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xiāng)村發(fā)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春青:當“小農”的出路在何方

[ 作者:劉春青  文章來源: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3-11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農業(yè)農村部自2001年以來積極利用春節(jié)假期開展回鄉(xiāng)調研活動,2019年春節(jié)期間,廣大黨員干部圍繞領導關注、社會關切、農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和“三農”發(fā)展實際問題,深入田間地頭、農家炕頭,從不起眼的細節(jié)里體會變遷、從鮮活的事例中總結經驗,撰寫了大量優(yōu)秀文稿,生動反映了所在地方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治理工作和村民的生產生活變化。按部機關黨委要求,現將部分優(yōu)秀文稿摘編如下。

筆者今年因為工作安排借調到前臺窗口工作,直到臘月三十才回到老家,由于返程車票緊張,正月初五便搭乘同村鄰居的車返回北京,在家短短四天五晚的時間,卻讓我感觸頗深,現就春節(jié)返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整理如下。

一、調研村的基本概況

筆者的家鄉(xiāng)張河口村位于魯蘇豫皖四省交界的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是成武縣最早一批開始種植蔬菜大棚的村莊,早些年種植蔬菜大棚效益比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的收益要高一些,這讓鄉(xiāng)親們嘗到了甜頭,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記不清是從哪年開始,每年的春節(jié)全家老小都是在大棚里勞作度過,外面寒風刺骨,棚里揮汗如雨是過年的標配。今年回家卻意外打破了這個傳統(tǒng),聽爸爸說,我們家的三畝多蔬菜大棚全拆了,大蒜種植面積也由原來的十畝降至一畝。據村主任介紹,往年村里的蔬菜大棚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400多畝,大蒜的種植面積在600畝上下波動。今年蔬菜大棚的種植面積僅100畝左右,大蒜種植面積也僅200多畝,明年的種植面積還會進一步萎縮,村里的青壯年以及50-65歲左右的老年人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打工了,經濟作物都改為更加省事省力的玉米小麥等作物。這是為什么呢?以下是筆者通過在村內走訪得到的答案。

二、“小農”的投入有多大?

據村民們介紹,現在農業(yè)機械化程度高了,農民種地越來越省事了,但相對應的農業(yè)投入卻越來越高了,農藥、化肥、大棚支架、地膜、天膜(大棚的外膜)、勞動力雇用價格、機械操作價格等前期投入成本愈來愈高。根據村民的述說,筆者整理了2018年村里幾種主要經濟作物的前期投入的關鍵數據,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2018年主要作物畝投入關鍵數據表

1.png

通過上述表格可以發(fā)現,村民們在農業(yè)種植上的成本投入還是很高的,人工、大棚構架和化肥農藥投入占據主要份額。

大棚蕓豆/油豆每年的平均畝投入在3000-4000之間,其中化肥、棚架和人工占到了80%以上。其中人工投入具有不穩(wěn)定性,種植面積較少的村民會采取“自栽自摘”的方式,種植面積在3畝以上的會選擇雇人來栽種,市場價一般為120-150元/人天(視市場人手緊俏程度而定),一個人一天可以栽一畝左右。蕓豆/油豆的收獲期長達45天左右,高產期約20天左右,在高產期村民們怕蕓豆變老無法銷售會選擇雇人幫忙采摘,市場價為100元/人天,5畝以下一般雇一人,5畝以上兩至三人。有些種植面積在10畝以上的大戶也會選擇雇長工,1500-2000月/人,相比天工可以節(jié)省部分成本。蕓豆/油豆收獲期比較吃肥,為保證產量每摘3-4遍則要沖施一遍肥料,但比較省藥,從種到收無需噴灑農藥,也是這些作物中最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

