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鎮化快速發展中,鄉愁文化進一步被激活,推動著以人為本的“人的城鎮化”的發展。當下鄉愁文化的凸顯,不是偶然現象,折射出物質文明高度發展背景下現代人的心靈迷失和精神失落。這就要求回歸“人”本身,關注普通大眾,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民俗文化的旨趣是一致的。因此,加強民俗文化保護,積極融入人性維度,觀照現代人的生活世界,是安放“鄉愁”、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鄉愁;城鎮化;民俗文化;生活世界;路徑
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采用文學色彩濃郁的“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強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方向以來,鄉愁文化研究逐步成為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學者們積極參與理論建構,哲學、文學、地理學、社會學、建筑學等學科都從各自學科理論出發,對這既具傳統性又具時代感的文化思潮進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討。民俗學也積極參與了這一場文化思潮,山東大學在會議結束后很快就舉行了“鄉愁中國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論壇”,邀請民俗學者積極探討民俗學如何鍥入、利用“鄉愁”文化,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安德明研究員也在《民間文化論壇》雜志開設了“鄉愁的民俗學解讀”的前沿話題欄目,刊發了安德明的《對象化的鄉愁:中國傳統民俗志中的“家鄉”觀念與表達策略》、岳永逸的《城鎮化的鄉愁》和張勃的《傳統村落與鄉愁的緩釋———關于當前保護傳統村落正當性和方法的思考》等論文。以上雖然都從民俗學角度對鄉愁話題做了各自闡釋,但筆者認為,這些探討還有待深入,尤其需要深入探析民俗文化與鄉愁文化之間的關聯,我們知道,民俗學是最具主體關懷、情感交流和反思的學科之一,關于鄉愁文化話題,民俗學的學理闡釋仍沒有擺脫主流學科的“挾持”或陰影,對鄉愁文化的探討沒有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也沒有真正展現民俗學學科的特色。因此,本文基于鄉愁的理念,從城鎮化發展問題鍥入,深入探討民俗文化與鄉愁文化的內在契合點,并思考如何安放“鄉愁”,留住“鄉愁”記憶,加強民俗文化保護,以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發展與鄉愁中國
城鎮化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也是歷年來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的速度驚人,劇統計,經過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率也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25%提升到2013年的53.73%快速的城鎮化,必然導致傳統村落的迅速消亡。“200年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而到2010年時,自然村數量就銳減到270萬。10年間有90萬個村莊消失,幾乎是以每天250個的速度消亡,而自然村中就包含眾多古村落”。大量村落的消亡,不僅僅意味著其中承載的大量物質遺產(古建、巷陌、戲臺、廣場等)的消失,也導致依存其中的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戲劇、游藝競技、歌謠傳說、俚諺俗語、工藝美術等)的破壞。傳統村落空間及其依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存續的根基,是中國五千多年燦爛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礎。客觀地說,以往城鎮化的成績是十分突出的,但受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在地方城鎮化發展實踐中,二元對立思維也很明顯,傳統村落文明和現代都市文明有時甚至被視為水火不容的對立物,過于追求城鎮化的速度,趕農民進城,破舊立新,這種浮躁的發展觀,對于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來說,是十分可怕和危險的,并已經付出了沉重代價。要知道,傳統和現代并不是截然的對立物,而是可以相互補充、融合發展的,傳統是現代的根基和起點,在線性的鏈條上,也是指向未來的。“唯有傳統文明做基石,現代文明才得以累積、發展,沒有傳統文明就沒有現代文明,兩者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不是替代關系,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中華文明的源頭正是農耕文化,中華文明的搖籃正是古老的鄉村,鄉村是傳統文明的載體和源頭,鄉村也是現代文明的根基和依托”。
