通組到戶道路難走不便,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舉步維艱;特別是稅費改革、消赤減債,絕大多數村集體資產資源已拆分殆盡,大部分村因為沒有區位、人脈、資源優勢,發展集體經濟“無錢起本”,找不到支撐點,缺乏基礎。二是集體底子薄。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大多數行政村已將集體土地、山林、水庫等資源資產分包產到戶或組,發展集體經濟,難為無米之炊。低收入的村集體所占比重大,據統計,村集體經營收入4萬元以下的村1095個,占總數的37%。三是村級債務重。有的村隨著農村基礎設施
和公益事業建設步伐加快,也增加了不少新債,短時間難以消化解決,甚至出現了邊化解邊新增債務的現象。目前,全市村級負債總額為39970萬元,嚴重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四是日常開支大。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綠化保潔、治安聯防等成為村級重要支出項目,公共事務支出、設施運營維護、報刊雜志等辦公費用增長,村集體經濟不堪重負。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經營收入主要依靠出租集體資產、資源來獲取一定的租金、承包金,不能將集體資產、資源轉化為資本,缺乏造血功能。無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組織完全依賴上級轉移支付來維持村級組織運轉,完全變為“三靠”模式,即村級運轉靠“補”、公益事業靠“捐”、基礎設施建設靠“要”。
2.3農經管理部門職能退化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事關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職能部門,我市農經隊伍建設明顯弱化、職能退化,存在的困難問題非常突出。一是職責不明確。長期以來,農經部門承擔著各級黨委、政府賦予的農村土地承包、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民負擔監管、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等工作,履行的是行政管理、行政監督、行政執法的職責,機構改革后已將行政職能劃給市、縣區農業農村局,但實際絕大部分工作卻仍然是由農經部門牽頭負責。而每一項工作基本都會涉及到市、縣區、鄉鎮、
村組各個層面,甚至到每一個農戶,工作內容之復雜、工作任務之具體、工作量之繁重,是農經管理部門無法承擔的。二是隊伍不穩定。鄉鎮農經機構撤并后,具體負責農經業務的人員不固定,有黨政辦人員兼職的,有其他臨聘人員兼職的,甚至有鄉鎮領導直接兼職的,從事農經工作的人員政策不熟,業務不專,鄉鎮農經工作流于形式、處于松散狀態。三是領導不重視。機構改革后,縣級農經部門只有服務職能,且職別降格,農經業務難以開展,加強指導監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落實處。四是經費不充足。農經部門除人員工資外,預算專項經費很少,鄉鎮幾乎沒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經費預算,因而在開展工作時力不從心、舉步維艱,導致部分的農村政策監督落實不到位,農民利益維護不徹底,農村矛盾糾紛處理不及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快速。
2.4村級集體項目不真
有些鄉鎮辦事處為了完成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任務,上報項目不認真核實,導致村級項目“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指鹿為馬”,明明只有租金收入,卻說成全額收益;明明是張三私人搞的,卻說成是集體經營的;根本經不起群眾、時間和歷史的檢驗。有些鄉鎮和試點村對項目“朝令夕改”,今天去看說是造林,明天去看卻是種花,到最后一樣沒搞,沒有規劃一盤棋,一張藍圖抓到底;還
有的是計劃時雄心壯志、摩拳擦掌,查驗時卻灰心喪氣、拿不出手,缺少有效管用的措施,沒有業績和效益。
2.5扶持力度不足
一是政策支撐不夠。市、縣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在財政、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缺乏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和優惠政策。一方面納入示范點村的,國家、省級扶持項目資金投入面窄額少,市、縣區無配套,后勁不足。另一方面,沒有納入示范村的,更無政策、資金支撐。二是資金支持不足。2016年至2018年省級財政共安排全市154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1760萬元,占總村數的5.2%,市、縣區基本沒有配套扶持。產業扶持資金主要對口農業企業,村集體和農民也無法廣泛參與和受益。三是造血功能不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重點是增強“造血”功能,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當前村級集體經濟大多以政府扶持為主,村級運轉也大多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支撐,也就是靠“輸血”過日子,內生動力不足,缺乏借雞生蛋意識。
2.6經營管理不力
近幾年,我市全面推行了村務公開制度,出臺了規范村級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的相關文件,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有所加強,但通過調查發現,少數村村級財務管理不實,民主監督不嚴,村集體資產經營不善,集體資源管理不力,資金使用不當現象仍有發生。一是有些村干部的綜合管理
能力較低,對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經營管理不善,效益較低,部分村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范,承包費偏低,造成村集體資產流失。二是有些村村級財務管理不規范,未嚴格執行有關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規定,財務透明度不高,導致集體資金使用不當,未能保障??顚S?;有些村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監督,村干部民主理財意識淡薄,開支隨意性較大。三是專項發展資金監管不嚴。有的縣區未出臺配套財政資金管理辦法,沒有嚴格按規定用途和范圍使用專項發展資金,未明確風險防控措施,財政資金使用安全性受到影響,部分混合經營型項目,財政資金占比不清或過小,存在集體資產流失隱患。有些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項資金用在公益福利投資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削弱了集體經濟,嚴重影響了農村干群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3、創新發展的措施
3.1制定一個統一的規劃。堅持黨管農村工作,要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共同安排,明晰思路,構建統籌推進格局。明確工業化富裕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三化”互動工作思路,努力開辟統籌發展新局面。市、縣要出臺優惠政策,力促財政支出向農村集體經濟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集體經濟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謀劃新布局,發展新產業,探索新機制,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
3.2選配一個有能力的村級班子。一是組建一個有力的村級班子。“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村支部書記必須要大公無私,要樂于奉獻,要善于管理,要有務實、創新精神。村級班子要團結、有戰斗力。二是建立選人育人機制。打破傳統按地域、行業和身份界限選人束縛,由“村內小圈子”向“多層次、寬視野”轉變,注重從國家干部、企業經營管理者、科技示范戶、退伍軍人和外出務工、經商者中選人才。三是建立能力提升機制。定期組織學習培訓,組織村(居)黨員干部外出學習考察,解放思想,提升市場經濟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能力。四是建立典型引路機制。宣傳推廣創辦農村集體經濟成功典型,讓集體經濟薄弱村街學有榜樣、趕有目標,營造竟相發展濃厚氛圍。
