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賀威:環境整治讓鄉村更美麗

[ 作者:賀威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25 錄入:王惠敏 ]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生活日益富足的老鄉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打造生態宜居的秀美鄉村,湖南把農村環境治理作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抓手,從農村生活垃圾和畜禽養殖污染兩個“老大難”問題入手,探索村民自治破解生活垃圾處理難題,引入第三方治理等市場化手段破解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難題,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國家經驗。

    政府引導,系統布局,整體推進

    在津市農村,老鄉們家家有本“綠色存折”,存進垃圾廢品,取出洗衣粉、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一整套運行制度下來,實現了農村垃圾分類、減量、無害化處理。

    津市的“綠色存折”與望城區農村的“五點”(“賣一點、漚一點、運一點、埋一點、收一點”)模式,異曲同工,成為湖南探索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生動實踐。

    為解決農村“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窘況,我省將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放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大平臺上,與強農惠農、生態創建等工作結合,果斷出手,整體推進。

    用典型引路是一以貫之的路徑,2010年,湖南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試點省;2013年,在全國率先推進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選取28個縣(市、區)試點,自治州整州推進試點,覆蓋8000多個行政村。

    2016年,我省出臺《農村垃圾專項治理實施方案(2016—2020年)》,全面啟動農村生活垃圾5年專項治理。明確了科學選定垃圾處理模式、全力推行垃圾分類減量、加強村莊收集清運設施建設、加強鄉鎮中轉處理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規范處置農村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清理陳年垃圾、建立保潔長效機制等9項基本任務。

    今年6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出通知,在全國100個縣區開展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望城區、攸縣、津市、永興縣、寧遠縣進入示范名列。

    省農村垃圾治理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市州人民政府對本地區農村垃圾治理負總責;縣(市、區)人民政府整合各類資源,完善設施建設,保障日常運行;鄉鎮配合做好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建設,認真做好垃圾清掃保潔收運和設施維護等工作;村(居)委會、作業區(生產隊)組織完善村規民約,發動干部和村民做好保潔;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的格局。實現了鄉、村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全覆蓋,農村垃圾收集處置率達到85%以上。

    省政府出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工作意見》、《農村人居環境重點整治村及美麗鄉村建設標準(試行)》等文件,明確任務,統一標準,提供政策支持。編制“十二五”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養殖業發展規劃和污染防治規劃等。

    全省還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財政補助制度。根據“一鎮一站、一村一池、一戶一桶”建設要求,市級層面給予每個鄉鎮每年30萬—50萬元不等的建設資金,每村每年1.2萬元的運行資金。縣級財政按照1:1的比例給予相應資金配套,給予鄉鎮污水處理廠最高345萬元每座建設補助,8萬元每年的運行補助。株洲市一級設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專項資金,每年2000萬元,實行統一管理,專款專用。縣(市)區一級各按不低于當年財政收入1.5%的比例,設立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撥的方式,按平均每村3萬元的標準補貼到村。鄉鎮一級根據實際情況,配套一定的工作經費。

    自主管理,自愿參與,自己受益

    群眾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建設者、受益者,農村環境整治成不成功關鍵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

    農村環境治理,通過村民自治摸索出了一條分區管理的路子。將村級衛生區域劃分為村級公共區和農戶責任區。由村集體出資,聘請專人對村級公共區進行日常保潔維護。農戶按要求對責任區落實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的“三包”責任,保持日常整潔。建立組、村、鎮三級農村保潔隊伍網絡。形成定人、定區域、定職責、定獎罰的網格化管理機制,并推行屋場(小區)環保自治管理,根據村民自愿,二三十戶至七八十戶不等,組成一個屋場(小區),對屋場(小區)環境衛生實現自我管理。

    農村環境治理如何形成長效機制,必須解決籌工籌勞的問題。農村環保自治合作社正是來自田間地頭的改革。以鄉鎮為單位設環保合作總社,各村設環保分社,作為生活垃圾有效“分類減量”工作治理責任主體。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按照“一事一議”政策規定,農民自發籌資籌勞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探索農戶自治收費維持保潔運轉模式。

    長沙縣果園鎮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環保合作社,對全鎮劃分44個網格,聘請44名專職保潔員,負責本區域垃圾分類處置,定期逐戶收集,上門指導垃圾分類處置,并將回收垃圾進行二次分類。

    在縣鄉推行私人組建垃圾回收合作社,各地合作社還探索農村垃圾處理市場付費制度。根據農戶垃圾的產生量和自行分類處置量確定收費價格,分類徹底的農戶每月交5元,分類不好的農戶,則適當提高收費標準。

    長沙望城區,城區和農村同樣干凈整潔。全區14個鎮街先后啟動了垃圾分類先行試點工作,58個村和4個樓盤小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運,月均減少清運到固廢場的垃圾約2150噸,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占比達30%。全區有27個村獲評市級農村垃圾分類示范村。

    通過環保自治,實現了村民自我教育、自主創新、自愿投入、自覺約束、自己受益,激發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持久動力。這一經驗得到中央領導肯定,要求湖南全省推廣。

