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加大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力度,加強城鄉統籌,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落實黨的政策、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曾經的貧困村,塘約村圍繞“三權”+黨建+扶貧+產業+金融發展思路,切實抓牢“確權”這個根本,抓好“賦權”這個關鍵,抓實“易權”這個核心,同步推進農村產權“七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實施“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村改革促小康的蝶變之路。2014年,改革正式拉開序幕,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信息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進行確權登記,明晰了農村產權“身份證”,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促進了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逐步建立規范高效的“三權”運行機制,不斷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保障。塘約的實踐,無疑為我國農村改革提供了生動的榜樣。
“三農”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尤其是在跨步邁進小康的進程中,農村如何趕得上全民致富的步伐,不僅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更直接牽動著千百萬農民的切身利益。塘約村的蝶變之路是新時期農村改革,特別是土地產權改革實踐的縮影。塘約經驗及時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黨建促脫貧提供了一套成熟可借鑒的經驗。
首先要對標看齊。塘約的選擇,塘約的實踐,塘約的經驗,均源于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新時期土地制度改革之路。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于供需平衡和新舊動能轉換,它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程,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塘約從一個“空殼村”華麗轉變為一個脫貧“樣板村”,合理地利用了時間所產生的正面效應,從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再到合股經營,群眾脫貧致富。建立了群眾與干部之間相互信任,共推改革的強大精神力量。農村土地怎么改都不能損害群眾利益,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心中時刻裝著人民、想著人民,才能在改革的道路上越挫越勇、開花結果。
其次要選好班子。村級黨組織是處于最基層而又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直接主體。村級黨組織的創新力、戰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響村莊的規劃與發展。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不僅要在物質上給予幫助,更要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村兩委的凝聚力、戰斗力如何,直接影響一個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甚至會產生“虹吸效應”,影響到一個鄉鎮或周邊一片區域的發展。塘約的蝶變,得力于村兩委的堅強領導,得益于有一個堅強的基層黨組織。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基層黨組織,“紅九條”與“黑名單”式的村規民約很難建立起來,“支部+合作社+農戶+市場”的利益聯結關系也很難發揮作用。夯實村兩委凝聚力和戰斗力,要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黨員隊伍建設,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理論教育,建立健全村黨組織爭先創優的激勵機制,建立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使村級黨組織工作走上規范化、法治化軌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按照“支部+企業+基地+農戶”的村社聯建模式,增加農戶和村集體資產性收益和財產性收入。比如選擇思想開闊、善良正直、致富開拓能力強的村民擔任村書記或村主任,這樣,全力消除“空殼村”就有了堅強的組織和人才保障。
再次要落實政策。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實和執行,不落實政策、不執行政策、不因地制宜用政策,農村經濟社會各項建設就失去了導向標。抓落實是政治、是能力、是作風。要時刻樹立危機意識、緊迫意識、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充分利用好新形勢下的扶貧政策,切實推進產業建設,深入推進塘約經驗。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補足生態綠色農產品、優質品種、生態旅游、休閑農業、全域旅游等短板,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新動能,與推進推進新型城鎮化、全域旅游等相結合,增強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最后要敢于創新。創新在任何時候、任何時刻都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包括技術創新、方式創新、制度創新等,一種叫革新,一種叫改良,創新的方式是多元的。對于農村改革而言,要立足于集體所有制,立足于農民利益、立足于長遠發展。大力推進“黨組織+合作社+農戶+市場”是發展模式,更好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的宗旨意識。以“三權”促“三變”改革為抓手 ,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努力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改革推動、合股聯營、村民自治”的新時期脫貧攻堅 “村莊變革之路”。強化各項強農惠農支農政策,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力量助力脫貧。加大三產融合發展力度,努力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鄉鎮建農業園區,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切實推進 “七權”同確,聯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村的資源活力,實現倍增效應。
(作者簡介:文兵,1989年生,法學學士,工作單位:中共畢節市委辦公室,曾在《中國民族報》《理論與當代》《貴州干部教育報》等發表數篇理論性文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