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園養生,指的是以田園為生活空間,以農作、農事、農活為生活內容,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生活目標,回歸自然、享受生命、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身體、治療疾病、頤養天年的一種生活方式,具有鄉村性、“三農”性、生產性、養生性、時段性和生活性等特點。在設計中,必須做到村莊性與田園性相結合、自然性與審美性相結合、“三農”性與生產性相結合、養生性與生命性相結合和生活性與勞動性相結合。
【關鍵詞】田園養生;類型;特點;設計
農業美學的興起與創立勢必催生出農業設計[1-9],而農業設計除了農產品設計和作物植物設計[10-11],除了田園設計中的景觀設計、科普設計和體驗設計,還應有養生設計。本文擬研究的就是田園養生設計問題。
一、田園養生的內涵
田園養生,指的是以田園為生活空間,以農作、農事、農活為生活內容,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生活目標,回歸自然、享受生命、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身體、治療疾病、頤養天年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里的田園指的則是廣義的田園,包括整個農村地區,即不但包括農業動植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田園、水域和環境,而且包括農村地區的道路、城鎮、集市、村莊、廠礦和自然環境,當然,已經用來生產、準備用來生產、可以用來生產、提供能夠滿足人們營養需求、品嘗需求和原料需求的產品的農業用地卻是主要的[10]。
這里的農作也是廣義的,指的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包括作物栽培、樹木栽植、畜牧飼養和水產品捕撈、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建筑、流通、服務等。
農事仍是廣義的,指的是農村中除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之外的其他一切社會事務,包括政治活動、村莊建設、鄉風文明和宗教信仰等。
農活同樣是廣義的,指的則是農村中的日常生活,包括食、穿、住、行等。
二、田園養生的類型
1、回歸自然。人類是大自然進化的結果,這已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所論證,更已成為人類的共識。人類由自然物質中的碳、氫、氧等組成,這也已為現代科學所證明,更也已成為人類的共識。人類最初生活在自然之中,生活在原始森林之中,這同樣已為科學所揭示,更同樣已成為人類的共識。基于此,人類無不具有回歸自然的天性,以期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享受大自然之天然樂趣,就像弗洛伊德所說,人類之所以建房造屋,是為了回到孕育其的子宮一般。顯然,在回歸自然中,田園自然成為理想的選揮,因為它最接近自然。
2、享受生命。生命的意義在于利用生命、享受生命,使生命蘊藏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釋放,具備的特質得到充分的彰顯。利用生命、享受生命有許多種形式,如經商、務農、做工等,又如競技、比賽、超越等,而回歸自然、從事農業、牧歌田園同樣是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的最大特點自然是使生命蘊藏的能量在田園中得到充分的釋放,具備的特質在田園中得到充分的彰顯。在田園中,生命與田園融為一體,與農業融為一體,特別是通過農作、農事、農活闡釋生命,詮注生命,從而實現生命的享受。
3、修身養性。人類的性情除了受遺傳基因的影響外,還無不受到后天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北方人比較粗獷,南方人比較細膩,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比較豪爽,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比較文靜。這就是內外因對人類性情影響的粗略例證。人們回歸自然,在田園中從事農業勞動,在鄉村中從事農業生產、農村事務和鄉村生活,同樣會收到來自這些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或者可以說,久而久之就會修煉出一種與之相對應的性情。眾所周知,農民大多都勤勞、純樸,這其實就是農業生產、農村事務和鄉村生活長期溫陶的結果;換句話,人們到田園中養生,從事農業生產、農村事務和鄉村生活,也會修煉出勤勞、純樸的品德。當然,還會有其他相應的性情。
