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近年來,道縣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農業領域的新舊動能轉換,探索“油—稻—稻”產業深度融合新模式,使傳統農業真正脫胎換骨、提質增效,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完善了利益鏈。
道縣位于湖南南部,耕地面積63.4萬畝,其中水田面積45.5萬畝。縣境四面環山,中部低平,是典型的山間盆地,素有“天然溫室”之譽,十分有利于“油-稻-稻”生產。近年來,道縣立足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推廣“油—稻—稻”三熟制,年種植兩季水稻82萬畝、油菜15萬畝以上,每到陽春三月,全縣的油菜花染黃大地,游客紛紛前來賞花,一些偏遠山村也成了“網紅村”,一朵朵小小的油菜花,描繪出農村美、農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中央七臺《每日農經》欄目組曾來道縣油菜現場進行采訪,并以《插空賺錢的油菜》作了專題報道。
道縣在推廣“油-稻-稻”生產中,創新思路、奮力融合,整合資源、放大優勢,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增值帶來的收益,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興旺之路。
1、堅持行政推動。道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顧問、縣長任組長的高規格“油-稻-稻”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堅持高位推動。縣委書記、縣長分別掛帥進駐兩個萬畝片,縣人大主任、縣政協主席、縣委專職副書記分別辦好了一個3000畝的示范片,縣農委創辦一個2000畝示范片,鄉鎮(街道)各創辦一個300畝示范點,通過辦點示范,輻射帶動了全縣油菜生產的發展。每年全縣油菜收獲面積達16萬畝以上,其中“油-稻-稻”面積12.5萬畝以上。
2、堅持政策驅動。縣里專門研究出臺一系列油菜生產扶持政策。縣財政每年整合農業、水利、農機、農業開發等部門資金500萬元以上用于全縣油菜生產,免費為農戶翻耕農田、提供種子、硼肥。縣財政每年還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對油菜進行“以獎代補”,凡是實行“油-稻-稻”三熟制生產的,以村組為單位開展集中育苗,每畝苗床補貼600元。同時,出臺目標管理考核辦法,每年對排名前三位的鄉鎮分別給予1萬元、0.6萬元、0.4萬元的獎勵,成效特別突出的給予重獎。
3、堅持技術促動。“油-稻-稻”三熟制生產期在430天以上,對時節和技術要求非常高。這些年,我們探索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生產技術,充分使用重疊時間,較好地解決了季節矛盾。統一優選品種,我們選擇高產油菜早熟和早晚稻中熟品種進行搭配,作為定向優選品種。大田生產一律由縣農技服務中心統一提供定向品種,村組織負責統一發放到戶、落實到田,確保定向品種種植覆蓋在100%,為搶爭時節提供了保障。統一安排農時,早稻安排在3月底、4月初播種,4月底移栽;晚稻安排6月底前播種,7月底前移栽,10月下旬收割晚稻,移栽油菜確定在9月20-25日育苗,10月底移栽;直播油菜搶在晚稻收獲后的10月底前播種,做到不誤農時。統一田間管理,在田間技術管理上,統一集中育苗、統一機耕機收、統一移栽、統一測土配方、統一病蟲害防治,增施硼肥,督促農戶搞好油菜春季田間排水。同時大力推廣機耕、機播、機收,加快生產進度。統一技術服務,實行技術人員包片駐點制度,技術人員上門入戶到田進行指導,確保各項技術落到實處。每年從9月15日開始,每天在縣電視臺滾動播出油菜生產技術要領,幫助農戶掌握、應用油菜高產技術。同時,與湖南農大開展技術合作,開展油菜品種的選育與機械化直播示范,幫助農戶減輕勞動強度、搶抓季節播種。
4、堅持企農互動。發展“油-稻-稻”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產品銷路,為確保農民種得出、銷得去、有產量、有效益,我們積極搭建企業與農戶合作平臺。支持縣內湘浩茶油等龍頭企業與農戶簽定收購協議,實行訂單生產,油菜收割后由企業上門收購。同時,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實行保護價收購,根據收購情況對龍頭企業給予相應補貼,降低了油菜生產風險,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支持縣桔桔協會組織會員參與種植油菜,與農戶簽定收購合同,農戶的油菜秸稈和菜餅由協會負責收購,提供果園填肥,促進了良性循環利用。
道縣積極將“油—稻—稻”生產融合到鄉村振興戰略中,把鄉村旅游、休閑產業等新業態融合到農村發展中,進一步拓展了鄉村產業的發展空間,豐富了農民致富的門路。一是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農民反映和抽樣測算統計,“稻—稻”模式純收入865元;“油—稻”模式純收入927元;“油—稻—稻”模式純收入1442元。2017年全縣收獲油菜16萬畝,平均單產112公斤,產值1.18億元,僅油菜一項全縣就增加農民純收入8400萬元。同時,油菜大面積種植也帶動了部分養蜂業、農家樂的發展,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二是促進了農業增效。油菜收割后,農民把油菜秸稈直接還田,把菜籽餅作為優質有機肥施用,不僅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機質,還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了水稻等作物的產量,改善了糧食、蔬果等作物的品質。農業部門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油菜田每畝可提高水稻產量45公斤,節約成本約30元以上。農民由衷地感嘆:“要想富得快,就來種油菜。”三是促進了企業增益。縣湘浩植物油有限公司是縣內一家設計能力為年產2000噸植物油的龍頭加工企業,早幾年受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制約,只能上馬1條生產線,年僅生產植物油200噸,為產能的10%,企業瀕臨破產處境。縣里發展“油—稻—稻”面積突破10萬畝之后,每年提供該廠1萬余噸菜籽,保障了該廠滿負荷生產,年產值5000萬余元,年創稅400余萬元。四是促進了旅游增長。每年三四月,十余萬畝油菜花競相盛開,賞心悅目,游客如織,每年吸引前來觀賞的八方游客數萬人。我們充分利用這一良好契機,組織舉辦了“油菜花節”,著力打造了油菜花節旅游觀光品牌,以此為平臺大力推介道縣豐富的旅游資源,油菜產業的發展豐富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作者系道縣縣委副書記、縣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2018-05-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