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催生中國日益凸顯的養老難題。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6.7%。據預測,到2023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7億,2037年將超過4億。中國人口老齡化還伴隨著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和少子化四大特點。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明顯的“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的特點。與此同時,農村各類保障的不足、人口老齡化程度更高和老年人口數量更多的現實,預示著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為突出。
養老問題是一個多維度概念,不僅涉及“誰來養”、“養不養”、“怎么養”和“養得怎樣”的問題,還涉及“養哪些人”、“養什么”和“在哪里養”的問題。其中,“在哪里養”包括家庭、社區和機構三個方面。目前,家庭和社區在中國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定位已經比較明確。然而,如何定位機構養老卻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這突出體現在中國宏觀養老政策對機構養老定位的不斷調整上。機構養老“定位”的反復調整,實質上反映出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供給側”改革的“盲目性”。而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側”認識不清、對現實把握不準,是造成這一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實踐中,機構養老存在大量看似悖論的“一床難求”和“床位空置”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導致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還造成有限養老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研究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對于準確定位機構養老、促進機構養老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已有文獻鮮有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問題的深入探討。本文基于2016年全國12個省1218份農村調查數據,實證分析這一問題。
三、數據來源與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數據來自2016年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政策研究所組織的全國12個省份36個縣的“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現狀與期望”問卷調查。調查按照分層隨機抽樣原則,首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選擇代表性省份,其中,東部地區3個省份(山東、福建、江蘇),中部地區5個省份(湖北、河南、山西、安徽、廣西),西部地區4個省份(貴州、甘肅、四川、陜西);其次,按照相同的調查樣本選擇依據,在每個省選擇3個縣,在每個縣選擇1個行政村和自然村;最后,按照系統隨機抽樣方式,在每個自然村選擇42戶被調查農戶,以被調查農戶中生日最接近調查日期的老年人(60歲及以上)作為訪問對象,進行面對面結構式問卷訪問。有效調查問卷為1218份。
(二)理論框架
本文借鑒Andersen醫療服務利用模型,構建農村機構養老意愿的理論框架。其合理性在于:一是該模型是衛生服務利用三大經典模型之一,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二是醫療服務利用和養老服務利用具有非常相似的特點,它們都是以“消費能力”為中心的個人選擇行為,二者并無本質差異;三是醫療服務利用是一種客觀行為,而養老意愿是一種主觀心理行為,二者統一于理性人假設下的個人效用最大化傾向。在該理論框架中,影響老年人養老行為的主要因素有環境因素和人群特征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包括外部環境因素和養老服務體系因素。人群特征因素包括預置因素、能力因素和需要因素。養老行為包括客觀養老實踐和主觀養老意愿。本文關注農村老年人養老地點選擇意愿。
(三)變量與方法
因變量。本文要分析的問題是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把其操作化為“您愿意到養老機構生活嗎?”,1表示農村老年人愿意到養老機構生活,0表示農村老年人不愿意到養老機構生活,是一個二分類變量。
自變量。根據理論框架,影響老年人養老行為的主要因素有環境因素和人群特征因素,而決定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主要因素是人群特征因素。人群特征因素包括預置因素、能力因素和需要因素。預置因素通過人口學特征和社會結構來體現。由于機構養老服務是一種消費,對消費起決定作用的是需求能力,這種能力來源于家庭單位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其中,來自于家庭外部的保障資源,可由養老保險、鄰里互助和社區福利來反映;來自于家庭內部的保障資源,可由子女數量、家庭存款和家庭規模來反映。
研究方法。本文選擇二元logistics模型,并采用逐步回歸的方式,分析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及其影響因素。
四、估計結果與分析
(一)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水平
從分析結果看,農村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占16.6%,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占83.4%,說明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從不同年齡組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看,60~69歲、70~79歲、80歲及以上年齡組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有一定差異,但差異很小。而且卡方檢驗結果(P=0.716)表明,這種差異在總體中并不存在。也即是說,農村老年人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并不僅僅是樣本特征,而是一種普遍現象。這帶來的啟示是,在農村地區,把機構養老定位于養老服務體系中的補充地位是比較合理的。
(二)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客觀影響因素
首先,預置因素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在預置因素中,只有受教育年限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性別、年齡、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和民族狀況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其次,家庭外部保障資源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養老保險和所在地區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村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意愿比東部地區低。鄰里互助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最后,家庭內部保障資源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家庭存款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家庭規模則是負向影響。兒子和女兒數量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三)農村老年人對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主觀解釋
農村老年人對不愿意到機構養老的主觀解釋中,有60.1%的農村老年人認為機構養老“對子女名聲不好”,40.7%的農村老年人選擇“住不起”,77.8%的農村老年人選擇“不習慣”,20.8%的農村老年人選擇“服務太差”,有11.7%的農村老年人選擇“離家太遠”,還有3.9%的農村老年人選擇其它原因。從最主要的解釋看,排在第一位的是“不習慣”,所占比例為40.6%;其次是“對子女名聲不好”,所占比例為36.4%,二者合計超過了75%;“住不起”排在第三位,所占比例為17.1%;另有5%左右是因為服務、距離等其它原因。這說明,農村老年人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首要考慮因素,并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問題。而這兩個方面均屬于文化范疇,是生活長期積淀的結果,具有明顯的穩定性和路徑依賴特征,短期內很難改變。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機構養老的準確定位,應基于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本文基于2016年全國12個省1218份農村調查數據的分析表明,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如果再考慮到愿意選擇機構養老而又沒有能力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實際上能夠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將會更少。預置因素中的受教育年限以及需求能力因素中的養老保險、家庭規模三個因素,對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有顯著負向影響,而需求能力因素中的家庭存款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村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意愿較東部地區低。
值得說明的是,農村老年人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的首要考慮因素不是經濟負擔能力,與需求能力因素顯著影響他們的機構養老意愿并不矛盾,而恰恰說明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等社會環境約束對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制約作用。不同因素對農村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的顯著影響,帶來一些重要啟示。首先,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機構養老很難起到堅實的“支撐”作用,把機構養老定位于“補充”地位,是符合農村老年人的現實需求的,是較為合理和可行的戰略安排,可以規范定型。其次,優先加快東部地區機構養老發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勵老年人儲蓄,如鼓勵農村老年人在銀行建立個人養老資產儲蓄賬戶,將有助于提升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正確的輿論引導和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構建溫馨、舒適的機構養老生活環境,有助于提高農村老年人的機構養老意愿,促進機構養老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呂雪楓1, 2 于長永3, 4 游欣蓓3
1、湖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部;
2、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研究基地;
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4、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觀察》2018年第4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