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10月公布了首批127個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后,2017年5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下發了《通知》,要求第二批300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在6月30日前申報完成。相較第一批而言,第二批在體量上和要求上都遠超第一批,且篩選的標準將更加嚴格。在此之際,市場對特色小鎮的關注度提升了一個新高度。
緣起于訴求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進程迅速,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2%,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穩步提升到了2016年的57.4%。這意味著我國每年約有1750萬人涌入城市,與此同時各種大城市病也相繼產生。隨著一線城市房價不斷上漲、人口逐漸飽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打造中小城鎮。通過發揮各自資源、產業優勢,形成區域中心,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減輕特大城市人口流入壓力。特色小鎮的概念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中被提出,并隨著相關文件的密集落地迅速成為了熱門詞匯。
近年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已經多次出臺利好政策,明確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求,同時提供一定財政、金融扶助。從重要文件《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來看,特色小鎮應該滿足“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五大特征。
對于特色小鎮發展的真正訴求,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晟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是受到強鎮擴權以及城市戰略的影響。對于特大型城市就是特大型城市的都市圈,對于二三線城市其主要就是產城融合,對于再下層級就是其產業的特色小鎮,依次這樣遞推的三層級城市發展脈絡。
特色小鎮反映了總體規劃對于鎮一級區域開始進行“精細化管理”,但市場在觀察特色小鎮政策時,一直有不少疑問,例如為什么在今天這樣的宏觀背景下,特色小鎮會得到如此高度的重視?為什么政策一推出就被各級地方政府快速跟進?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特色小鎮出現?這些小鎮涌現是一窩蜂現象還是有其內在的根基和憑依等等眾多疑問。
然而對于上述發展特色小鎮的問題,東方證券分析師孫金霞表示,應當從新型城鎮化、環境保護、基建所處的新階段來著手理解當前特色小鎮的意義。在城市化的未來空間在宏觀層面和國際比較視角都出現巨大爭議之際,特色小鎮更符合中國各地方差異性大、中微觀政策空間有別的特征,這也或可成為下一輪城鎮建設的風向標。
在孫金霞看來,特色小鎮的定位可以說是新型城鎮化的試點,其中產城融合、促進經濟增長是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其中特色小鎮已經被賦予了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培育的重任,這種產業可能是從大城市疏導而出(如北京基金小鎮),也可能是自身具有相關基礎(如集聚大量毛衫企業的桐鄉市濮院鎮),也可能是將原有產業逐漸引申、擴張成為更大的事業(如宜興市丁蜀鎮除紫砂產業外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紫砂文化產業鏈),輔以特色小鎮有針對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產業未來也將有更大的發展機遇,轉而進一步支撐城鎮發展。
風起于貴浙,興盛于全國
早在十二五期間,貴州就初步確定建成100個各具特色的示范小城鎮,并將“綠色小鎮、山水城市”作為其建設理念。而浙江省也緊隨其后,以產業升級為目的,提出了打造“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型城鎮,并取得了很大成果。2016年2月,國家發改委出面組織了一場特色小鎮的專題發布會,浙江、貴州兩省相關負責人談了經驗與展望,伴隨著中央政府的肯定,特色小鎮迅速推廣,蔓延全國。
2016年7月2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標志著全國性特色小鎮計劃正式啟動。國家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帶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在不到五年的時間中,打造1000個特色小鎮,可謂時間緊任務重,足見中央政府的決心和魄力。
此后,各部委發出各項指導意見和通知,不斷細化特色小鎮建設的總體要求、具體措施。產業升級、金融創新、歷史文化傳承、脫貧攻堅等任務都被納入到這輪特色小鎮發展的內涵中。此外政府方面還認為,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可以形成示范,為更大范圍的小城鎮發展提供樣板。而建設過程中也并非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各條戰線資金、資源和政策的支持。