4、度假休閑。隨著物質的不斷豐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度假休閑日益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一生活方式的最大特點就是在閑遐中度過時光、享受生命。顯然,實現度假休閑的空間有許多,在家庭里,在城市里,在公園里,在景區里,等等。當然,這些空間也應包括自然、大地、鄉村、田園。在這一空間度假休閑,就能在自然、大地、鄉村、田園中闡發閑情逸致,在農業生產、農村事務和鄉村生活中休生養息,感受別一樣的氣息,別一樣的情趣,別一樣的生活,度過別一樣的時光。
5、健康身體。健康的身體,是身體各器官的協調、和諧、統一,處于良好的狀態。而健康身體,自然就是采用各種措施,包括自然的、人為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藥物的等,使身體各器官協調、和諧、統一,處于良好的狀態,特別是使已經不甚協調、和諧、統一,處于不良狀態的身體各器官,得以恢復,并予增強。這一切在醫院可達到,在家庭可過到,在景區可達到,在田園、在鄉村也可達到,甚至可以說,在田園、在鄉村可達到其他地方難于達到的達到。在田園,在鄉村,空氣是清新的,視野是開闊的,環境是優美的,無不有利于身體健康;在田園,在鄉村,產品是自然的,食物是綠色的,吃法是環保的,無不有利于身體健康;在田園,在鄉村,勞動是適度的,活動是有序的,生活是豐富的,無不有利于身體健康。
6、治療疾病。疾病,病的總稱,指的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發生的不正常的狀態[11],如頭痛、腳痛、身癢等。導致疾病的原因有許多,如勞累過度、飲食不當、病毒感染等。治療疾病的方法也有許多,如休息、吃藥、打針等。然而,不管怎樣,療養、調理卻不失為一有效的方法。因為所謂生理的不正常,其實就是生理上的不協調,而生理上的不協調卻是心理上的不協調所致,所以,實現心理上的協調自然應是治療疾病的有效方法。基于這一認識,人們很早以前就開始興辦療養院,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清靜、優美的地方,結合醫療措施,使疾病患者、特別是慢性疾病患者的身體,在一個不長不短的時段內得以康復。這一實踐表明,在鄉村、在田園也是可以實現這一目的的,甚至可以說,在鄉村、在田園從事療養更具優勢。是的,的確是的。在鄉村,在田園,視野開闊,空氣清新,環境優雅,作物翠綠,景觀別致,又能從事具有經濟意義的農業生產、具有社會意義的農村事務、具有生活意義的鄉村生活,以生命予實在,以精神予純潔,以心理予愉悅,以生理予協調,無不對調理身心、治療疾病、康復身體起到積極的作用。
7、頤養天年。健康、長壽是人類的共同愿望。為了使愿望得以實現,人們一直都在探索,探索各種途徑和方法,飲食的、藥物的、療養的、自然的……不一而足。無疑,在這些途徑和方法里,包括了田園養生。也無疑,通過田園養生,可以達到頤養天年的目的。據報道,長壽者大多都是生長于、生活于鄉村的人們,這就是實證。至于理由,想必是在田園、在鄉村能夠提供優美的環境、清靜的生活、保健的飲食、適度的勞動。
三、田園養生的特點
1、鄉村性。鄉村性,指的是田園養生以鄉村為載體的特性。這里的鄉村,包括農村中的所有部份,即包括田園、村莊和自然三大塊。不過,既然是田園養生,應以田園為主。人類的養生空間有許多,有城市,有山水,但只有在鄉村里,在農村的田園、村莊和自然中,在以田園為主的鄉村里、在以田園為主的農村的田園、村莊和自然中進行的養生,才是田園養生。
2、“三農”性。這里的“三農”指的不是“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而是“農作、農事、農活”的“三農”。在鄉村里,在田園中,以“三農”為田園養生的生活內容的特性,就是田園養生的“三農”性。由上面的論述可知,農作就是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農事就是從事農村社會事務活動;農活則是從事鄉村生活活動,即采取鄉村生活方式生活。田園養生的“三農”性,就是強調田園養生必須以“三農”為生活內容,必須在鄉村里,在田園中,從事農作、農事、農活,而并非純粹在鄉村居住,更不是將城市的生活方式搬到鄉村去,或者可以說,不是在鄉村做城里的事情、過城里的生活;如果是的話,就不是田園養生。
3、生產性。生產性,指的則是田園養生不但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特別是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要的生活內容,而且主要通過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特別是主要通過農業生產活動達到養生目的的特性。上面的研究表明,田園能養生,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能養生,能夠實現回歸自然、享受生命、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身體、治療疾病和頤養天年的目的。其實,這是很容易理解和佐證的。當人們用抓舉啞鈴來鍛煉身體的時候,鋤地,將田園的表土鋤松,就能收到相同的目的。不過,抓舉啞鈴屬體育鍛煉的范疇,鋤地才是田園養生。
