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教育部近日在河南舉辦新聞發布會,對該指導意見進行權威、全面的介紹和解讀,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有媒體指出,振興鄉村教育要從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和鄉鎮寄宿制學校(以下統稱“兩類學校”)做起。鄉村教育是農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可見,切實辦好“兩類學校”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辦好“兩類學校”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傳統上,鄉村學校是鄉村文化的中心,是傳播知識、交流文化、推廣科技的重要平臺。但是隨著近年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規模持續增加,農村學齡人口總量階段性的減少和流失嚴重,加上前些年的撤點并校等,削弱了鄉村學校的教育、文化和農村發展功能。有調查顯示,半數以上流動兒童與戶口登記地在日常生活上基本沒有聯系,超過半數的流動兒童不知道自己戶口登記地鄉鎮的名稱。
辦好“兩類學校”首先要切實落實指導意見提出的統籌規劃布局要求。21世紀初,我國的鄉村學校數量經歷了一段劇烈的下降趨勢。即使全國叫停撤點并校后,一至三年級學生不寄宿、半小時左右就近走讀上學、四至六年級學生以走讀上學為主的布局要求在部分地區仍未得到徹底實現,“上學遠”成為一些地方“上學難”的重要誘因。因此,各地亟須按照指導意見要求,妥善處理撤并遺留問題,按程序恢復“兩類學校”,回應人民群眾就近入學的期待。
辦好“兩類學校”還要抓住“互聯網+教育”發展契機,通過共享課程和共享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國家和教育部門圍繞農村教育發展出臺了系列文件,如《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等;但是,短時期內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難題仍難以根本化解,要抓住“互聯網+教育”發展機遇,將“教育信息化”模塊作為鄉村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利用“互聯網+”手段,促進優質課程資源和優質教師資源的共享,同時發展區域內在線教研共同體,以互聯網理念和技術提升“兩類學校”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促進鄉村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此外,還要將“兩類學校”的改革發展置于鄉村振興、鄉村整體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整體格局中加以考慮。除了教育投入和發展本身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外,學齡人口總量的減少、向城鎮的流失,的確加劇了“鄉弱”。減少兒童“留守”的規模和程度,就需要吸引部分農村人口回流。從流動趨勢來看,部分流動人口沒有能力在城市穩定就業、生活和落戶,他們主要是低技能、跨省外出的農村人口。頻繁無序的流動嚴重影響了這一群體自身的發展及其子女的教育質量。同時,他們又是最可能長遠扎根鄉村的可持續性力量。“葉落歸根”的社會心理和家鄉認同,及子女現實的教育需求,都使得他們主動或不得不返回家鄉就業或創業。
要言之,一方面,通過統籌“兩類學校”的布局規劃、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等教育內部改革手段,改善農村教育發展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通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做好農村人口與鄉村建設性力量的對接工作,提高向城市流動的學生家長返鄉發展的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為家庭團聚提供經濟上的可行性,家校協力開展教育的基礎就更加扎實,農村“兩類學校”發展的外部社會環境就會更加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就能早日實現。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教育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