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2019年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婺源盛大召開,此次大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辦;江西省發展改革委、上饒市人民政府、婺源縣縣人民政府承辦;并由中國經濟導報社、中國發展網全程報道。會上,各地發改委、標桿企業派出相關代表交流有關省(區市)鄉村旅游發展情況,總結典型經驗做法,進一步研究解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旅游消費提質擴容。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參加本次交流會并發表講話。
歐曉理司長表示,探討當今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應該主要思考以下三個方面。
一、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高度,深刻認識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在于“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全面振興。鄉村旅游因其融合一二三次產業、融通工農城鄉要素、融匯生活生產生態,不僅成為了國民旅游休閑的重要方式,也成為了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了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抓手。
(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給出的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鄉村旅游又被稱為農村“六次”產業,產業鏈條長、涉及范圍廣、帶動作用強、綜合效益大。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利于增強我國農村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有利于推動農業和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優化旅游產品結構,提升旅游供給質量,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二)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力量。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強調,脫貧攻堅,發展鄉村旅游是一個重要渠道,要抓住鄉村旅游興起的時機,把資源變資產,實踐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引入市場化、社會化力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有利于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讓貧困群眾的素質高起來,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有效就業,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有利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當地居民收入,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滿足新時代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理解,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括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也應該包括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愿望日益強烈,留住鄉愁、回歸田園成為大家的共同追求,到鄉村去、到大自然中去的旅游需求爆發性增長。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引導旅游從傳統的景區景點觀光到農事體驗、鄉村休閑、田野度假轉變,是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
二、認真總結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做法,清醒認識存在的問題和瓶頸
一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會同有關部門在加強鄉村旅游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經過各方面努力,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可以說是態勢良好、亮點紛呈。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據文化和旅游部鄉村旅游監測中心初步統計,2018年,全國鄉村旅游26.1億人次,同比增長約5%,約占全國國內游客的半壁江山,鄉村旅游總收入1.46萬億元,同比增長27.3%,超過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的29%。
二是新興業態日益豐富。各地依托自身特色資源和優勢區位,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消費特點,以城市郊區、景區周邊、民族地區等為重點,在農家樂、民俗村、休閑農莊等基礎上,不斷創新形式、提升質量,探索形成了形式多樣、功能多元、內容豐富、特色各異、效益良好的多種業態和品牌。
三是帶動作用逐步增強。鄉村旅游將農民的農家庭院變成了市民的休閑樂園,把農業生產耕作區變成了市民親近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的景區,把單純務農的農民變成了旅游從業者,有效拓展了農業功能,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障了農民收入“一季兩收”“四季不斷”。
四是環都市圈鄉村旅游亮點頻現。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旅游已成為城市居民假日休閑新的重要方式,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川渝經濟區等大的都市圈,由于市場容量巨大,多樣化的旅游休閑需求爆發式增長,都市圈周邊鄉村旅游發展加快,各類民宿數量迅猛增長。據去哪兒網統計,僅北京、浙江、廣東、四川等4個省市的民宿數量就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
總的看,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將綠水青山的潛在優勢,變成了金山銀山的現實優勢,讓農村更美麗了,讓農業更興旺了,讓農民更富裕了,讓城鄉居民生活更幸福了。
但同時,目前鄉村旅游發展也存在一些行業共性問題和突出政策瓶頸。從行業共性問題看,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同質化問題。一些地方發展模式和服務功能單一,經營形式簡單雷同,相鄰村鎮一哄而起、盲目發展的現象仍然存在,缺乏特色,難以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二是規模化問題。有的地方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戶單打獨斗,無法建立穩定的基礎設施投入機制,不利于擴大規模、提高規范化程度,也難以提升發展水平和服務質量。三是可持續問題。一些地區盲目發展鄉村旅游,在建或計劃建設的項目與本地資源環境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存在過度投資、侵占浪費土地資源的隱患,甚至還存在以鄉村旅游為名圈占土地搞房地產開發的現象。從突出政策瓶頸看,也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土地瓶頸。鄉村旅游設施用地一般面積較小,迫切需要點狀供地、分散供地,目前連片塊狀供地的政策無法滿足鄉村旅游用地需求,導致配套停車場、旅游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普遍不足。二是安全瓶頸。大多數改建民宿受房屋性質、建筑結構等限制,難以達到一般住宿業要求,不符合辦理消防、衛生等相關證照的規定,長期處于無證經營的灰色地帶。部分民宿特別是緊鄰風景名勝區的民宿排放不達標,帶來較大的環境安全問題。三是人才瓶頸。鄉村旅游從業者大多為當地村民而非旅游專業人員,服務意識和綜合素質有待提高,有思路、有辦法、有帶動能力的青年高端人才相對缺乏,人員流動性大,特別是以農村大學畢業生、返鄉青年、鄉村致富帶頭人為主體的鄉村旅游創業活力不足。