4、養生性。在田園養生中,強調生活空間——在鄉村,講究生活內容——農作、農事、農活,但是,這些都僅僅是形式和途徑,并不是目的,養生才是目的,回歸自然、享受生命、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身體、治療疾病、頤養天年才是目的。這就是田園養生的養生性。同上例,鋤地,將田園的表土鋤松,花費適度體力可達到,花費過度的體力更可達到。但是,花費適度的體力,既可將田園表土鋤松,也可收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而花費過度的體力,雖可將田園表土鋤松得更快更好,但卻往往影響身體。因此,花費適度的體力來鋤地是田園養生,而花費過度的體力來鋤地則不是田園養生。
5、時段性。所謂時段性,指的是田園養生所經歷的時間往往僅僅是人的一生的某一個時段或某幾個時段,并不是一生。不過,這些時段既不長,也不短,一般應一周以上,幾年以內。談到此,人們很自然會想到鄉村的農民,他們大多生于斯,長于斯,祖祖輩輩生活于鄉村,勞動于鄉村,終其一生都在從事農作、農事和農活,但他們并不是在進行田園養生,而是在過著鄉村生活;或者可以說,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所從事的農作、農事和農活,并不是田園養生,而是鄉村生活;或者也可以說,對他們來說,農作、農事和農活是一種謀生的職業、生活的方式,而并非養生的途徑。由此可見,進行田園養生的都是非農的,都不是農民,都不是以農業為職業的,都不是終其一生從事農業的,而是從事其他職業的,如機關的、教育的、研究的等,從事農業,即從事農作、農事和農活,也就是進行田園養生,只是其一生的某一時段,因此,田園養生具有時段性。
6、生活性。所謂生活性,指的則是把田園養生作為生活的一種方式的特性。田園養生從事的農作、農事、農活,特別是農活,完全就是一種生活,一種生活方式,因為它所指的是農村中的日常生活,是食、穿、住、行等。至于農事,其所指的社會事務,包括政治活動、村莊建設、鄉風文明和宗教信仰等,雖不是日常生活,但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或者可以說,是日常生活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擴充,因此,農事也是一種生活,一種生活方式。至于農作,作為田園養生,要求的農作是生活式的,即是適度的,不但不影響身體,而且有利于身體。如鋤地,既強調能將田園表土鋤松,使其適合農作物種植,又要做到適度,不過度疲勞,就像抓舉啞鈴鍛煉身體一般;否則,就不是田園養生的鋤地,也不是生活方式的鋤地,而只能算作是一般的農業勞動。
四、田園養生的設計
1、村莊性與田園性相結合。田園養生以鄉村為載體,以包括田園、村莊和自然三大塊的鄉村為載體。在鄉村這一載體中,以田園為主,以村莊為次,以自然為補充,因此,田園養生設計必須做到村莊性與田園性相結合。而所謂村莊性與田園性相結合,就是村莊的田園化和田園的的村莊化。其實,村莊也好,田園也好,都只不過是自然的不同用途而導致的結果而已,前者是自然居住的結果,后者是自然耕作的結果,就這一點來說,村莊和田園的統一,即有機結合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村莊的田園化和田園的村莊化是完全可能的。無疑,村莊的田園化和田園的村莊化相結合,關鍵在于將村莊和田園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特別是將住宅建到田園中,建到田園的不宜耕的土地上,將田園變成住宅的庭院,變成耕作作物的庭院。元陽哈尼族梯田就做到了這一點,山嶺的梯田種植作物,山頂建房造屋,建設村莊[12]。
2、自然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田園養生,是在田園中,在包括田園、村莊和自然的田園中,通過農作、農事和農活等形式來實現養生的,來實現回歸自然、享受生活、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身體、治療疾病、頤養天年的,因此,在設計中,必須做到自然性與審美性相結合。所謂自然性,就是在田園的設計中,在田園、村莊和自然的設計中,應盡可能保持原貌,做到人為的改造盡可能地少。所謂審美性,就是在田園的設計中,在田園、村莊和自然的設計中,在做到體現自然性的同時,還必須使其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特別是符合養生者的審美需求,并據此而設計出符合美學規律的田園,符合美學規律的田園、村莊和自然。在城市,在現代城市,在現代花園式城市,無處不在表現著審美性,但卻往往難于見到自然性;或者可以說,城市,現代城市,現代花園式城市,不是自然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而是以犧牲自然性來凸現審美性的。因此可以推知,自然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田園——包括田園、村莊和自然在內的田園——應該是怎樣的。
