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三農”領域的集中體現,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作出具體部署,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從六個方面把握其“新”內涵。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地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旗幟鮮明地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明確要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堅持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凸顯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地位,不局限于農業振興、農村振興的單一范疇,而是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新高度提出加快實施鄉村的全面振興;不僅強調農業現代化不能再成為“四化同步”發展中的短腿,農村不能再成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的一塊短板,農業農村不再處于工業反哺農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弱勢地位,而是強調必須將農業農村置于優先于工業、城市發展的首要地位。十九大報告中講到優先發展的只有三處,第一處是講農業農村要優先發展,第二處是講教育要優先發展,第三處是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由此可見,農業農村地位發生了實質性的根本變化。
之所以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由于我國鄉村過去是繁榮的,現在相比城市有些乏力,凋敝。主要原因在于現代化過程中把鄉村的一些優質要素帶離或階段性抽離出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提高鄉村吸納優質要素的能力,建立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進一步擴大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優先發展農業農村,解決“人、地、錢”的問題,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農”短腿短板,鄉村振興戰略向社會各界傳遞了黨對“三農”問題更為重視的積極信號。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涉及到農村產業的振興、農村經濟的振興,也包括農村的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社會振興等各個方面的振興,是一個全方位的振興戰略,體現了新時代黨對“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
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與新農村建設相比較,內涵與外延都有顯著的提升:一是新要求,“產業興旺”代替了“生產發展”,是對產業發展水平的新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突出了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二是新提升,“生態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潔”,是農村生態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新提升。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既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要“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鄉村建設中的具體體現。同時強調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增強農村居民的獲得感。三是新導向,“治理有效”替代了“管理民主”,是對鄉村治理目標的新導向,強調治理體制與結構的改革與完善,強調治理效率和基層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相較于管理民主,治理有效要求更高、任務更重。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實現有效的鄉村治理指明了新方向。四是新標準,“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寬裕”,是對農民生活水平的新標準,是在生活寬裕基礎上,對進一步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目標——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這體現出中央對農業農村定位的再思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把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看待,以全面發展來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體現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時代要求。
從“城鄉二元發展”到“城鄉統籌發展”,再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最后落腳到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實現鄉村振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快速城鎮化和大規模人口遷徙,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客觀矛盾,已經成為制約當下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障礙。在當前現代化過程中鄉村出現衰退衰落,且“三農”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重要表現的情況下,鄉村振興戰略中突出農村現代化,意味著在新征程中要讓鄉村為國家現代化作出更多貢獻。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舉措——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時間節點與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節點相契合,在為出臺新的土地政策留出時間和空間的同時,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提供制度保障。
當前我國小農生產服務的需求特征發生顯著變化,主要體現在簡約化經營、勞動投入相對減少、技術含量增加、資本投入增加、外源性要素需求增加、服務外包需求細分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因此政府提供的社會化服務也要逐漸從農業經營性領域退出,主要轉為公益性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本質在于分工與專業化,通過擴大土地規模來改善規模的經濟性僅是獲取農業規模經濟性的選擇路徑之一,通過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獲得服務的規模經濟性,進而實現農業規模經濟,每個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可能不一定很大, 但是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服務規模, 如統一育秧、田間管理、統一收割、統一營銷、統一品牌等的服務規模卻可能很大, 這將是中國農業競爭力提升和中國小農融入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途徑,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
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動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樹立融合發展理念,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推動農業逐步從解決“吃飯、吃肉、吃菜”的單一功能向推動工商業發展、提供勞動就業、環境保護、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等多功能轉變。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
首先要鼓勵多種融合方式的探索。大力推進農旅融合、農工融合、農商融合、全產融合等融合方式,繼續積極探索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其次,推進融合發展要以夯實一產為基礎。加快完善各項補貼政策,著力調整優化結構,調整種養業結構、品種結構、區域結構。立足資源稟賦,抓特色樹品牌。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測檢驗體系和可追溯體系。最后,推進融合發展要充分發揮二三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繼續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做特三產業,彰顯鄉土、生態、人文等特色,引導發展創意農業、農產品流通和鄉村旅游等,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等信息化手段,加速產業融合的進程。
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保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工作隊伍
當前“三農”工作隊伍中不懂農業、不愛農村、不愛農民的現象比較突出,從事“三農”工作的隊伍素質不強,人員待遇低、流失現象突出。要致力于加強農村基層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努力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政治、組織和人才保障。應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科教優勢,強化政策激勵,培育和造就一批農業產業科技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充分發揮職業學校、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和農業技術推廣培訓基地作用,培養種植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精深加工人才。使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在農業中創業、致富和發展,不僅能解決“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次問題,將夯實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基礎,實現農民從身份到職業的轉化。繼續實行大學生村官計劃為農村干部隊伍輸送“新鮮血液”,選派優秀干部到農村尤其是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北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