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要實現鄉村振興,組工干部要行動起來,深挖根源、立足民意、放眼全局、奮發有為,真正提升鄉村振興組織力。
要有精準“用藥”的尺度。我國地大物博,一方有一方的水土,一方有一方的實情,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若不立足當地實際,片面實行“一刀切”,鄉村振興很難達到預期成果。要找準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必須帶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帶著鉆研深究的熱情,多下基層,多走訪,多去傾聽,多了解,弄清一線需求,取得一手資料,把民意請進門,把信息搜羅好,及時整理、綜合統籌,深挖病源、對癥下藥,因地制宜開“藥方”,將“藥方”打造成本地的“秘制配方”,才能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才能確保脫貧攻堅“藥到病除”。
要有為民解難的溫度。“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愛農,方能付真心,真心就是站在農民的立場上:“哪里有農業困難,就服務到哪里”,要把農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農民的需求成自己的需求,不能只喊空口號,更不能只講“大道理”,要從強農、助農、興農、富農的關鍵環節入手,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為民服務、造福于民。
要有抓鐵有痕的力度。有辣味才能有滋味,有深度才能有力度。當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難啃的“硬骨頭”,我們更應該拿出腳踏實地的干勁,從改革問題的源頭入手,制定配套詳細的改革方案,從方案制定到部署實施、督察落實,都要步步為營,擲地有聲,保證改革舉措善始善終。功夫不到家、本領不過硬,只會被歷史淘汰、讓人民唾棄,組工干部要有周密部署工作的科學精神,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韌品格,踏石留印,持續發力,真正看到鄉村改革實效。
要有放眼全局的氣度。鄉村振興是一項持久而艱巨的任務,它不會一蹴而就,短時間也難以凸顯成效,這對組工干部來說是一項考驗,周恩來曾倡言:“立志者,當計其大舍其細,則所成之事業,當不至限于一隅,私于個人矣。”組工干部當志存高遠,厚植“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涵養“為為民族謀復興”的格局,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腳踏實地多干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功成而不驕、遇挫而不餒、逢難而不畏,日日為績,久久為功,方能打好鄉村振興之根基。
(作者單位:中共德城區委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