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胡春桃:新時期基層干群矛盾形成原因及其對策

[ 作者:胡春桃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15 錄入:吳玲香 ]

【內容摘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基層干群矛盾沖突,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對待基層干群矛盾沖突,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其特點及成因,然后尋找出一些適合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切實解決基層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為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新時期;干群矛盾;原因與對策

基層社會矛盾,是關系到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利益關系的不斷調整,觀念的沖突、社會變革帶來的效應,導致矛盾主體增加,基層社會各類矛盾糾紛呈現廣泛性、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些矛盾糾紛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如何避免社會發展“拉美化”現象,筆者結合當前干群關系的特點對上述問題做了一些思考。

一、當前基層干群關系的特點
當前基層干群關系總體上看是好的,絕大多數干部有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倡導科學的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樹立了親民愛民的好形象。但黨群關系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一些領域和地區干群矛盾還比較突出,有時矛盾甚至還相當尖銳,呈現如下一些特點:

1,其情況越不容樂觀。近年來越級上訪事件越來越多,群眾信訪上升幅度呈“倒金字塔”型。越級上訪表明,群眾更相信上級黨政領導。一些地方的群眾說,中央政策是好的,到下面就走樣了。甚至有人調侃說:“上面政策很好,下面政策好狠”。可見,直接影響干群關系的還是在基層,或是在基層與普通群眾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一些事件上。

2、部分縣域國有企業干群矛盾較為突出。隨著縣域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原有干群關系均衡狀態被打破,企業干群關系出現較多問題,部分企業矛盾還相當尖銳,管理者與職工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這些年經過政府的努力,國有企業改革中大部分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但是也有一些矛盾潛伏沉淀下來了。

3、干群矛盾的政治性因素有所增加。雖然當前絕大多數干群矛盾是由于經濟利益得不到滿足而引發的,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矛盾激化,則有可能由經濟性問題向政治性問題轉變。一些地方發生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最初是因為農民對征地補償標準不滿意,或者職工對企業改制過程中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引起的,到后來卻出現了打出反腐敗、反貪官的旗號,要求政治維權的結果。

4、干群矛盾的聚合性風險增大。一些地區和行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潛伏著較大的社會風險,群眾對社會的不滿意和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往往會由于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而引發,使之迅速放大出來,演化成一場場集體行動。

5、少數干部參與或利用干群矛盾。不同的干部階層之間利益也是有沖突的,一部分干部往往利用或參與普通群眾與其它干部的矛盾,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干部群體本身是變化的,而且也是有各種不同的利益取向的,因此不同的利益場合,一部分干部也會與普通群眾結合起來,與另一部分干部形成沖突和對立。

6、群眾保護自己利益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中央的親民政策影響下,群眾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高。當一部分群眾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一些在外打過工、當過兵或者退休返鄉的干部教師等往往會主動站出來或者被推選出來,與當地干部交涉。如果基層干部不能答應他們的利益要求,他們常常以上訪的形式對當地干部施加壓力。

二、當前干群矛盾形成原因

產生干群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領導工作方式的原因,也有群眾的原因。但是,主要是體制、政策和干部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干群關系的不和諧,甚至產生對立沖突。

1、干部體制的原因。一是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晉升體制中仍然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領導說了算。一些干部在工作中沒有能夠很好地處理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關系,甚至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沒有把群眾的需要和群眾的冷暖真正放在心上,“只管領導高興不高興,不管群眾滿意不滿意”。二是干部任職期限過短,相當一部分干部沒有完成任期就被調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他們的短期行為,沒有長遠規劃和打算,即使有也不能實現,工作難以深入。三是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和標準的不健全、不科學。一些干部不顧當地的實際情況,不顧群眾的承受能力,沒有認真考慮群眾受益面和受益程度,盲目地大量征占農民耕地,大拆大建,搞“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引起群眾的不滿。

 2、財稅體制的原因。1994年開始的稅制改革對于加強中央財政能力,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轉移支付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地方財政狀況卻出現了不盡人意的情況,越往基層財政狀況越困難,很多鄉鎮負債運轉,在這種向上傾斜的財政體制下,財權和事權不對稱,“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如果基層干部想有所作為,落實上級政策精神,他們就得自己想辦法保證“吃飯和發展”。基層干部自己想的“土辦法”往往會侵占群眾的合法利益,引起干群矛盾。

3、權力制約不力的原因。當前,主要領導干部的權力過大,而且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機制。權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決策過程不科學、不民主現象;權責不對稱,存在“權力無限、責任有限”的情況。一些“拍腦袋工程”、“半拉子工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權力缺乏有效制約和監督還容易造成“暗箱操作”,出現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滋生腐敗。腐敗大要案屢禁不止,一些縣鄉干部與私營企業老板暗中勾結,以權力入股,參與投資,形成不當利益。一些地方安全生產事故和社會沖突事件的背后就是干部有不當利益參與其中,造成公共權力的濫用和監管缺位。又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干部隊伍的整體形象,降低了群眾對整個干部隊伍的評價。

