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給、強設施、興科技、促創新,都市現代農業以便于集聚先進生產要素、有力促進三產融合、大幅提升農業經營水平等明顯優勢和示范作用得到大力發展。近年來,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把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比著干、學著干、協作干的良好局面,書寫了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新篇章,也開啟了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的加速度。作為2018年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的承辦方,天津走出了一條彰顯特色、成果豐碩的發展道路。
天津作為環渤海地區中心,在地理區位與經濟基礎上具有明顯優勢,海陸空交通便捷,經過多年積累,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農情和時代要求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形成了可借鑒、可復制的一些成果和經驗。尤其是2017年3月15日,農業農村部與天津市政府簽訂《共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更為天津市搭乘京津冀協同發展快車,加速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帶來歷史性機遇。
2017年天津農村經濟穩中有進,全市9個涉農區克服經濟下行壓力,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754元,同比增長8.4%,提前實現了十八大提出的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多年來,天津以“綠色化、集約化、功能化”為方向,明確功能定位,加快發展步伐,基本形成布局科學合理、產業特色明顯、科技水平先進、管理高效集約、綜合效益突出、功能豐富多元的都市現代農業體系,全面提升了都市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水平。
“2018年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將在天津召開,這是天津都市現代農業成績顯著的生動體現,更是其發揮東道主作用,帶領全國各地圍繞都市現代農業展開交流、取長補短、再創佳績的一次良機。天津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有何特點和經驗,未來將走向何方?本刊記者專訪了天津市農委黨委書記、主任沈欣。
發揮優勢,做好都市現代農業大文章
記者:通過網絡投票等環節的嚴格遴選,天津成功取得“2018年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的承辦資格。您認為天津在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方面有何突出特色?
沈欣:天津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經過不懈努力,可以說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首先,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幅增強。天津市蔬菜、牛奶、水產品等主要“菜籃子”產品保持較高自給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截至目前,天津市共建成146個高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累計建成放心菜基地234個、放心豬肉基地180個、放心水產品基地30個,完成312家放心肉雞養殖基地的提升改造。“一減三增”(減糧食作物,增經濟作物、經濟林、水產品等)農業結構調整全面完成,累計調減糧食種植面積107.5萬畝,土地產出率每畝增加收入1500~2000元。經過多年積累逐步呈現出設施農業標準高、農業園區帶動強、科技引領貢獻大、產品安全供給穩、三產融合發展快的特點。
具體來說,一是現代種業發展優勢凸顯。培育壯大了奧群種羊、天隆種業、科潤等一批種業企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二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加速。建成國際先進的農業物聯網平臺,農業物聯網應用企業達到800多家,實現了農業區和“菜籃子”主要產品兩個全覆蓋。三是設施農業發展成效明顯。建成6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155個養殖園區,培育了北國之春、生寶谷物等一批規模化、設施化生產基地,設施蔬菜播種面積占全市蔬菜播種面積70%,水產工廠化養殖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海水工廠化設施基本實現了全封閉循環水養殖。四是休閑生態農業快速拓展。郊野公園、休閑生態農業、田園綜合體蓬勃發展,成為京津雙城的“后花園”,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連續5年增幅超過25%。五是品牌農業發展提速增效。培育和發展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187個,形成了天津小站稻、薊州農品、七里海河蟹、沙窩蘿卜等一批知名區域公用品牌。
能成功申辦2018年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現場交流會,是一項重要榮譽,是天津進一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思想,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部署的一項重要行動。會議分為參觀交流、工作部署、成果展示三大板塊。我們將利用3D全息投影、VR體驗、互動沙盤演示等新媒體新技術,全方位展示全國都市現代農業新成果和京津冀都市現代農業新模式。希望大會的成功舉辦能幫助全國各地交流好都市現代農業科技化、設施化、智能化、功能化、品牌化、國際化經驗,能有助于進一步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之路,努力推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新跨越。
協同發展,落實“農業質量年”的部署
記者:為共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要求,2017年,農業農村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您認為此舉對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預期實現怎樣的發展目標?目前該項工作推動情況如何?
