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趙釩:對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

[ 作者:趙釩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1-14 錄入:王惠敏 ]

重新定位農村在新時代發展中的作用,讓農民成為新時代的“生態產業”工人

搞清楚該如何定位農村在新時代發展中的作用,我認為是有利于探索鄉村振興方向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今農民所種的糧食,蔬菜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城市的吃飯問題不再緊密依靠農村,而是依靠一些大的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那么農村已經失去了自己糧倉和菜籃子的作用,在新時代,農村對社會的作用該如何定位。必須先搞清楚這個問題,鄉村振興才能有方向。一個對社會沒有用的東西,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樣,即便諸葛亮在世,也只有累死的份。

廣闊的農村到底能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呢?有的人會說農村的發展前景廣闊,應該大力發展農村產業。不否認發展農村產業的重要性,但農村情況復雜,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有些地方適宜大力發展產業,有的地方資源貧乏,搞產業實際困難很大。例如一些貧困地區,好的企業連縣城都不愿意來,何況是窮鄉僻壤的農村。什么企業愿意來,被其它地區所淘汰的污染型的企業?這顯然與我們鄉村振興的本意不符。我認為在不適合發展傳統產業的農村地區,勉強發展產業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如果真的要發展,也只會是輸血式的發展,一旦停止輸血,看似興旺的產業只會像泡沫一樣破裂。這些靠輸血,靠政府補貼強撐著的企業存在許多隱患,例如環境污染、金融風險等。一旦倒閉潮開始,有可能會沖擊金融穩定以及就業和社會穩定,有些得不償失。

這些不適宜搞傳統產業的地區又該怎么發展?我們首先來看一看鄉村振興的五大戰略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如何理解這五大目標的內在聯系?我認為不管是產業興旺也好,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好,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農村成為一片宜居的樂土!”宜居“這個終極目標應該怎么定義呢?首先肯定要做到“生態”,這就不得不讓我們聯系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上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充分說明搞好生態其實就是在發展農村產業,這既為我們不適宜發展傳統產業的貧困地區指明了方向,也是對過去“退耕還林”政策的繼承。

過去的退耕還林政策其實就已經在為農村的作用進行定位了,只不過人們的接受程度不高而已。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定位?就是水土保持、環境改善,廣大農村的退耕還林政策對改善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環境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之所以人們不怎么接受,是因為退耕還林并沒有讓農村生活發生太大的好的改變,但這個定位還是比較準確的。退耕還林的缺點就是太粗泛,不夠嚴謹和規范,并且對于改善農民生活過于消極。而“生態宜居”的戰略決策既是對退耕還林政策的繼承也是對它的一種完善,讓其更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對改善農村居民生活將會有非常積極而重大的作用。

將農村的作用定位于環境改善,我認為是科學的,這個改善作用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

1、宏觀方面是指農村對整個國家和世界能起到的環境改善作用,這種作用并非是微不足道的,而是通過限制農村傳統產業發展換來的,是利國利民的大事,這一重大作用足以促使其它地區為農村這種宏觀的環境改善作用買單。廣大農村居民完全可以憑借農村的這一宏觀的環境改善作用,成為有別于傳統產業的“生態產業工人”。

2、微觀方面的作用則是將宏觀的環境改善與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戰略相結合,真正的從微觀上改善農村環境;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質,讓農民真正成為退耕還林政策和生態宜居工程的受益者。

既要讓農民成為“生態宜居”工程的受益者還要讓他們成為“生態宜居”工程的建設者,讓農民成為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的新時代的“生態產業工人”。他們的工作就是建設和維護農村宏觀的環境改善作用以及微觀的生態宜居作用,主要收入則來自于農村以外地區的轉移支付。應該將建設好、維護好農村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的環境改善作用作為鄉村振興前期的重點工作。

風景如畫的鄉村

繼承和改善“退耕還林”政策,讓其與“生態宜居”戰略目標的的結合更加緊密

最近幾年有的地方在退耕還林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結合土地流轉的方式,將農村的土地集中起來,搞了一些觀光景點,效果還是不錯。我也參觀了許多這樣的景點,例如我們當地的“花語人間”、“玫瑰園”、“萬花谷”等等。景區面積寬廣,造型各異的稻草人、憨態可掬的卡通動物十分招人喜愛;各色花草樹木、清新的空氣也讓人心曠神怡!集中修建景點的方式是對農村生態產業發展的一種很好的探索。不過我認為其與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戰略相結合得還不夠緊密。它的思路可能是想通過打造特色景點的方式,促進農村旅游的發展,從而為農民增加收入。初衷是好的,但我認為對于打造農村景點的初衷,我們應該有一個重新認識,這個初衷并非是要通過它為村莊帶來多少門票收入,帶來多少商業價值。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還是它的“生態宜居”功能和“環境改善”功能,如何將景點打造與“生態宜居”緊密的結合起來,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方向。

鄉村振興的另一個戰略目標是“生活富裕”,什么樣的生活才能稱作是“生活富裕”?月入過萬的生活就叫“生活富裕”?我想不是那么簡單,“生活富裕”應該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我認為“生態宜居”的生活就一定是富裕的生活,什么叫“宜居”,擁有健全的基礎設施、有效的生活保障就可以叫“宜居”,在“宜居”的基礎上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宜居”環境就更是讓人向往和富裕的生活了!