2016年10月13日,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住建部、發改委聯合主辦的特色小(城)鎮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號)精神和相關規定,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會簽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認定北京房山區長溝鎮等127個鎮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據東興證券分析,127個第一批特色小城鎮(包括非建制鎮的特色小鎮和建制鎮的特色小城鎮)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主要表現為新增大量就業崗位、基礎設施配套基本達標、絕大部分小鎮擁有省級上非特質文化遺產、體制機制創新取得較大進展。
2017年5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做好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要求第二批300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在6月30日前申報完成。
而根據東興證券目前的統計顯示,31個省市規劃體量已經達過2000個左右,遠超三部委的規劃,根據現有的特色小鎮投資情況可以看出,最高的沃爾沃小鎮投資達到了百億元,最低的云棲小鎮約10億元,但大部分“特色小鎮”的投資額在50億元左右,按照平均每家“特色小鎮”50億元的水平,結合三部委提出的1000個“特色小鎮”的發展指標,未來將帶動5萬億左右的投資額,對我國經濟起到極大的刺激作用。
避免陷阱,摸索中尋求突破
小城鎮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樞紐,也是城鎮化的緩沖地帶,但也正是由于這種“中間地帶”的特征,其應當以居住為主,還是應具備發達的產業;應當多吸納農村人口,還是承接城區內企業向外轉移,在過去幾年中發展思路并不十分明確,直到特色小鎮的出現,才掀起了又一輪小鎮的建設熱潮。然而被賦予太多責任的特色小鎮,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瓶頸。
針對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的發展情況,國金證券分析師李立峰表示,從其類型結構可看出,當前部分特色小鎮存在發展定位不明確,投資目標過高,規劃過于頻繁,進而使得后期不得不進行多次外延和擴展的問題,且無法體現特色小鎮“小巧、精致”的特點。同時也可看出,有一半左右的特色小鎮定位于旅游發展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旅游的核心在于消費,旅客消費完了就會離開這個地方,而特色小鎮需要的是更多的人留在當地,那就要求更多的貼近當地資源的產業發展起來,通過推動產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到特色小鎮,長期定居。
“其發展過程中的抓手在于產業特色小鎮的產業模式、發展模式以及不能房地產化的一種趨勢。”在陳晟看來,其主要的問題是產業的雷同以及產業邏輯的建立跟特色小鎮是否匹配。特別是在近日,住建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仇保興在一次內部論壇上談了對特色小鎮的發展形態演變,提出的判斷一個特色小鎮好還是差的10條黃金法則,這對特色小鎮至關重要。
但是現在許多以特色小鎮為名義的項目,實質還是房地產開發和銷售的模式,只是以“特色小鎮”進行包裝。受特色小鎮建設拉動,比較受益的主要是設計公司。“小鎮的房地產化,主要是讓房地產成為一種載體空間功能,進而形成一定的利潤匹配,只要占的的比重低于30%,更重要的落腳點在產業和配套循環的體系里。也就是只要把房地產限制在30%以內,成為一種載體的開發空間就可以了,否則。偽房地產化就存在問題了。”陳晟表示。
特別是第二批特色小鎮公布在即,在體量上和要求上都遠超第一批。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里,千軍萬馬爭搶300個名額,擠掉水分后,最終達標的能有多少?中國企業園區國際合作聯盟主席吳昀國在近日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2016年第一批全國特色小鎮原定159個名額,最后勉強達標僅127個。
本次候選名額幾乎是第一批的兩倍,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特色小鎮映入眼簾。針對第一批特色小鎮出現的小鎮特色不明顯,項目重復建設,房地產企業變向低價圈地以及鎮內企業運營經驗不足的問題,第二批特色小鎮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新要求,對于以房地產為單一產業,鎮規劃未達到有關要求、脫離實際,盲目立項、盲目建設,政府大包大攬或過度舉債,打著特色小鎮名義搞圈地開發,項目或設施建設規模過大導致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建制鎮不得推薦,縣政府駐地鎮不推薦,以旅游文化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推薦比例不超過1/3。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建設思路看,首先不能簡單的比拼建設數量,而應該更關注質量。從特色小鎮本身來看,應該是產業主導而不是房地產主導。第三從現在的發展情況看,部分特色小鎮缺少規劃,更多是為了小鎮而小鎮。