3.3找準合適的產業。創新模式,拓寬富村增收渠道。因村制宜,敢闖敢試,探索推行有效模式。盤活資產模式。通過合理流轉、承包租賃等形式,實現集體增收。服務創收模式。通過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使集體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興辦實體模式。通過創辦實體經濟形式,增加集體財富積累。產業經營模式。通過發展農業合作社,靠產業經營增加集體財富。
3.4盤活資產經營物業。各村要根據自身的地理資源、經濟環境,通過出租、股份制等形式經營物業,盤活閑置的村部、學校、舊廠房等資產和利用山地、水面等集體資源興辦物業;依法依規整合相關幫扶資金,就近在城鎮或工業園區置辦商鋪門面、倉儲設施、廠房等物業。
3.5招商引資發展產業。利用本村“三資”優勢,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用活用足優惠政策,大膽引進經濟能人,領辦創辦各類經營實體,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物資、流通、倉儲等服務;大力開展農超對接、直采直配等服務;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支持村集體建立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和標準化農貿市場;鼓勵發展通信、文化、餐飲、娛樂等服務業。
3.6發掘資源開拓興業。在符合村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村集體以入股、租賃和流轉等形式,依法合理開發利用村域內土地、森林、水面、自然景觀等資源,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特色農產品種養基地,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充分利用光能、風能發展光伏產業、風力產業。
3.7合作經營創辦實業。村集體以可支配的資源、資產、資金等要素為依托,廣泛吸收農民入股,按照產業發展規律,領辦創辦農業經濟合作社,實行“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機制,實現精準脫貧、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貧困戶
的有效對接。鼓勵村集體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流轉農民的承包地成立土地合作社。積極發展農村混合型經濟,引導村集體吸納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投資入股,形成資本所有者、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共同體。
3.8土地整合提升收益。鼓勵引導村級組織開展農村土地整治,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土地(宅基地)整理、農村空心房整治,著力拆除空心村、遷并自然村、整理宅基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獲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積極鼓勵村集體依法依規將規劃內的非農建設用地或開發價值高的其他集體土地,以使用權入股、租賃等形式參與企業經營,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
3.9廣納人才謀求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員、致富能手、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大學生村官等人才的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農民,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經營管理水平。優化返鄉創業環境,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和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 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社會各界人士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鼓勵企業帶資金、帶技術、帶設備、帶原料與村集體合作開發,互利共贏,引導各類產業發展資金和優勢資源向農村流動。
4、保障措施
4.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
體經濟的領導。一是切實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施“村黨支部書記人才工程”。大力推進“能人治村”,注重從致富能手、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優秀民營企業家、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選拔懂政策、會經營、肯上進的優秀人才擔任村組織負責人。全面推動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三位一體”,建設團結干事的務實班子。大力實施村干部素質提升工程,開展大規模教育培訓,借鑒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提高他們帶領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本領。 二是要成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指導、協調工作,制定年度發展計劃、工作方案。三是要強化農經部門監管職能,健全和落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著力構建“管理規范、監督有力、運行高效、富有活力”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運行運行機制。
4.2加強管理指導。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充分運用農村集體“三資”清理的成果,進一步完善《財務收支管理辦法》、《“三資”管理制度》、《村務公開監督月例會制度》等規章制度,規范村帳鄉(鎮)代理和互聯網+監督,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落實責任。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包村聯系制度,包片領導、包村干部對所包村特別是集體經濟落后村要加強幫扶指導,簽定責任承
諾書。深化部門幫扶,實行村企結對、村銀結對,從資金、項目、人才、規劃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集體經濟發展。
4.3加強財政引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重大舉措。近年來,中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夯實基層基礎的重點任務。中央、省財政資金逐年扶持一批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同時,要求地方政府予以配套,建議市政府每年安排一批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予以配套扶持。
4.4加強督導考核。縣區要對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制定年度計劃,并進行每月調度、季度通報,把此項工作納入基層黨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驗收考核內容。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要力保“村錢民用”,財務開支實行“三級審批”,推行“四議兩公開”,讓村民參與到村級集體事務的決策和監管中來,以確保村級集體重大事務的公開、透明。
結束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號召力、凝聚力、服務力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充分認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發展產業以及盤活資源等措施,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作者單位:永州市農業農村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