大棚辣椒(這里主要是指菜椒)的平均畝投入在3800-4500之間,農藥化肥的成本就占了50%左右,其中農藥是大頭。辣椒種植最大的蟲害是白粉虱,屢禁不止。為了降低白粉虱對辣椒產量的影響,在辣椒開花和結果期村民們選擇隔一天噴施一次農藥(這里不考慮農藥濫用情況)。相比于大棚蕓豆/油豆,辣椒的基本沒有人工成本,辣椒的栽種簡單,采摘期的間隔時間長而且不怕老,所以村民們基本上是靠自己采摘。辣椒種苗的投入在500元左右,主要是視種植密度而定,種苗一般是收購商推薦,半訂單式操作,由收購商提供收購辣椒的推薦品種,在收獲季收購商前來收購,但沒有約定價格和收購數量,存在一定風險。

大蒜的平均畝投入在3000-3500之間,與大棚作物不同的是,大蒜的重要投入集中在人工成本和化肥,這兩項占比達到了60%左右。大蒜種植需要底肥、生長期還需要2-3次沖施肥進行追肥來保證蒜薹和蒜頭的產量。大蒜的人工成本很高,栽蒜和刨蒜比較辛苦,干一個種植或收獲季,農民的雙手會干裂、雙腿會浮腫酸痛難以入眠,要修養(yǎng)十天半月才能調整過來,所以市場人工價格一直居高不下。2018年蒜薹的收貨價在0.5元/斤左右,雇人拔蒜薹的價格在0.4-0.6元/斤左右,收支基本抵消,為了不影響蒜頭的生長,即便是倒貼錢老百姓也會雇人拔蒜薹。

如此算下來三種作物的平均畝投入均在3000元以上,除去化肥農藥的投入可進一步壓縮外,其他投入均為硬投入。村民們也知道化肥農藥用太多,但“投入越多產出越多”的觀念根深蒂固,也沒有專業(yè)的農業(yè)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沒有科學的標準可依靠,村民們只能根據化肥農藥經銷商的建議,以及自身的經驗來判斷施肥用藥量。但投入這么高,農民們真正的收益又如何呢?

三、“小農”的收益又如何?

看過了投入,我們再來算算收益。為了做好對比,筆者同樣是根據村民的表述整理了對應作物2018年的收益數據。

 1.png

由上表可知,大棚蕓豆/油豆的平均畝收益在5000-6000元左右,去處前期成本投入的平均畝凈收益在2000-4000左右。蕓豆的產量較高、但價格較油豆偏低,兩者平均下來的收益基本相當,村民們會根據自己更擅長種哪個來選擇。在蕓豆/油豆剛收獲的時候價格是最高的可以達到3.5-4塊之間,但價格具有不穩(wěn)定性,價格“一會兒一個樣”。收購商通常在早晨6-9點收購,所以村民們基本上是凌晨兩三點鐘帶著頭燈去大棚里摘菜,隔天的菜不好賣。在蕓豆/油豆大批量下來的時候價格一般在2元/斤上下波動,后期價格跌到0.5-1元/斤。往年價格行情好的時候收益也能達到6000-8000元/畝,2018年市場行情有所下跌,收益也有所下降。

大棚辣椒的平均畝收益在1000-3000元之間,村民們去年種辣椒的全賠了。在往年行情好的時候辣椒的平均畝收益在9000-12000之間,算是這幾類中最掙錢的作物了,但2018年遇到了辣椒“寒冬”,辣椒港下來時價格在2塊錢左右,但僅僅維持了兩三天就開始暴跌,后期跌倒0.3元/斤還沒有中間商收購,全爛在了地里,倒進了河里。

大蒜2018年遭遇了價格“滑鐵盧”,平均畝收益僅有600-1500元,村民們評價大蒜是“賺一年賠三年”,從2016年6000-8000元/畝的“蒜你狠”演變?yōu)榱巳ツ?00-1500元/畝的“蒜你慘”,種的越多賠的越慘。行情最好的時候大蒜的價格可以賣到3-4元/斤,行情差的時候連成本都難以收回。

總體來看,2018年對于村民們來說是比較“煎熬”的一年,幾種主要作物的收益均不高,僅有大棚蕓豆/油豆算是有點收益,其他兩種均處于賠本的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還沒有算村民們自身的勞動投入和時間成本,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辛辛苦苦一整年,留下的只有關節(jié)炎”。

四、“小農”出路在哪里?

