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我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需要統籌和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資本市場作為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方面應發揮重要作用。
資本市場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路徑
引導各類涉農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健全農村農業投融資體系。對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而言,可以通過首發上市(IPO)、新三板掛牌、發行公司債券等方式進行股權和債券融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加快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競爭力。
發揮涉農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作用,促進涉農資源有效配置,促進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可推動農業龍頭企業深入實施基于產業邏輯的并購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農業升級改造,促進新興農業產業加速崛起,形成一批發展質量優、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強、輻射影響力大的農業龍頭企業。
充分運用期貨市場工具對大宗農產品進行風險管理,提高農業保障能力。2015年,證監會指導大連商品交易所在玉米期貨上首創了“保險+期貨”模式,并穩步擴大試點品種和范圍。“保險+期貨(權)”、場外期權、基差收購等模式讓原本不可保的價格風險變得可保,成為支農惠農的有效工具,有助于形成金融支農完整生態圈。
通過對特定資產證券化,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及鄉村旅游業發展。通常對于具備條件的供熱、供電、燃氣等基礎設施以及旅游項目門票等有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項目,可以發行資產支持證券進行融資,提高資產流動性和效率。
引導和推動市場主體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作用,助力農村脫貧攻堅。通過引導、支持和鼓勵上市公司、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等市場主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智力扶貧、消費扶貧、慈善扶貧”等多種方式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資源和資本的深度融合,激發貧困地區“造血”機能。
資本市場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
近年來,山東證監局積極推動資本市場服務于我省鄉村振興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三農”領域的直接融資規模不斷加大。截至11月底,我省農業上市企業15家,新三板掛牌公司16家;其中,2016年以來,我省農業首發上市企業2家,募資6.15億元,5家新三板掛牌農業企業募集資金2.32億元,7家農業企業共發行公司債券16只,募集資金127億元。
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做優做強。2016年以來,我省共有5家農業上市公司再融資52.34億元,實現了快速發展;相關公司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有效整合其上下游產業鏈,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渠道和機制進一步拓展。魯證期貨等多家期貨經營機構在濱州、菏澤、煙臺等地,針對棉花、玉米、蘋果、雞蛋等農產品推動開展“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助力農民規避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上取得積極效果。
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多措并舉、積極引導各市場主體開展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形成各司其職、扶貧精準、舉措到位的大扶貧格局。2018年召開涉及扶貧內容的培訓會、座談會9次,指導山東上市公司協會等4家協會積極開展扶貧工作,并聯合發布《山東證券期貨行業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行動倡議書》,大力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資本市場助力鄉村振興存在的短板和建議
“三農”領域對資本市場功能認識不足,需要深化認識、轉變觀念。要以金融知識下鄉等舉措,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普及資本市場基礎知識,引導“三農”領域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自身跨越發展的理念;要發揮現有農業上市公司榜樣示范作用,利用好各市縣的獎勵扶植政策,相關部門應主動靠上服務,引導更多涉農企業解放思想,開闊思路,規范發展,長遠發展。
農業上市公司數量較少,“三農”領域的直接融資規模有待提升。一是引導更多涉農企業加快進行規范化公司制改制;有針對性地推動運行規范、質地較好的龍頭企業通過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市場上市掛牌。
二是協調推動解決涉農企業改制和上市過程中遇到的土地權屬、房產證辦理、募投項目等方面的困難和障礙;針對涉農企業IPO存在的突出問題,督導其補足短板、規范發展。
三是支持和引導涉農上市掛牌公司選擇配股、定向增發、發行優先股等工具進行再融資;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赴港上市、發行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四是鼓勵、引導農業上市公司抓住并購重組“分道制”“小額快速審核機制”這一政策機遇期,加速產業整合,實現規模擴張和轉型升級,推動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五是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社會資本進入“三農”領域基礎設施、重大項目、交通、能源、水務、園區、景區等建設。目前,我省一些市縣的旅游資源開發已形成了一定規模,具有較為穩定的現金流。可將此類旅游項目門票收入,作為基礎資產予以證券化,將籌集的資金進行旅游項目再開發,發展特色旅游業。
“三農”領域對期貨市場工具利用程度較低,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渠道和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化。一是應積極培育涉期市場主體。努力培育一批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推動交易所在我省增設更多涉農期貨品種交割庫。
二是積極探索期貨支農惠農工具。引導涉期龍頭企業以及交割庫企業,利用其在玉米、棉花、大豆、雞蛋等產業鏈上的優勢,探索有效利用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模式,發揮示范作用。支持涉農企業借力期貨衍生品市場,對沖價格波動風險,發展訂單農業,利用期權產品為農產品種植戶實現保價銷售;通過倉單質押、期貨套保等方式降低信貸風險,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三是積極創新支農模式。加大財政補貼力度,積極推動“保險+期貨”“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等創新模式在山東落地并推廣,創新對棉花、玉米、蘋果、雞蛋等大宗農產品的多元化利益補償機制。
金融支農組織以銀行機構為主,需要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支農組織體系,難以滿足“三農”多樣化金融需求,應該在引導和聚集金融資源上做好工作: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鼓勵證券、期貨、基金、保險、信托等機構在縣域設立網點,開展投資者教育等金融知識下鄉活動,結合金融機構各自業務范圍聚焦服務鄉村振興;通過設立、引進并扶持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農業科技創業投資基金,豐富農業龍頭企業的資金來源;完善融資增信體系,在充分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作用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山東省專門服務“三農”領域的融資擔保體系,推動更多融資擔保機構下沉服務于“三農”領域,強化對“三農”領域的擔保融資增信支持,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
作者系山東證監局黨委書記、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大眾日報 2018-12-1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