3、“三農”性與生產性相結合。田園養生是通過農作、農事、農活來實現的,特別是通過以農作為主的農作、農事、農活來實現的;同時,田園養生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生活目標。因此,在設計中,必須做到“三農”性與生產性相結合。所謂“三農”性,就是田園養生必須通過農作、農事、農活來實現;所謂生產性,就是田園養生必須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生活目標;所謂“三農”性與生產性相結合,則是田園養生必須通過農作、農事和農活等方式,在實現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這一目標中,實現養生的目的。基于此,那些不考慮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如不考慮農田的正常生產、農田的畝產量和農田的畝產值的所謂農作、農事和農活,則不能算作田園養生。如在庭院,在住宅,種植花草,種植也如作物一般的桔橙,也可達到養生的目的,但這些不能算作田園養生,而只能算作一般養生。因為其所種植的花草,包括所種植的也如作物一般的桔橙,只是用來觀賞,用來活動,用來侍弄,只考慮造型,考慮美觀,不考慮生產,不考慮桔橙的生產,不考慮桔橙的生產價值,不考慮桔橙的經濟效益。
4、養生性與生命性相結合。養生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和表現方式,也是人類生命與其他生物生命共生共存的一種方式。因此,在田園養生設計中,必須做到養生性與生命性相結合。所謂養生性,就是田園養生設計中所設計的景物景點及其存在、生活方式必須有利于人們養生;所謂生命性,就是田園養生設計中所設計的景物景點及其存在、生活方式等一切必須遵循生命、特別是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并有利于生命、特別是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所謂養生性與生命性相結合,則是田園養生設計中所設計、追求的是人們通過與健康成長的生命、特別是農作物的對話,實現養生的目的。如在田園養生中,種植作物是養生的一種方式。然而,在養生性與生命性相結合這一原則下,種植作物并不完全是為養生而種植,而還是為了作物的存在和表現而種植,即這時的作物應該是健康成長、枝繁葉盛、碩果累累的作物。
5、生活性與勞動性相結合。田園養生既是生活,也是勞動,既是進行回歸自然、享受生命、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身體、治療疾病、頤養天年等生活,也是從事農作、農事、農活等勞動,因此,田園養生必須做到生活性與勞動性相結合。所謂生活性與勞動性相結合,就是勞動的生活方式化。采茶作為勞動,講究的是采茶的速度、數量和質量,如茶農;作為生活,則不過分強調采茶的速度、數量和質量,而在保持一定的、必要的速度、數量和質量的基礎上,追求采茶知識的認識、勞動的鍛煉、技能的掌握、樂趣的獲得,如游客。前者采茶就是一種勞動,一種純粹的勞動;后者采茶則是一種生活,一種生活方式化的勞動。因此,在田園養生設計中,就應該在勞動的場景中,也就是在勞動的田園中,將生活元素設計進去,如將田園設計成景觀化的田園,將工具設計成音樂化的工具等;或者可以說,這些就是田園養生生活性與勞動性相結合的設計。
參考文獻
[1]馮葒.農業美學的跋[J].北京農學院學報,1998(2):105-108.
[2]羅凱.建設雷州半島南亞熱帶農業示范區中的美學問題探討[J].熱帶農業科學,2000(5):50-53.
[3]陳望衡.一種嶄新的農業理念——農業美學[J].湖南社會科學,2004(3):7-9.
[4]張敏.農業景觀中的生產性與審美性的統一[J].湖南社會科學,2004(3):10-12.
[5]陳李波.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農業景觀?——城鄉景觀邊界模糊及其應對[J].湖南社會科學,2004(3):13-16.
[6]趙紅梅.建設嶄新的鄉村生活方式[J].湖南社會科學,2004(3):17-20.
[7]羅凱.農業美學初探[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8]羅凱.關于構建農業美學學科體系的思考[A].陳水雄.2010年兩岸休閑農業(海南)論壇論文選[C].北京:臺海出版社,2010:143-146.
[9]羅凱.關于構建農業設計學科的思考[J].福建熱作科技,2010,35(4):67-72.
[10]羅凱.論農業美學的主要目標[J].廣東農學通訊,2009(2):19-21.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2]龔秀萍,孫海清.繼承農耕文化發展鄉村旅游[A].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傳承農耕文化促進鄉村旅游論文集[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83-89.
(作者系廣東省徐聞縣農業局農業經濟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寧國)休閑農業與魅力鄉村發展論壇論文集》(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安徽省寧國市人民政府編,2010年11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