三、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政策扶持,推動新時代鄉村旅游邁上新征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針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多措并舉推動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概括起來,就是抓好“一二三四五”。
(一)“一個戰略”。要聚焦鄉村振興這個重大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8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必須始終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的總目標、總方針、總要求,時時處處對標對表鄉村振興的系列部署和要求,確保鄉村旅游發展不走偏、不變形。
(二)“兩個多元化”。一是業態多元化。推動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健康旅游、體育旅游、紅色旅游等旅游業態融合發展,以鄉村旅游為核心帶動餐飲、住宿、娛樂、觀光、購物、種養、手工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業態,更好的滿足多樣化、差異化、特色化旅游休閑需求。二是主體和模式多元化。發展鄉村旅游要拓寬社會資本參與和支持的途徑方式,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積極引導人才、資金、管理等要素向農村流動,既要鼓勵支持農家樂、牧家樂等農戶式經營,也要鼓勵連鎖民宿、整村運營等規模化經營。
(三)“三個基礎”。一是人才基礎。加大本地鄉村旅游帶頭人培養力度,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本地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定期開展服務技能、市場營銷等培訓。制定針對性優惠政策,重點吸引大學生村官、鄉村旅游管理和專業人才、旅游職業經理人、懷有濃厚“鄉村情懷”的中小企業家等群體回鄉創業。二是土地基礎。改革完善鄉村旅游用地管理制度,積極支持外部性較強的鄉村旅游用地。在統一規劃管理的前提下,劃小單宗土地核算單位,使土地資源更多地向用地量相對較小的鄉村旅游傾斜。鼓勵使用“四荒地”及石漠化、邊遠海島建設鄉村旅游項目。三是資金基礎。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情況設立以社會資本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社會領域相關產業投資基金,以市場化運作方式投資鄉村旅游精品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對鄉村旅游企業發放中長期貸款,拓寬抵押擔保物范圍,依法合規探索開展景區企業經營權和門票收費權質押貸款業務。
(四)“四個關系”。一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調動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使鄉村旅游在經營上更加靈活多樣,在機制上更加充滿活力,在服務上更加貼近市場。同時,政府要通過制定發展規劃引導方向,通過強化管理規范市場,通過出臺政策營造環境,促進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二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要做好鄉村旅游發展的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先行、標準引導、政策扶持。同時,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勢利導、分類施策,引導各地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盡可能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發展。三是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在保障必要接待設施的同時,更加注重對農村生態環境和鄉村風貌的保護,更加注重對鄉村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努力使鄉村讓城市更向往。四是農業用地和非農用地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河南團參加審議時特別強調了耕地保護,明確指出一些地方借民生之名挖田建湖,搞大公園、大廣場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違法侵占大量農田,一些地方借生態之名,蓋大棚房,搞非農化,強調要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完善土地執法監管體制機制,堅決遏制土地違法行為,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為此,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因地制宜引導利用荒山、荒坡、荒灘等發展鄉村旅游,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堅決禁止耕地“非農化”。要合理規劃經濟作物、水果等占用耕地比例,通過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避免耕地“非糧化”。
(五)“五個強化”。一是強化標準規范支撐。指導各地研究制定適宜鄉村旅游的標準體系。鼓勵地方根據民宿、農家樂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強、操作性強、保障安全的技術規范標準。出臺適宜鄉村旅游公路和停車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管理規范。二是強化旅游公共服務供給。加快實施“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旅游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建設方案,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貧困村周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形成鄉村與景區共生共榮,共建共享的景區帶村模式。三是強化行業信用監管。加快鄉村旅游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鄉村旅游主體信用檔案,將相關信用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動態梳理鄉村旅游紅黑名單,建立聯合激勵和懲戒機制,并對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進行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四是強化宣傳營銷推廣。依托電視、電臺、報紙等傳統媒體資源,利用旅游推介會、博覽會、節事活動等平臺,擴大鄉村旅游宣傳。鼓勵各地和景區利用小視頻、新媒體、自媒體等多種手段加強鄉村旅游宣傳,增強鄉村旅游的影響力。支持電商平臺開設鄉村旅游頻道,開展在線宣傳推廣和產品銷售等。五是強化典型示范帶動。推出若干個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并通過編纂出版全國鄉村旅游典型案例集等措施,交流各地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積極打造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意義重大、任重道遠。我們要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真抓實干,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更大力量,以優異的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發展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