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重構,即為適應鄉村內部要素和外部調控的變化,通過優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響鄉村發展的物質和非物質要素,重構鄉村社會經濟形態和優化地域空間格局,以實現鄉村地域系統內部結構優化、功能提升以及城鄉地域系統之間結構協調、功能互補的過程。土地是人類主要經濟社會活動的空間載體。土地利用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鄉村重構進程中暴露出來的形形色色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問題均可在土地利用上得以反映,也可通過開展土地整治加以調解。土地整治可在農村生產力提升、城鄉發展空間優化和平臺搭建等層面為鄉村重構提供有力支撐。土地整治只是推進鄉村重構的重要途徑,它能否為鄉村重構搭建好平臺,關鍵在于與土地管理相關的政策機制與模式的創新,應注重通過管控土地利用隱性形態的變化來創新土地管理政策制度。土地整治和鄉村重構是鄉村振興的手段和過程,結果是構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格局。
國土部通過政策制度的創新,能夠使得土地利用的隱性形態發生變化,進而激活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鄉村重構
(一)鄉村重構的概念內涵
鄉村重構是為適應鄉村內部要素和外部調控的變化,通過優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響鄉村發展的物質(人、土地等)和非物質要素(資金、技術、信息等),重構鄉村社會經濟形態和優化地域空間格局,以實現鄉村地域內部結構優化,功能提升,以及城鄉地域系統之間結構協調功能互補的過程。
(二)“要素-結構-功能”演化助推鄉村重構的機制
鄉村地域系統包括鄉村內核系統和外緣系統,內核系統包括自然要素、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外緣系統包括全球化、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區域政策等。隨著城鎮化進展的推進,鄉村系統的要素、結構、功能發生改變,比如人力資源、土地資源、產業的變化,相應導致人口結構、土地利用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鄉村地域系統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功能的發揮。這些變化也會引起鄉村的形態發生變化,空間形態呈現為生活空間的分散化、生產空間無序化、生態空間的污損化。經濟形態呈現為農業生產功能衰退、工業生產功能增強、旅游服務功能凸顯。社會形態呈現為鄉村發展主體弱化、基層組織體系衰微、鄉村社會階層分化。當出現這些形態變化時,當地的行為主體(農民和政府管理部門)必須進行人為的干預和調控,通過要素整合、結構重組、功能優化,來實現鄉村的經濟重構、空間重構和社會重構。
(三)鄉村重構的實現路徑
鄉村重構實現路徑包括三個方面,空間、經濟、社會。空間重構要依據村鎮發展規模、空間分布、地域功能,來構建村鎮規劃空間結構網絡,建立統籌城鄉的村鎮空間體系,按照空間相對集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重構村落內部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經濟重構,應強調改造活化鄉村傳統產業,積極培育鄉村經濟新業,主要要凸顯鄉村的生態、文化功能,發展養老,養生,生態旅游產業,重塑鄉村發展的新動力。社會重構,主要是完善鄉村社會組織治理體系,促進農村多元化組織結構體系的形成,還有保護特色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文化功能。空間重構為鄉村發展提供空間載體,主要是村鎮體系的優化布局和鄉村生產生活空間的重構。經濟重構為鄉村的發展打下物質基礎,涉及產業的培育、轉型、升級和調整。社會重構是鄉村重構的保障,也是鄉村重構的終極目標,涉及城鄉差距的縮小、公共服務的改善、社保體系的完善、鄉村文化的傳承和行為主體的培育。
二、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管理
(一)土地利用轉型的科學問題
要通過土地利用轉型過程的研究來理解人地關系變化的機理,通過土地利用轉型格局的分析認識人地關系的表觀,通過耦合格局與過程來綜合研究人地關系調控機理途徑,以推進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農業和糧食為代價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以及城鄉發展的一體化。