沈欣:去年3月15日,農業農村部與天津市政府簽訂《共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對深入推進天津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天津市都市現代農業建設,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相關職能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協議內容。在農業農村部精心指導和全力支持下,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進展順利。一是編制了總體實施方案和專項方案,強化頂層設計,打牢政策基礎。方案提出,要加快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產品物流中心區、農業農村改革試驗區和農業信息化平臺、農業對外合作平臺(以下統稱“四區兩平臺”)建設,大力發展工程農業、種源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市場流通,促進產業融合,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都市型農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方案確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要推動天津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能力明顯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具體有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5萬元/人以上,農業綜合畝均效益達到5000元以上,以種業和生物農業為主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70億元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8%以上,化肥、農藥施用總量實現零增長,在都市型農業創新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城鄉協同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方案將推動落實一批重大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寶坻區八門城稻海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已啟動建設。濱海新區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首批10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之一。接下來,按照合作協議框架要求和進度安排,2018年一是做好對接工作,重點做好與農業農村部政策對接、項目和機制對接;二是推進重點工作實施,抓龍頭、擴基地、建園區、打品牌,培育生物農業和現代種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推進物流平臺服務能力提升,推動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境外示范場點建設,加快“四區兩平臺”建設;三是總結好經驗典型,為全國都市現代農業提供天津經驗和模式。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農村部將2018年定為“農業質量年”,并在年初召開全國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工作會議,部署推進質量興農重大行動。天津對此有何部署?
沈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為我們指明方向。過去,天津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扎實推進結構調整、綠色發展、創新驅動、深化改革,為下一步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打下良好基礎。總結2017年,天津可謂有“七個新”,分別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成效,農業發展方式發生新轉變,科技支撐能力得到新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得到新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取得新進展,農業對外合作交流取得新進展,農村重點領域改革邁出新步伐。
對于2018年的工作部署,天津將加快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唱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主旋律。第一,堅持質量導向,全面啟動“農業質量年”行動。首先要牢固樹立“抓產業必須抓質量”“抓質量必須樹品牌”“樹品牌必須抓安全”的理念,然后堅持從生產源頭“產出來”、全程監管“管出來”、品牌提升“樹起來”、產業素質“強起來”、科普宣傳“講出來”等方面綜合施策,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市實際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具體措施上,要持續推進放心農產品系列工程,持續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持續推進品牌發展戰略,持續推進執法監管和風險監測,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第二,堅持綠色導向,著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需要加快轉變農業農村發展方式,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著力建設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鄉村。去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今年我們將重點推動實施,持續推進投入品減量、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業資源養護。一是推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二是加強農村生態保護,三是狠抓農村突出環境問題整治。
第三,堅持市場導向,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雖然我們實施了“一減三增”,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供需脫節、資源錯配問題仍然存在。結構調整,必須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加快調整產業布局,做大做強現代種業,加快智慧農業發展,著力推進科技支撐。
三產融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記者:2018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天津在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何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沈欣: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我們應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就需要將這些作為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升級版的基本原則和努力方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滿足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繼續深化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構筑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過去幾年,天津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上取得一些進展,全市在地農民納入農業產業化體系比例達到70%左右。我們通過加快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進一步提升了鄉村價值,拓展了農民就業空間。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認定了20個精品示范園區和230個市級休閑農業示范村(點);創建了薊州區西井峪、武清區韓指揮營、寧河區齊心莊等13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農業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2017年達到75億元。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8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83億元,獲得凈利潤10.27億元。農副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36:1;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35個。
其次,為了進一步激發活力,農村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我們全面完成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試點工作,在全國率先形成了覆蓋市、區、鎮三級一體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基本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薊州區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加快推進。村級金融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在全國率先開展涉農產權委托抵押登記,構建了以種植業、養殖業、農民房屋、農民家庭財產為核心的農業保險制度體系。
第三,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面完成清潔村莊行動,建成清潔村莊3438個、美麗村莊765個。營造林215萬畝,林木綠化率由22.1%提高到26.4%。建成324個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成全市70%以上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治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3%,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和短板。農業結構還不夠優化,農村環境治理任務艱巨,城鄉發展差距依然明顯。2018年,我們將重點抓好田園綜合體建設,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促進休閑農業綜合收入同比增長20%以上;將創建提升一批休閑農業集聚區、精品園區和示范村鎮;將支持利用閑置農房發展鄉村旅游、養老等項目。其次,著重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做強做大果蔬、水產品、奶制品、糧油、肉食、調味品六大主導產業,帶動產地加工、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延伸發展。
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依靠改革和創新兩大動力,要圍繞農業農村改革探索新模式、新路徑。這不僅是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應有之義,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徑。(記者 李錦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