相對而言,以往城鎮化把城鎮化率作為一個重要衡量指標,二元對立發展理念突出。這種理念在地方城鎮化實踐中進一步“發酵”,使傳統社會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的溫馨畫面漸行漸遠,城市和農村發展都陷入一種無序狀態。直接受到沖擊的,自然是農村,傳統村落鄰里關系變得復雜,自由、和睦、溫情一去不復返,而代之的是猜忌、嫉妒、缺乏安全感。農村也染上了“城市病”,農閑時節晚上人們很少相互串門、聊天,而是早早關門,坐在電視機旁,消磨時間。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背景下,農村自身發展受到重大挑戰,傳統文化生態土壤嚴重惡化,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只剩下由老人、婦女和兒童組成的993861部隊,農村破敗不堪,正如一首打油詩所描述,“外面像個村,進村不見人,老屋少人住,地荒雜草生”,農村空心化嚴重。“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形成農村人口的空心化,而且還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農業產業人才流失、留守群體社會救助缺失、農村整體布局嚴重破壞以及鄉村文化發展后繼乏人等”④。農村空心化帶來了連鎖反應,不僅僅是導致了人口的空心化,還導致了服務的空心化、土地的空心化及文化的空心化,使得那種存留記憶中的小橋流水般恬靜的秀美鄉村成為黯淡破敗、蕭條寥落的空間場所。
農村空心化不僅僅導致了農村的諸多問題,其實也間接影響了城鎮化的發展。因為農村問題是中國的基本問題,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的大量轉移、農村的空心化必然影響到城市發展,影響到城鎮化的質量和進程。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很多并沒有迅速融入城市,親鄰的遠離,鄉音的消失,習俗的變遷,導致他們內心的孤獨封閉,在經濟上無法承擔城市的高消費,在社會地位上無法獲得平等與尊重,在文化上難以建立共鳴和認同,他們像候鳥一樣在城鄉之間流動,這種“候鳥式”的城鎮化具有很多后遺癥,給城市也帶了一系列問題,諸如:城市人口迅速增長,交通狀況進一步惡化。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經濟發展成本進一步增加。生態環境破壞加劇,生活質量進一步降低。社會問題愈來愈多,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社區管理難度加大,文化認同進一步弱化。尤其是文化認同,難度很大,來自不同地區的農民工,攜帶的是各自家鄉的習俗慣制,突然聚合在一起,因文化的不同容易產生排斥、猜忌、漠視等心緒,從而導致彼此之間的各種糾紛、矛盾,人與人之間缺少友情、信任、親密。鄰里之間淡漠,“家家包鐵欄,戶戶裝貓眼。電話聊千戶,不與鄰家言”。這種社會狀態就容易導致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孤島化”,即便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但依然感覺是都市的過客,沒有歸宿感,對故鄉親人的依戀愈加強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生態下,“鄉愁”油然而生,這種鄉愁其實也是“城愁”,是城市物質層面的單極化快速發展所導致的居民精神文化層面的失落感、無助感、迷惘感及懷念感,正如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說:“在以經濟指標增長為核心目標的發展模式中,城市物質建設上的高度成就掩蓋不了精神實質的消失。”城市發展的單極化愈烈,城市居民對故土鄉音、親人朋友的回憶與懷念愈甚,當然,鄉愁的主體不僅僅局限于農民工,身居城市的各行各業從業者都會有不同程度不同內涵的鄉愁。“‘鄉愁’文化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積累下來的源自于故鄉的、令人難以忘懷的、以有形和無形為載體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種鄉愁也是和距離緊密相關的,具有空間尺度效應,距離越遠鄉愁會越強,鄉愁可以是具體的,諸如對村落、鄉鎮、縣城、省區及國家的懷念與回憶,也可以抽象的,諸如對友情、親情、鄉情及溫馨、快樂一去不復返的感嘆與幽思。在很大程度上,鄉愁體現為一種心理情感狀態,對城市剛性快速發展狀態在心理上產生的不適感、無助感、疏離感及排斥感,對遠逝的難以回歸的故土、鄉音、親情等的懷念、惋惜及追憶。鄉愁在本質上是無法觸摸的,也是無法回去的,即“回不去的鄉愁”,它是對城市非良性發展狀態所產生的心理“抵制”感經過長期積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被壓抑心境的良性宣泄或排解。
城鎮化快速發展,物質生活不斷提升,高樓大廈成為城市的地標和臉譜,但“千城一面”的現象愈亦明顯,各地都追求城市建筑的高度、寬度及亮度,城市缺少特色,城市規劃雷同現象嚴重,以至于被諷刺為“惡俗與空虛齊飛,江南共江北一色”。這種城鎮化,也降低了精神文化的高度、厚度及淳度,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淡漠及猜忌,使居民失去歸宿感,在心靈上深處產生鄉愁之思。“‘鄉愁’其實是‘城愁’,是從鄉間走到城市里的那個群體在‘愁鄉’,他們不光‘愁鄉’,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鄉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鄉’而起,‘鄉愁’的完整意義應當是‘城鄉之愁’。”“鄉愁”也好,“城愁”也罷,但其主體不僅僅是農民工,從鄉村進入城市的那個無法融入的群體,其實還應該延伸到所有的城市居民,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所有城市居民、農民工都存在無助感、失落感和排斥感,“城鄉之愁”也就蔓延至全國,對城鎮化發展失落與期待并存,“鄉愁中國”成為鄉愁主體對當代中國城鎮化發展憂喜交織心緒及對“鄉村中國”美好溫馨一面鏡像化放大等混雜心態的一種直觀寫照。
