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婁向鵬新作《品牌農業2大特產》
一如作者所言,特產是潛力巨大的寶庫,而一些有特產卻沒有做起來的地方,就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其背后的邏輯是,已經富足的中國人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飲食,《舌尖上的中國》能夠火爆,吃貨們能夠成群結隊,千里奔襲只為一口特色的美食故事,充分說明人們的味蕾需要新奇的刺激,需要鄉愁的記憶,需要兒時的味道。那些養在深閨人未知的特產,一旦被推到吃貨時代的中心舞臺,前途不可限量。
但并不是所有的特產都有市場,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結局往往是老死廄中,不管風云變化我自巋然不動的結局也是逐漸被人們遺忘。特產要走出去,還要做大,必須與時俱進,做出適應時代的改變,這就是作者所講的“四化”:口味普適化、形態快消化、傳播時尚化和價值健康化。其一般的路線圖可以概括為:起家于區域特色,做大于域外市場,口味應適當調和,特點能獲得認可。
而實現“四化”,加工尤其重要。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地域性、季節性、鮮活性對農產品的限制,從第一產業走向第二產業,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在此基礎上還應逐步延伸到第三產業,開發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等關聯產業。比如四川仁壽的枇杷,與京東合作火了一把之后,及時把枇杷露推向前臺,鮮枇杷5月就沒有了,而罐裝的枇杷露卻一年四季都有。更重要的是,鮮枇杷是農民增收,而枇杷露則就業與稅收也有了。
在走向市場的路上,特色產品的適度改變還是不夠的,需要品牌的一攬子工程,從打品牌開始,到品牌的包裝、設計、推廣、傳播,再到對傳統渠道的改造,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新興產銷對接模式的應用,一直到新近流行的消費者與生產者聯盟和社群經濟,也包括CSA、定制、眾籌、預售等新業態。要完成這些任務,光靠政府是不夠的,單靠企業也是不行的,普通的農戶、合作社更是不可能。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依靠龍頭企業,按一定的市場機制與農戶、合作社緊密合作,才能打開局面。單靠企業,有市場品牌而缺乏地域特色品牌的支撐,獨木難支;單靠政府,有地域公共品牌而缺乏市場品牌,最終魚龍混雜,李鬼比李逵還猖獗。所以,最終要將品牌農業從一項公共事業轉化為一種市場行為,這樣才能長久。在這一點上,我與作者的觀點是一致的。
關于地域品牌的市場化,新西蘭獼猴桃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在沒有交由佳沛公司統一運營品牌以前,當地的農民同樣是生產標準不一,互相競爭,市場混亂,市占率一落千丈,瀕臨退出市場困境。后來政府與果農協會統一將品牌運營交由佳沛公司運營,完成了產業整合與品牌定位,并研發了黃金果這一獨特的品種,隨后在世界一步步打開市場。今天對于大多數的地方特產而言,問題不在于沒有企業去做,而是做的企業太多了,自相競爭,自亂陣腳,亟待整合。能否培養出像樣的龍頭企業,引領特產發展,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當然,特產始于產品,最終卻要走向經濟。只要一個地方能夠把特產做起來,不僅帶來的是名氣,更有實實在在的經濟賬,可謂興一個產業,帶一方發展,富一方百姓。比如說極端的案例,春天去西湖的人,一定會問及龍井的,于是在西湖周邊形成了茶葉經濟。而在一般的情況下,旅游的人也喜歡網上查查有什么特產,品嘗之后再帶些回去。也有順著旅游不斷擴張出去的,像桂林米粉、四川火鍋到處都是,那也是與外地粉絲的努力傳播與支持分不開的。諸如此類的案例實在是太多了,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更多的特產被開發后,特產經濟也會發展起來。當一個特產的經濟規模占到區域經濟總量的5%以上時,特產經濟已經形成了。但具體會是哪個地方會形成新的特產經濟,卻像必然中的偶然一樣,要考驗地方政府的眼光,還要看能不能殺出領軍式的企業家來。
(作者系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