    開放市場,引入服務,群策群治

    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的湖南鑫廣安農牧有限公司路口分公司污水處理項目,是長沙縣第一個規模豬場資源化環保示范項目,也是我省豬場污染治理及環境服務業示范項目。公司涵蓋了污水處理、大型沼氣、配套有機肥生產加工、種養平衡、高效無害化設備等綜合手段,生豬養殖產生的廢棄物在此基本可以“用干榨盡”“化害為利”。

    畜禽養殖污染是造成農村污染的源頭之一。湖南通過規劃、資金等政策引導,利用第三方治理等市場化手段,提升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技術和硬件設施,形成規模化養殖污染治理、區域聯戶養殖污染治理、散戶養殖污染治理等畜禽養殖的合同環境服務模式,推動了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技術革新,有效減少了農村面源污染。

    長沙縣建立全國第一個農村環境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在全國率先開展畜禽養殖污染“合同環境服務”試點,以鄉鎮為單位與治理公司簽訂全域畜禽污染整治合同。

    湘潭市引導社會投資,探索“行業主管部門+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養殖戶”的模式,偉鴻公司帶動建立了三個萬頭以上的標準化示范養殖場,引領1.8萬多農戶參與市場競爭,年出欄生豬160萬頭。一批大型豬場成立清潔能源公司,建設沼氣池、實施定期配送,無養豬戶也能使用清潔能源。郴州永興縣采取BOT模式,企業投入2億元,對全縣所有村(居委會)垃圾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縣財政每年只需投入2000萬元。

    全省建立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市場化機制。鼓勵以鄉鎮為單位,與第三方畜禽污染治理公司簽訂全域畜禽污染整治合同。治理公司負責提供畜禽污染治理系統解決方案及運營服務,通過利用糞污制取沼氣、發電,種養平衡等多種途徑獲得持續的經濟效益并補貼運營成本。政府嚴格監管,定期開展污染治理效果評估。

    生豬養殖大縣寧鄉嚴格按照《環保法》《畜牧法》及《寧鄉縣畜禽養殖區域劃分管理辦法》進行審批,對適養區內新增規模養殖場必須先按規定辦理環評手續;對限養區、適養區原有規模養殖場未實施第三方治理的,一律進行執法強制取締;對造成環境污染的養殖主體由公安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環保局、畜牧局等部門聯合依法從嚴處罰。

    科技支撐,科學管理,強化監督

    今年初,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牽頭組建的“畜禽養殖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長沙啟動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擔任實驗室主任。

    近年來,我省在依靠科技力量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加強科學管理、強化監督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舉措。

    整合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資金,每年安排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專項經費預算,推廣應用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等治理技術。對存欄500頭以上的大型養殖場采用沼氣能源發電、生產有機肥、生化處理等技術,支持成立清潔能源公司,統一建設沼氣池、統一定期配送、統一收費標準,使無養殖戶也能使用清潔能源;存欄20—499頭的中型養殖場采用“沼氣+種養平衡”、室外生物墊料等技術;20頭以下的小型養殖戶推廣家用沼氣池技術。

    科學管理同步推進,將畜禽規模養殖區域劃分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向社會發布“三區”劃分公告。城區、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劃定為禁養區,禁養區內不得新建、改建和擴建畜禽養殖場,已有的限期關閉或搬遷;限養區畜禽養殖場(戶)強化污染治理,嚴格執行達標排放等綜合治理措施,不再新改擴建養殖場(戶);適養區新建養殖場按環保“三同時”要求建設。引導建設“四化型”(養殖規模化、管理專業化、產品綠色化、環境無害化)養殖場。對完成污染治理的養殖場給予財政補助資金獎勵。

    以農戶為主建立“一坑、兩池、三桶、四筐”的處理模式。“一坑”即餐廚垃圾堆肥坑;“兩池”即特殊廢品收集池和垃圾焚燒池;“三桶”、“四筐”是將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存放的設施,每家農戶配備3—4個垃圾分類桶,按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焚燒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進行分戶分類收集,通過“回收、堆肥、焚燒、填埋”等方法化整為零,就地從簡處理,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以防控結合為路徑,強化農村環境監測評價。建立農業環境監測制度,重點監控農業、化肥、農膜、畜禽糞便等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在全國首創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環保認證,建立土壤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強化源頭預防。

    建立分級考核制度。市考核縣(市、區),縣(市、區)考核鄉鎮,鄉鎮考核村,獎優懲劣,每年評選先進縣(市、區)、鄉鎮和村,給予表彰獎勵,對連續兩次排末名的地區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對干部推行績酬掛鉤,將縣鄉村三級干部40%的工作津貼切塊用于城鄉環境同治掛鉤;對農戶推行“大評小獎”,按清潔、較清潔、不清潔評定等次,評比結果張貼到戶。對參與農村環保的市場主體進行量化考核。

    強化社會監督。一些縣鄉選舉成立由德高望重老同志和黨員代表組成的環保促進會或清潔工程戶主理事會,對保潔工作實行月考核、季評比管理,對農戶每月進行一次衛生評比;一些縣鄉聘請退休老干部、大學生村官、企業主等社會人士作為義務監督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明察與暗訪、交叉評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環境衛生督查。

    把美麗寫在鄉村田野。全省上下通力協作,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村容整潔的鄉村呈現出勃勃生機,青山綠水之間美麗鄉愁永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聲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 | 亚洲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 | 免费国产真实迷jian系列网址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