“鄉愁既然作為一種情感記憶,便是一種通過時間和歷史所沉淀下來的東西,因此也暗含著消亡或消逝的意思,從而形成某種與當下(或眼前目標和短期利益)的對立”。鄉愁文化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傳遞一種信息,即當前城鎮化發展的過急過快、物質化突出及精神文化建設滯后等問題,為糾正、改善城鎮化發展提供了一種啟迪、反思,由此必然要求用一種新的發展方式來矯正或糾偏以往城鎮化的弊端,新型城鎮化就成為當代中國城鎮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文化生態持續發展、中華文明傳承賡續的基礎,是時代的呼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全面考慮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基礎上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一種城鎮化,不僅關注人的物質生活,更關注人的精神生活,關注人的心靈安放或棲居。新型城鎮化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良性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崇尚自然,效法天地,“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不僅僅追求優美的自然環境,舒適的生活條件,更是站在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高度,追求人性的解放,關注人的心靈棲居。可以說,“記得住鄉愁”是以往城鎮化發展觀的一個重大超越,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最高要求,也是最能展示文化維度、人性關懷和生命尊嚴的一種溫暖的話語表述。
鄉愁文化與民俗文化的共同基因
鄉愁文化由來已久,基于人類情感的共鳴性和共通性,國內外對鄉愁體驗都有不少記載或研究。國外對鄉愁的關注可以上溯到世紀,鄉愁被用來表達征戰時士兵遠離故國,身居他鄉而對祖國產生的一種思念,可以用英文單詞homesickness表達,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其鄉愁意義增加了懷念工業化和城市化之前的生活的寓意。從國內來看,鄉愁體驗可以上溯至西周初期的《詩經》,《詩經》不少篇什如《豳風·東山》《小雅·采薇》等,表達了兵士戍邊時對家鄉、親人的想念,后來鄉愁主體拓展至游子流客、邊塞將士、貶謫士人,鄉愁體驗主要有懷念故園、想念親人、客居心境、節日感懷等,在唐人詩歌中,此類題材最為廣泛而豐富,“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如“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濕巾”等等,鄉愁詩也成為詩界的一種重要題材。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城鎮化急劇發展,城鄉一體化加速,農村“空心化”加劇,作為最后一塊精神原野的鄉村也逐步消失或變異,對工業化、城鎮化的疏離感和對記憶里鄉土鄉音鄉情的懷念成為鄉愁文化的重要內涵。從鄉愁主體來看,鄉愁已經不限于異地求學、經商、謀生的游子,也包括絕大部分在本地討生活的農民工和城市居民,他們都有不同層次不同訴求的鄉愁體驗。
鄉愁不是外顯的,而是一種埋藏內心深處偶爾被突發事件激發而產生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訴諸于直觀情感體驗的內斂式的心靈體悟。推衍至文化層次,鄉愁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內涵由精神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和物質文化層面三個部分構成,鄉土鄉音鄉情等鄉愁對象內在地涵括故鄉的民居建筑、古井戲臺、街道巷口、生活方式、風土人情、風尚習俗、人生儀禮、俚諺俗語等,而這些物質、非物質載體本身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或依存基礎,因此,鄉愁文化和民俗文化有交叉重疊的部分,兩者有很多共通性和關聯性,具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基因。
(一)依系于時空距離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鄉愁具有明顯的地理距離感,鄉愁的產生一般源自遠離家鄉。即便是在今天,這種空間尺度也是鄉愁產生的重要條件。鄉愁也往往與時間有關,往往是一種回溯式的顧戀,是今天對昨天的回憶、留戀和懷念。因此,鄉愁文化具有突出的時空距離感,“鄉愁文化誘發于時間的流逝與空間的錯位,沒有這一因素,鄉愁文化無法生成或產生”。民俗文化,在時間上也是一種回溯式的顧戀,對過去充滿美好回憶的民俗生活的回顧和懷念,形成一定的時間距離。空間上的距離感,體現為城市與農村的隔閡導致的民俗依戀,或者即便就在城市,因城市變遷導致的環境變化,也造成了空間的距離感。因此,鄉愁文化和民俗文化依系于時空距離感,其情緒體驗都在與此時此地的比較中產生。
