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發布,文件既強調要“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又要求“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大戰略中應該如何看待糧食進口呢?
先前我們一般籠統的強調要保障“糧食安全”,而在眾多的糧食品類中,大豆顯然已經無力確保,我國大豆年度進口量在9000萬噸左右,按照單產300斤/畝計算,需要6億畝土地,而2018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6億畝。若全力確保大豆安全,谷物安全將無從談起。
現實所迫,兩害相權取其輕,新時代我國糧食安全戰略進一步明確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有限的耕地面積約束下,確保糧食安全不得不“有保有放”,“保”的顯然是口糧,即一號文件中要求的“將稻谷、小麥作為必保品種”。
在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中,口糧顯然具有至高無上的最高優先地位,即使在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新時代,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依然不能取消,一號文件的表述方式為“完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保留了最低收購價的政策框架,只是近兩年不斷下調最低收購價,以盡可能的充分發揮市場作用。
在糧食安全戰略中,“放”的顯然是大豆和玉米,目前大豆已經放開,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80%;玉米則隨著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后去庫存速度的加快,近兩年已經出現了“產需缺口”。
在部分糧食品種國內產需出現缺口的情況下,為滿足國內高質量發展和居民高品質生活的需求,無疑要擴大進口,為此一號文件也有明確要求,即“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
那么“放”是不是就意味著一放了之呢?顯然不是。
第一,必須解決“放”多少的問題,即進口規模問題,這在一號文件中也有明確要求,即“科學確定國內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顯然不能無限量無約束的隨意進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第二,必須解決進口渠道的問題,糧食安全不僅包括數量安全,還包括渠道安全,通俗講不能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單純從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進口,容易被“卡脖子”,中美貿易摩擦中我國加征美國大豆進口關稅,導致國內大豆價格迅速上漲,從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進口渠道相對單一的風險,因此一號文件中明確要求必須“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
第三,必須解決國內產業保護問題,人多地少決定了我國糧食的小規模經營模式,與新大陸國家大規模的農場經營模式相比,顯然沒有成本優勢,任由國外農產品進口沖擊將勢必導致國內糧食產業的衰敗,因此“國門打開”與“國內保護”必須同步實施。
對于大豆產業,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實施大豆振興戰略,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對于玉米產業,在近三年連續大幅調減后,文件要求是“穩定玉米生產”;同時,對于國內產需存在缺口的兩大糧食品種,文件對玉米和大豆的種植補貼問題也進行了明確,要求“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意味著國家財政對玉米和大豆的生產者補貼已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長久之計。
我國是一個歷史上經常發生糧食災荒的國家,餓死人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徹底解決糧食問題也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事情。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之后,國際經濟一體化水平提高,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已成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趨勢。
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既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也是為了騰出有限的土地確保口糧的絕對安全。實事求是地講,目前我們已經無力確保所有農產品全部自給,即使一味的強求實現了完全自給,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將受到極大影響;既然不能回避,那就不如主動融入。
2019年一號文件體現了“糧食安全”與“糧食進口”更高層次相互融合的精神,同步推進“主動擴大進口”與“強化國內保護”,且“有保有放”,切實將糧食進口楔入了糧食安全的大框架中。
作者單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