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農村自身的發展需要,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全面小康目標的重要探索和實踐,為此,要集聚優勢,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一、以城鄉一體化為導向,建設新型鄉村社區。美麗鄉村建設,要以農村社區化為導向,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化經營發展。要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推動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進一步向農村延伸覆蓋,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提升農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時,要積極探索推廣農村社區的物業化管理,通過環境整治與維護,徹底解決“臟、亂、差”問題,從根本上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二、以鄉村自然環境為基礎,培育良好生態品質。與城市相比,鄉村的優勢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態,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尊重這種自然之美,充分彰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因此,在逐步滲入現代文明元素的同時,要通過生態修復、改良和保護等措施,全面營造農村“天藍、山綠、水清、地凈”的優美環境,充分彰顯鄉村美麗的田園風光,體現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以“青山、碧水、野趣”為特色,集“現代文明、田園風光、鄉村風情”于一體的旅游休閑經濟,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鄉村。
三、以地域文化為特色,突出差異性和多元化。鄉村之美,固然在于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田園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則也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個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當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挖掘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傳統習俗、風土人情,使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展現獨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現鄉村的文化品位,也讓綿延的地方歷史文脈得以有效傳承。
四、以建管并舉為舉措,維護鄉村優美環境。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場涉及農村整體環境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綜合性變革的革命,因此,一方面要立足于改變村容村貌,通過規劃引導和環境整治,使村莊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優美。另一方面,由于在建設過程中會遇到諸如農民的習慣、觀念、利益以及建設資金、村域整合等諸多問題,因此在積極宣傳的同時還要建立起一系列鞏固和提升環境質量的長效管理機制,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讓村容村貌凸現魅力,讓農民群眾享受現代文明。
五、以調動積極性為動力,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依靠力量和最終受益者,因此在具體操作中一定要注意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優勢,采取多種方式,營造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輿論氛圍。要培養農民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轉變農民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把生態、潔凈、文明的理念滲透到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潛移默化地改變和提高農民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不斷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要十分重視農民文化知識、公民素質及創業創新等方面的教育,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農民綜合素質、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相匹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柯橋日報 2012-02-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