(二)呈現“懷舊”的心態
鄉愁文化和民俗文化在外在表現上都呈現出“往后看”形態,都有回歸性的指向意義。鄉愁文化在文化層面上體現出對以往的人與事具有一種親近感、安全感和歸宿感,通過回歸的姿態指向人的內心需求,是一種基于文化尋根意義上的心靈回歸。當然,這種“懷舊”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更為積極的一面,“其實質是對現代性為自然和傳統‘祛魅’過程的對抗和逆轉,即生態主義所倡導的‘復魅’,以恢復大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和潛在的審美性……懷舊能夠產生一種必要的反思作用,有助于人類總結經驗,及時地調節前進的方向和坐標”。民俗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人們認為是一種過去時,即便今天,在強調其現代性的同時,也不能不客觀承認其與“懷舊”心態的扯不斷理還亂的“糾葛”。“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它的主體部分形成于過去,屬于民族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雖然是發展的,可以服務于今天的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但它的淵源必然追溯到過去,即便是今天依然備受關注和認同的民俗文化,其民俗形式及文化內涵依然歸咎于民俗傳統的代際傳承與創造,進而重構民眾群體心理認同。諸多民俗事象的傳承、發展及演變,自然融合了時代發展因素,但也離不開民俗心理的認同,尤其是“懷舊”基礎上集體無意識的推動。
(三)蘊含排斥式的期待
鄉愁是一種心理狀態,凝結為心中的失落感、孤獨感、無根感,但并非是和經濟社會發展完全對立的文化心理。鄉愁的凝結,外在上表現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排斥、抵制,但僅僅停留于這種認識是很局限和短視的,鄉愁的產生更多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沒有實現預期夢想的一種反應,蘊含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內斂式的糾偏,一種排斥式的期待,從而通過這種集體心理認同,推動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給普通大眾更多自我空間和尊重。鄉愁更多反映民眾的共同心理語言和情感體驗,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浪漫的,諸如對逝去故土鄉音人情的謳歌、顧戀,但它又是現實的,通過時空距離產生疏離感、孤獨感、抵制感等情緒,內化為“否定”今天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心理暗示,“鄉愁文化則表現在時空流逝錯位中對過去頌揚而對現實批判,從而實現對現存時空的價值重構”。當然,這種排斥式的心理暗示,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否定,其實蘊含寄予政府、社會關注既有問題并努力解決的寓意,向過去更加和諧的具有情感、記憶的社會發展模式學習的期待,這與民俗文化內在肌理及發展訴求也是極為接近的。盡管這種期待、追求過于完美,但在某種含義上,它仍然具有反思現狀、推動社會發展的意義。
(四)凸顯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在全球化語境下,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人類物質生活的迅速提升,隱藏于內心的人的原始本能、物質欲望進一步膨脹,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工具理性主義盛行,技術主宰一切,金錢拜物教猖獗,人類精神文化需求逐步趨向扁平化、單一化和同質化,缺少文化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維度,人際關系變得逐步疏離、淡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鄉愁文化逐步彌漫,它更多凸顯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失去精神歸宿的孤獨、無助和憂傷,“今天的鄉愁,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其性質與面貌,原有的形態仍然存在,但同時新的形態已經出現。這已是一種涉及人的生存的鄉愁,是人的精神飄零無依、棲居艱辛的鄉愁了”。鄉愁文化的內涵演變及需求指向,為社會良性運行提供了一個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修復的參考標的,有助于重構個人、社會與國家的和諧關系,促進科技、文化與經濟的動態平衡。鄉愁文化凸顯的現代人精神歸宿問題,與民俗文化的發展追求是相一致的。民俗文化是一種基于大眾日常生活需求的富有人性關懷的生活文化,它追求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統一,觀照大眾的生活世界和情感訴求。民俗文化是群體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約定俗成的規范準則,它遵循社會、自然發展規律,投射出人類的整體思維、集體觀念及意識,經歷了歲月的淘洗和沉淀,具有和諧的文化因子,“民俗文化之所以給社會帶來和諧,就在于民俗文化本身是和諧的。不和諧的民俗即便是產生了,在時代的演進中也自然會被淘汰”。在傳統文化迅速消逝的當下,我國經濟社會及現代科技得以迅猛發展,但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協調性也逐步加劇,這種落差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民俗生活的向往,民俗文化以新的形式不斷復活、再現、重構,更是放大了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心靈迷惘,這和鄉愁文化所涂抹的生命底色十分契合。