4、政策原因。一些基層干部說,上級政策存在脫離當地實際的現象,甚至朝令夕改、穩定性差,一些時候政出多門、互相抵觸,在一些領域各地政策差異過大,給一些地方工作帶來被動。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是行政管理體制不順和政策制定缺乏針對性,其結果是基層群眾利益受損,基層干部成為群眾不滿的對象。

5、分配制度原因。一些干部權力過大且缺乏有效制約,除了容易造成個體腐敗之外,一些人還堂而皇之地利用改革之機,使自己的一些既得利益合法化,甚至借改革之名,使分配制度有利于自己,形成群體性腐敗。一些地方的少數領導干部在住房、醫療、用車、子女親屬就業、出國考察、工資獎金和福利等方面分配比普通群眾享有更多的好處,與群眾差距較大,引起群眾的不滿。

6、工作方法的原因。改革開放之后,縣鄉協調各個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難度加大。而一些干部不善于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傾聽群眾意見,不善于做深入細致的工作,老辦法不靈,新辦法不會,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一些干部做工作時,“通不通三分鐘”,“我說你聽,我打你通”,高高在上,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

7、群眾思想道德教育滯后。雖然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為矛盾另一方的群眾,由于長期以來整個社會思想道德教育的滯后和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部分群眾素質較低,集體觀念、大局意識、法制意識淡薄,個人主義、私利觀念嚴重,這也是黨群干群關系緊張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三、解決干群矛盾的主要思路

解決干群矛盾應該從體制改革和加強教育兩個方面入手,重點是要深化體制改革。當前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干部,干群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干部管理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不健全。相當多的干群矛盾表現在基層,但其根源在于上層,相當一部分基層干部是在代體制受過。因此,解決縣鄉干群矛盾應該從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入手,深化相關領域的改革。

1、完善干部的選拔任用制度,改革政績考核辦法。解決干群矛盾,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使愿為群眾辦事、能為群眾辦事,靠得住、有本事的同志選拔到合適的崗位上,改變在少數人中由少數人選拔干部的做法,讓群眾公認的同志走上領導崗位。要從制度上創造干部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統一的條件,特別是要對他們服務的廣大群眾負責。在此基礎上,改革干部的政績考核內容、標準和辦法,糾正片面追求GDP的錯誤做法,增加政績考核的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發揮好政績考核這根指揮棒對于引導和規范干部行為的作用。

2、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加大反腐敗力度。防止濫用權力和以權謀私,必須建立健全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充分發揮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府專門機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的作用。當前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重點加大對工程建設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出讓、產權交易、政府采購以及投融資等領域的制度改革,加強監督和管理,防止與民爭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3、提高管理透明度,理順民意表達的渠道。為了保證各種有效監督形式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各級管理機關要提高管理透明度,實行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要理順民意表達的渠道,讓群眾的意見有地方表達,有人聽取、有人重視。要幫助基層干部出主意、想辦法,解決一些深層次的矛盾,而不是簡單地讓基層干部對上訪群眾圍追堵截,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調查研究。

4、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權責關系,正確處理政企關系、政事關系,精簡機構、提高效率,正確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當前,特別要加強社會管理和建設,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高度重視群眾的就業、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問題,保障弱勢群體的工作和生活。

5、完善決策程序,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重大事項的出臺要充分聽取群眾和專家的意見,經過集體充分醞釀和討論,實行專家討論制度、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防止因少數人說了算而出現的草率和失誤。正確堅持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制度,實行責任追究和問責制度,對于因為重大決策失誤造成了損害的,要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

6、改革財稅體制,保證事權與財權的對稱。一要認真研究縣級稅收分成比例的問題,保證基層政權維持運轉和發展的財力,改變縣級及縣以下財政狀況困難的局面。二要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證財政資金使用的公平和效率。當前,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是稅費改革以后農村以及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中出現的“無錢辦事”的新情況、新問題。

7、對干部和群眾要進行教育引導。教育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對待權力、地位和利益,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牢記“兩個務必”,忠實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也要向廣大群眾講清國家、地方、單位的實際困難,很多事情只能量力而行,不能期望過高,在主張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義務,做到權利與義務對等,依法主張自己的權利。

解決干群矛盾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做很多工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多方面的改革。除了上述幾點之外,各級領導干部還應該加強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注意探索和總結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改進工作作風,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中共嘉禾縣委黨校、行政學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婷婷久久人人爽人人爽 |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v天堂国产v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性久久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