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毛澤東農村調查思想對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指導意義
謹以此文,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4周年。
——題記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8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部署。2018年是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三大攻堅戰和8項重點工作中,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成為“三農”工作的主線。
進入新世紀以來,“三農”工作就始終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鄉村振興戰略;從城鄉統籌發展,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再到城鄉融合發展……“三農”工作經歷了很多這樣的三級飛躍,取得了許多突出的成績。廣大的農民,即將實現幾千年來,前所未有之小康。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三農”工作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主觀主義和浮夸作風。
官僚主義,主要體現為搞家長制作風,一言堂,聽不進去下屬和基層民眾的聲音。對老百姓的主觀意愿置若罔聞,僅憑個人好惡,來落實“三農”政策。形式主義主要體現為不務實,只務虛。眼睛只盯著領導和上級,按照上級的指示辦,以領導滿意為“三農”工作的標準。大作表面文章,搞數字“三農”,面子“三農”。上面督促的緊,就火急火燎,上面督促的不僅,就松松垮垮。主觀主義,主要體現為脫離實際,主觀盲動。不調查研究,坐在辦公室里,對著電腦搞“三農”。根據數據,想當然地部署“三農”,造成了政策不落地,不對口問題嚴重。浮夸作風,主要體現為好大喜功。什么都要做大做強,動不動就是“中國第一”,“中國之最”。結果成就的只是政府債務的累積和一大批爛尾工程。
上述四種不正之風,對正確推動“三農”工作產生了嚴重的干擾。歸結起來一點就是,嚴重的脫離群眾,缺乏調查研究的精神。
毛澤東同志歷來主張調查研究,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口號,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江西、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毛澤東同志親自帶頭做了大量的農村調查,形成了很多著名的調查報告,如《尋烏調查》、《興國調查》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推動“三農”工作依然可以從毛澤東的農村調查思想中得到很多的啟發。毛澤東的農村調查思想,對于糾正“三農”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主觀主義和浮夸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同志說,你對于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于某個問題的發言權。你不去調查,就不知道老百姓想什么,老百姓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許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閉著眼睛在那里瞎說,這是共產黨員的恥辱。不去調查,脫貧何來精準!不去調查,鄉村談何振興!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調查!反對瞎說!
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毛澤東同志說,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么?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 他號召我們的黨員干部,要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鄉村振興,千頭萬緒,從哪里突破,還有待于黨員干部深入鄉村,去實實在在來一番“每事問”。
本本主義要不得。毛澤東同志說,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和審察,一味盲目執行,這種單純建立在“上級”觀念上的形式主義的態度是很不對的。為什么黨的策略路線總是不能深入群眾,就是這種形式主義在那里作怪。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這不是真正在執行上級的指示,這是反對上級指示或者對上級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三農工作的文件固然要認真領會和學習,但是不顧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只對著三農的“本本”而盲目地執行,本身就是一種消極怠工和不負責任。
面對著很多黨員同志輕視調查研究,毛澤東同志再三強調,現在我們很多同志,還保存著一種粗枝大葉、不求甚解的作風,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卻在那里擔負指導工作,這是異常危險的現象。對于中國各個社會階級的實際情況,沒有真正具體的了解,真正好的領導是不會有的。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要做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精準脫貧已經進入了戰略決戰的關鍵時期,鄉村振興戰略也將正式開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尾能不能收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頭能不能開好,不取決于別的,而取決于我們的黨員干部能不能真正地走群眾路線,能不能真正深入基層、深入鄉村去做調查研究。
我們的黨員干部,走出辦公室,到鄉村去,去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們的“三農”學者,走出書齋吧,到鄉村去,去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只有這樣,我們的“三農”政策,才能真正地接地氣;只有這樣,我們的“三農”工作,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辦好事,解難事,做好事的關鍵就在于調查研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4周年之際,我忍不住要吶喊:沒有鄉村調查,就沒有“三農”問題的發言權!
(作者系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