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一個廣域大國,需要更多的國家中心城市出現,僅靠就地、就近城鎮化,只能解決基本的社會保障和生存問題,解決發展問題還是要靠更多大城市的出現??梢韵胂笠幌赂母镩_放這幾十年,如果沒有深圳從小漁村崛起變成一個龐大的都會地區、沒有浦東這個以農業為主的松江縣城變成一個龐大的新上海、沒有大量的新區的建設,中國的經濟社會面貌會是什么樣子?
作為一個廣域人口大國,我們的中心城市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美國的領土面積與我們相近,但是美國可以稱之為國家級、世界級的中心城市有五十多個,歐盟也擁有同等數量的中心城市。那么,中國的中心城市至少要發展到三、四十個,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國土級別的均衡發展、利益共享。
中心城市的發展形態和發展模式可以有多種選擇?,F在大家談中心城市色變,或者說對這個詞比較恐懼,其實更多的是來自于對像北京這樣的單中心城市的觀察。北京是個非常典型的單中心城市,而且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缺少區域協同和區域合作的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既要發揮強大的經濟要素、文化要素、科技要素的聚集作用,同時要承擔繁重的區域協同作用。
所以,在中心城市以外還有兩個圈層,跟輻射帶動作用有關系。
1、一個是都市圈,就是跳出中心城市來看城市,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協調功能配置、人口分布、產業差異化發展和功能空間使用的差異化布局。這可能是一個一兩個小時交通圈的概念,是中心城市在聚集要素的同時,又能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第二個層面。
2、還有一個更大的層面就是城市群,可能一個城市群就不只有一個中心城市了,有的可能會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中心城市,在更大的地域尺度上發揮區域性聚集帶來的外延效應、擴散效應和輻射效應,帶動更大地域發展。
所以中央當年提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要以城市群為抓手,其實是希望在有限的地域聚集更多的經濟要素和人口要素,來緩解國土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沖突。
中國的城市群究竟發育到了什么程度?他是個主要抓手,也是一個遠景的藍圖。應當看到中國相當一部分城市群其實處于非常初級的形態,甚至是處于畫餅的時代,缺乏實質性的支撐點。目前我國的城市群只有長三角的發育程度最好,它現在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從城市群角度去入手。珠三角大約排在第二位,它既有中心城市需要進一步強化的問題,也有城市群應當進一步互聯互通、密切聯系的問題。但是對于其他更多的城市群而言,第一它得有更堅強的中心城市支撐,第二,有了堅強的中心城市支撐后,要先把它的能量擴大到都市圈的范圍,然后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群概念。
中國廣域地區的地域差別很大,它一定是不同地域不同施策的進程。但是針對三種不同發育態勢的城市群而言,強化中心城市職能,恐怕都是必要的。中國最好的中心城市拿到國際的城市競爭當中去比,仍然還有無數的缺項和漏項,有大量的短板存在,需要在聚集的同時強化區域協調。
作者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城鎮化智庫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