(五)指向深層的人的發展
鄉愁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是一種內斂式的訴諸于人的情感和內心的文化形態,都寄予人性關懷和情感體驗,在排斥式的“消極”抵抗中促使社會關注、反思人類生存境遇,回歸內心純凈世界,推動深層的人的發展。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鄉愁文化和民俗文化指向精神文化的層面,更多是后三者的體現。社會發展如何與人的發展協調,滿足個體的精神文化需求,即得到社會承認,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充滿熱情,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感受自身的價值和生活的美好。當然,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社會發展無法真正滿足人的發展的需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對立,“人的生產能力的發展總是同生產力之間產生某種程度的對立,這種對立在任何歷史階段都存在,并有擴大和加深的可能。同時,人作為社會生產力系統中的要素之一,與該系統中的其他要素———生產工具和自然界———時刻發生摩擦和沖突”。當然,這種對立在社會主義社會是非對抗性的,隨著生產力發展,它的對抗性會逐步弱化,從而推動人的發展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又是統一的,鄉愁文化和民俗文化指向深層的人的發展,通過排斥式的一種情感訴求,促使社會反思發展中的問題,從而推動社會良性運行。
“鄉愁”安放與民俗文化保護
我國以往城鎮化發展迅速,成就巨大,在世界城鎮化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顯的,造城運動導致的農村空心化,導致傳統建筑、民俗文化的大量消亡,城市文脈難以為繼,等等。這些破壞都是難以彌補的,因為一個城市不僅僅需要擁有今天和未來,也需要記憶,依靠記憶而存在,馮驥才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關于過去和成長的記憶,城市也一樣,也有從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歷程,這些豐富而獨特的過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體里。城市對于我們,不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場所,而且是有個性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它們縱向地記憶著城市的史脈與傳承,橫向地展示著城市寬廣深厚的閱歷,并在這縱橫之間交織出每個城市獨有的個性”。城市的這些民居建筑、廣場街道、風土人情、俚諺俗語、習俗規約等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其歷史記憶,承載著其傳統文脈。打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試想,如果一個人失憶了,今天和未來再美好對其來說又有何意義,因為他失去了參考標準、情感體驗和溯源指向。只有依托那些沉淀了歲月痕跡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市才具有銜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記憶,城市才能在悠遠的時光隧道中尋找到未來,顯示生命活力和存在意義,正如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所說:“依靠經久性的建筑物和制度化的結構,以及更為經久性的文學藝術的象征形式,城市將過去的時代、當今的時代,以及未來的時代聯系在一起。”因此,必須避免大拆大建的外延式的城鎮化,必須吸取拉美國家經濟發展教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走出一條內涵式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城鎮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關注活在城市中的人,儲存城市記憶,“記得住鄉愁”。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的基礎是人的社區化,包括歲時節日、人生禮儀、游藝、信仰、家族等在內的民俗傳統,理應成為當代城鎮化建設‘社區落地’的重要構建因素”,因此,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關注人本身,關注人、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營造和諧的社區環境,使鄉愁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內驅力,提升城鎮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成就感和歸屬感。