(二)土地利用轉型的研究背景
當今國際上人地關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兩個關健詞,一個是轉型,另一個是重構,這和全球土地計劃、未來地球計劃這兩大國際研究計劃有關。而國內是側重傳統要素的變化和新因素的介入,工業化帶來資源環境問題,通過研究探索調控的措施,國內的研究也面臨著來自數據采集,指標定量化,理論模型的構建,機理模式的構建等方面的挑戰。
(三)土地利用轉型研究的引入及概念內涵的拓展
土地利用轉型就是土地利用形態的變化,通常某個時間點的區域土地利用形態與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相對應,不同時點的土地利用形態均對應其特有的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土地利用形態有兩種,一種顯現形態,也就是其數量、空間結構屬性。另一種是隱性形態,依附于顯性形態,必須通過分析、化驗、調查、檢測等才能獲取的土地利用形態,涉及到質量、產權、經營方式、投入產出、功能等方面。土地利用轉型是一個土地利用形態不斷演變的過程,并不是形成一個固有不變的形態格局。
(四)土地利用轉型研究國內發展現狀
2001年我把它引入中國并陸續發表20余篇論文,2006年國內學者開始開展相關的研究,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把土地利用轉型列入人文地理學科的關健詞。到2017年,基金委共資助了27項相關的面上項目和1項重點項目,全國有40多篇相關博/碩士學位論文,國土資源部也啟動了相關公益性項目。
(五)土地利用轉型與土地資源管理理論模式及互饋機制
土地利用轉型本質上是代表不同部門利益的土地利用類型在空間上發生了沖 突,在時間上通過形態的轉變來緩解這一沖突的過程,基于這個理念提出區域土地利用轉型的理論模式。也就是區域土地利用形態格局由強沖突逐漸向弱沖突轉變,進而實現該時段城鄉土地利用系統由形態向質態的轉變。
我借鑒美國土地經濟學家巴洛維提出的三重框架來探討土地利用轉型和土地資源管理之間的互饋機制。在經濟社會變化和革新的驅動下土地利用發生轉型,它的隱性和顯性形態都發生變化。對自然系統產生資源環境效應,當然自然系統也會對經濟系統有個反饋,體現為災害的發生、土地的退化等等。自然系統的變化,包括關鍵資源的枯竭及其引起社會生態負反饋,如耕地資源減少,減少到影響糧食安全保障,土地污染影響到人類的健康,這些問題足夠嚴重以引起公眾關注的時候,管理體制系統就會起作用,會通過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影響土地利用者主體行為,這些作用又通過土地資源管理和工程措施的實施來具體影響經濟系統,經濟系統它也會通過管理措施的實施產生一些經濟社會效應,管理部門又根據這個效應來調整管理措施,這就是一個互饋機制。
三、土地整治助推鄉村重構
在城鎮化進程中,由于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一方面出現快速的城鎮化,一方面是鄉村的發展轉型與重構,導致劇烈的土地利用轉型,目前我國的土地利用形態已不適合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要求,必須通過土地整治來破解困境,通過土地整治來統籌配置城鄉用地格局,搭建空間支撐平臺,優化生產格局。
影響鄉村發展的兩大核心要素是人口和土地。在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呈現非農化和兼業化,導致農村的空心化、宅基地閑置、門檻人口減少影響基礎設施的鋪設、耕地棄耕和粗放經營等。土地呈現非農化和非糧化,耕地減少和破碎化、工業污染轉移和產業布局無秩序、農業生產污染和鄉鎮生活污染、鄉村景觀格局發生變化。種種這些導致鄉村的生活空間不便、生產空間受限和生態空間的惡化。所以我提出開展空心村整治、農用地整治和工礦用地整治來重構鄉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土地整治能不能起作用,還依賴于相關的工程技術、政策機制和模式的創新。
我認為空心村整治要通過管控土地利用隱性形態的變化來創新土地管理政策制度。因為在既定的國家宏觀土地管理政策框架下,土地利用顯性形態的轉型受諸多剛性政策的約束,難以突破。通過創新土地管理政策制度,促成土地利用隱性形態的轉型,進而可實現土地利用顯性形態的轉型。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區域經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