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積極落實脫貧攻堅工作,紛紛出臺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生機蓬勃。
但也有些集體經濟薄弱的“空殼村”發展無路,“望洋興嘆”。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這么幾方面:一是“底子不清”,村級領導班子沒摸清“家底”,不清楚本村的優勢是什么、稟賦有什么。二是“路子不準”,沒有找準適應本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產業支撐,什么都想發展,最終卻又什么都沒發展。三是“方法不多”,對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依賴性強,停留在“等靠要”老思維、老方法,不善于主動謀劃、主動發展集體經濟。
要突破集體經濟發展瓶頸,就要用“滴灌”的思維,去挖掘優勢、發展產業、累積動力。
一是精力要“滴灌”,挖掘稟賦孕育優勢。村級領導班子要專注精力到集體經濟發展上來,認真結合本地的經濟發展現狀、環境優勢、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等實際稟賦,因村制宜,做到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切實把村級集體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作為村干部“任期工程”,有條理、有步驟地推進集體經濟建設,堅決杜絕“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二是資金要“滴灌”,抓準產業培育動力。縣級和鄉鎮要加大對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的投入力度,要整合各部門支農惠農資金,對發展計劃可行、經營風險小、管理科學的村集體經營項目,采取貸款扶持等措施,將資金“精準滴灌”到每個有意向、有能力又缺資金的地方,讓有限的資金撬動集體經濟發展。
三是項目要“滴灌”,用活政策形成合力。要面向市場,選準產業載體項目,實行項目精準、一村一策,用活政策形成集體經濟發展的合力。如光能源豐富的村,可依托政策扶持,積極發展光伏產業;景色秀美、山清水秀的村,則發展鄉村旅游;農業發展好的村,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等形式,在觀光農業、休閑體驗農業上做文章,為企業、種養大戶等提供后勤保障、勞務中介、農業生產等微利服務,增加集體收入。
集體經濟發展非一日之功,需各村級組織不斷開拓思路、開拓方法、久久為功,方能讓集體經濟積少成多、集腋成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客家新聞網 2017-08-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