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文化和旅游部25日組織召開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經驗交流現場會,研究解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旅游消費提質擴容。
我國鄉村旅游經過30多年發展,已經成為國內旅游主戰場。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25億人次,約占全國國內游客的半壁江山;旅游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超過國內旅游收入的30%。各地以城市郊區、景區周邊、民族地區等為重點,在農家樂、民俗村、休閑農莊等基礎上,探索形成了多種業態和品牌,使農家庭院變成了市民的休閑樂園,農業生產耕作區變成了市民享受田園風光的景區,農民變成了旅游從業者。
與此同時,鄉村旅游發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地方發展模式和服務功能單一,經營形式雷同,一哄而起,缺乏特色;基礎設施依舊薄弱,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鄉村道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及旅游廁所、停車場、游客中心、Wifi網絡等服務設施條件較差;鄉村旅游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普遍缺乏,鄉村旅游帶頭人明顯不足。提高鄉村旅游發展的質量,發揮鄉村旅游的綜合功能,要統籌好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協調好鄉村旅游與農民、農業、農村三大關系。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鄉村旅游要協調好農民和資本的關系。要拓寬社會資本參與和支持的途徑方式,引導人才、資金、管理等要素向農村流動。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富民惠民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首要目的,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引導建立鄉村旅游的農民參與和利益共享機制,探索農民自組織、自激勵、自就業的創業模式,使鄉村旅游成為大眾創業和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的重要渠道。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鄉村旅游要協調好農業用地和非農用地的關系。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因地制宜引導利用荒山、荒坡、荒灘等發展鄉村旅游,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堅決禁止耕地“非農化”。要合理規劃經濟作物、水果等占用耕地比例,通過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避免耕地“非糧化”。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鄉村旅游要協調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要牢固樹立和踐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要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充分維護原生態村居風貌,保留鄉村景觀特色,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努力使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做到鄉村讓城市更向往。
總之,作為國民旅游休閑的重要方式和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鄉村旅游要通過更好地立足“三農”工作,突破瓶頸,提質擴容,逐步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