未來面臨諸多挑戰
對于特色小鎮的發展情況,陳晟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特色小鎮的發展首先取決于頂層的規劃,其次是特色產業的設置,再次是特色小鎮的產業導入,然后還包括建設開發,最后還有特色小鎮的運維。所以特色小鎮不僅僅是簡單的一種開發模式,而是定位、規劃、設計、投資、金融、運營一系列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在陳晟看來,其中頂層設計非常重要,產業抓手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產業,把它分成幾種類型,比如說文旅類的,還是制造產業類。只有類型確定了,然后有針對性的導入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還是所提出的一產二產三產疊加在一起的第六產業的小鎮的發展模式。
長江證券分析師趙剛表示,按照小鎮的特色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旅游為主的旅游特色小鎮,二是以產業為主的產業特色小鎮。旅游文化主題特色小鎮是當前特色小鎮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全國首批推薦的127家小鎮中,旅游型小鎮占比最大(50.39%),其次為歷史文化型(18.11%),因此泛旅游小鎮合計占比高達68.5%。其主要原因在于產業小鎮需要依托既有的成熟產業,而旅游類小鎮適用范圍更廣、投資回收期更短,成為當前各地追捧的主要模式。然而在此次申請的特色小鎮中,國家支持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更偏向于生產型的產業特色小鎮。同時對旅游文化產業為主導的特色小鎮推薦比例不得超過1/3。
發展特色小鎮,關鍵是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但這個“特”字到底怎么寫?“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有文化特色的小鎮,就是有核心競爭力的小鎮。”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孫若風表示,打造特色小鎮,道路和模式有千萬種,但千萬不能把文化的魂丟了;文化不是包袱,而是制勝的法寶,有自己文化風格的小鎮,才會有特色、有價值、有競爭力。然而對其也并不是盲目的發展旅游文化類,應根據本身的發展特色和當地的文化背景來定性自己的發展類型。
錢從哪里來或許是考察每一個產業、區域政策都會面臨的問題——農民進入城鎮,要解決衣食住行,還要享受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所需資金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財政來推動,需要撬動社會資本一同參與,利用PPP等工具為城鎮建設融資。同時,引入社會資本也有利于城鎮建設更傾向于市場化發展,用運營企業的方式運營小鎮,避免地方政府可能出現的不必要的干預。
市場化機制是特色小鎮長期發展的根本。《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共同發起設立特色小鎮建設基金;鼓勵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以及其它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通過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從政府設立基金來看,北京就是一個具備操作性的例子。2016年,北京正式設立總體規模達到100億元的小城鎮發展基金,募集分為兩個階段:“十二五“時期,完成首期規模50億元,其中市政府安排引導資金5億元,占10%,據測算實際可撬動資金規模200億元,政府投資的引導放大作用十分明顯。到“十三五”期形成基金總體規模達100億元。
企業投資建設特色小鎮,目前已不是個例,正在成為企業拓展業務的一個選項。衡水市武強縣周窩鎮是樂器生產龍頭企業金音集團所在地。2012年,所在縣依托周窩鎮駐地周家窩村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與北京璐德文化公司合作,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開啟了周窩音樂小鎮建設。并在2016年9月,與北大青鳥音樂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音樂集團計劃3年內投資50億元,重金打造周窩音樂小鎮及武強縣的文化產業。需要指出的是,在《河北省關于建設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中,對每個小鎮的要求是“原則上3年內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億元以上”,周窩音樂小鎮幾乎是一舉甚至超額完成上一級政府制定的目標。
特色小鎮運作模式有政府主導、企業主導以及混合開發等模式,但任何一種模式的前提,必須有當地的實體產業支撐,否則很容易淪為有A級景區、有小鎮概念的地產項目。目前,大部分省區市已明確了培育目標和支持政策,并組織編制了相關規劃,相信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在未來會得到穩步有序推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信息》2017-07-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