搞好生態宜居,健全的基礎設施、有效的生活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環境這幾方面應該是建設的重點,如何將這幾方面搞好?

1、基礎設施建設:起碼的路、水、電、氣、網絡等的建設是必須的,至于其它方面的基礎設施則應由專業隊伍,全局規劃、科學施工,就不做詳細介紹了。

2、對農村居民做到有效的生活保障:農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同樣源于產業,只不過是來自有別于傳統產業的“生態產業”,前面我們說到了生態產業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宏觀的環境改善作用;二是微觀的生態宜居作用。通過發揮這兩方面的作用,則可將農村居民轉變成為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的新時代的“生態產業工人”,他們的工作就是建設好和維護好農村在新時代的兩個重要作用。也許有人會擔心這種“生態產業”的模式是否符合實際,我認為與其用大量的財政補貼去補貼一些臭氣熏天的養豬、養牛、養羊的養殖產業,或者是補貼一些污水橫流的小作坊企業,還不如沉下心來打造具有可持續性的“生態產業”,以免輸血停止,泡沫破裂,落得個血本無歸,一片狼藉。

3、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環境:可以在現行的農村景區打造基礎上進行擴展,讓其充分與“生態宜居”戰略進行對接。怎么對接,就是更多的凸顯景區的宜居功能而非商業功能。將舊房改造,新房建設等更多的融入到景區打造中來,把居民的房屋直接搬入景區中,形成“景區即民居,民居即景區”的模式,而非將兩者孤立起來。如此即便景點的商業價值不明顯,但起碼人們的生活環境將會得到到切實的大幅度挺高。另一個方面對不能融入景點整體打造的單獨的居民居住環境也要進行適當改造,以滿足基礎設施健全、有效生活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幾方面的要求。

急需改善的基礎設施

鄉村振興工作應該以”生態宜居“工程為抓手

要實現廣大農村的“環境改善”功能,退耕還林必不可少,但更應該將“退耕還林”引入到與“生態宜居”相結合的精耕細作領域。如何做到精耕細作,首先不能將退耕還林簡單的認為就是不種糧食了,讓它自生自滅,長野樹、野草。而是要充分的利用好退耕之后的土地以及我們房前屋后的空間,做到科學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維護。并且要將農村居民這個鄉村振興的“主體”融入到“生態宜居”工程的建設當中來。前面我們說到了,既要讓農民成為“生態宜居”的受益者,還要讓他們成為“生態宜居”的建設者,這個“建設者”的角色對于將農民轉換成為新時代的“生態產業工人”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通過采取將景區居民就地轉化為景區工人,負責景區的建設和日常維護;將退耕后的農民按照統一規劃安排到退耕之后的土地上開展生態建設等措施讓農村居民完成從“農民”到“生態產業工人”的轉變。

打造花園式的農村居住環境,農村將不再是“臟亂差”的代名詞。在居民住房的周圍有計劃的種上既利于環境改善、水土保濕、又具有觀賞價值和一定經濟價值的花、草、樹、木。而作為“生態工人”的農民的工作就是每天澆澆花、種種樹!雖然經濟收入,不一定都能月月過萬,但是健全的基礎設施、有效的生活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美環境難道還比不過收入過萬,不能算作是生活富裕嗎?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形成的花園式的新農村對于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環境改善都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難道不能算作是產業興旺嗎?農村居民干好自己的“生態產業工作”,維護好農村宏觀的“環境改善”作用和微觀的“生態宜居”作用,難道不能算作是對農村的治理有效嗎?人們過上了舒心的生活,鄉風自然也就文明了!

因此筆者認為,鄉村振興工作應該從“生態宜居”建設出發,如此方能將鄉村振興的五大戰略目標緊密的聯系起來。當然在十分看重經濟價值的今天,這個方案或許過于理想化,不過只要這個理想能成為現實,我想其經濟價值也會隨之而得到體現,因其為經濟發展所提供的硬件和理念是環保的、可持續的、具有美感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高仁在線  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网日本一区 | 在线欧美中文亚洲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无线码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 亚洲日本97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