通過對本村三種主要種植作物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我們就能夠明白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銳減的原因。前幾年村里青壯年勞動力還是很多的,現在迫于生計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留下的均是“613899”部隊,“村莊空心化、農業(yè)副業(yè)化、農民老齡化”變成大勢。當村民們放棄種地選擇外出務工的時候,相應也會產生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如土地撂荒、留守兒童、城市管理等。若是可以保障農民的收入,很多人是不愿背井離鄉(xiāng)去務工的。針對本文的這個現象,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保障“小農”的基本收益。

一是完善農業(yè)保險制度。從國家層面完善小農戶農業(yè)政策性保險,根據各地特色作物、主要作物推動保險產品創(chuàng)新,努力做到大宗作物全覆蓋。目前山東省已經推出了大蒜保險政策,但保險政策在落地實施時在不同地區(qū)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畸形”,違背了真實性和自愿性要求。每家保險的本質是“風險保障”,增加農民抵御災害或市場波動的能力,在村集體組織投保時,人為根據親疏遠近進行了限量限額,普通農戶的投保額度遠遠低于真實種植面積,無法實現農民虧損的彌補。建議保險政策透明化,可以讓農民自主選擇是否保險,可依據打算的真實種植面積來購買保險,讓保險真正發(fā)揮保障作用,減輕市場不穩(wěn)定對小農帶來的沖擊。

二是優(yōu)化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國家層面要重視農技推廣體系“最后一公里”問題,著力解決基層尤其是縣級以下農技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技服務的覆蓋面和精準度,讓農民種地有人可問、有技可循,科學種地,可利用現代化的工具如微信、QQ等方式在生產前和生產中及時給予用肥用藥指導,減少農藥化肥的不必要投入,降低農業(yè)投入,從而真正實現“藏糧于技”,提升“小農”收入。

三是“激活”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筆者在上學期間做過調查,前幾年國家大力發(fā)展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時,山東省大部分以農業(yè)為主的行政村都有幾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有些是政府支持組建,有些是農民自發(fā)組建,但真正能發(fā)揮作用的合作社少之又少。政府應該加強引導,真正發(fā)揮農民合作社其互助性經濟組織的職能,利用合作社平臺,降低生產資料購買價格,打造農作物品牌(如可打造純綠色無公害的蕓豆/油豆品牌),提高市場談判權和話語權,真正實現為社員辦實事,為社員謀福利。

四是建好用好“扶貧車間”。自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菏澤就探索創(chuàng)新了扶貧車間這一就業(yè)扶貧模式,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yè)”的新途徑,實現了村民們足不出村就可以就業(yè)。但現在扶貧車間的規(guī)模參差不齊,發(fā)揮的作用大小不一。2017年政府撥付了30萬在村頭與劉莊村交界處建設一個扶貧車間,組織村民們進行木制品加工,在種地之余還可以兼職工作,多了一份收入保障。但目前扶貧車間的規(guī)模較小,僅能解決五人左右的就業(yè)。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強對這一“造血式”扶貧新模式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yè)入駐扶貧車間,根據每個地區(qū)的特色建立扶貧車間長效運營發(fā)展機制,爭取每個行政村或三五個自然村建設一個“扶貧車間”,提高利用效率,擴大扶貧車間的就業(yè)規(guī)模,實現村民、村集體、企業(yè)等多方共贏,實現“授之以漁”。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微信公眾號(原創(chuàng))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中文字日韩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 久久精品大胆视频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一区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本有码 | 天天看片影院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