鄉愁雖然呈現出“往后看”的文化形態,對現實社會有抵制、排斥,但它在抗拒中蘊含一種社會自我修復的期待。“鄉愁的本質暗含理想形態之鄉與真實之鄉的對比、愁與樂的情感沖突或矛盾記憶、空間流動與穩定棲居的張力、主體性的變動與多重,以及家國尺度的轉換等各種復雜特征;雖然鄉愁是回不去的,是幻想,是理想,是目標,是出發點,但是,鄉愁作為行動目標和理想,反而能夠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提供理論和操作層面的啟示”④。鄉愁是縈繞于心頭的理想,是一種基于現實并超越于現實的美好想象,鄉愁指向必然與社會發展相抵牾,但它作為一種反思、修復的目標,對于當代社會良性發展依然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鄉愁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共同基因,鄉愁文化依托村落廣場、民居建筑、弄堂巷道、老井古橋等記憶場所及俚諺俗語、歌謠傳說、禮儀規約、習俗風尚、游戲方技等民俗文化,即便是物質性的記憶場所也滲透了村落鄰里日常生活等民俗因素,離開了這些民俗因素,記憶場所也不復存在。民俗文化及所依存的記憶場所,是鄉愁文化生發、彌漫的載體和基礎,要安放“鄉愁”,需要立足傳統文化賡續、記憶保存,做好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的根性文化,建構和決定著一個民族文明發展的程度、廣度和高度。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必須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從整體上著眼,尋找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合理方式,諸如整體性保護、活態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等,激活其內在活力和生命力,積極有效融入當代元素,使民俗文化在活態傳承中得到保護,保護實踐一定要遵循民俗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合理利用。當前,民俗文化保護出現了不少問題,商業化、產業化現象嚴重,民俗文化淪為某些個人或企業進行商業開發的招牌和幌子,“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怪圈依然沒有改變,偽民俗泛濫,民俗文化被掏空了,成為一個包裝精美的空殼,因此,學界、社會和政府應該聯合起來,自覺抵制偽民俗泛濫現象,提倡真民俗、活民俗、大民俗,共同傳承民俗文化,有效發揮其教育教化、行為規范、情感維系、人心凝聚、游戲娛樂、社會和諧等方面的正能量,從而積極推動我國文化建設。當然,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并不是保護其“原汁原味”,把民俗文化作為標本進行保護,而是要保護其文化內涵、文化基因、核心工藝,遵循其內在規律,變“死保”為“活保”,因為民俗文化不是過去時,它雖然與社會發展有點脫節,但它是生活文化,依然是發展變化的,是活在我們身邊的一種活態文化,“民俗是一種動態的文化模式,是處于不斷‘運動’之中的客觀社會存在。這種‘動勢’是民俗本性的一部分,它在民俗形成時,就被組建進去了”,遵循其活態特征,在活態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積極融入時代元素,激活其內在活力和生命力,才是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唯一可靠途徑。
保護民俗文化,保護其活態性和多樣性,賡續傳統文脈,延續城市記憶,符合新型城鎮化內涵式發展要求,“保護多樣的民俗文化和對民俗文化多樣化的傳承開發利用,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會伴隨和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成為凝聚人民追求夢想、鼓舞斗志的強大動力、成為我們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在當今時代,科技、文化競爭日趨加劇,文化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中華民族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它是人民群眾長期以來文化智慧的凝聚和積淀,因此,積極保護、傳承民俗文化,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利用,合理融入時代元素、生活基因、人性維度和創意理念,重構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更好承載、觸摸、安放“鄉愁”,關注、關心民眾文化需求和精神歸宿,觀照現代人的生活世界,讓“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暢想落在實處,讓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厚實的文化支撐,有效提升我國文化的軟實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早日實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