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第四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開幕式上,歐洲委員會農業和農村發展總司司長澤西·普萊瓦和美國愛荷華州州長特里E.布蘭斯塔德作主題演講,從不同角度對中國農業結構問題以及發展前景發表了看法,以下是兩位外方專家的主要觀點。
澤西·普萊瓦:消除貿易壁壘,提高創新能力
澤西·普萊瓦表示,經過多年的努力,各國在糧食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降低了饑餓人口的數量。但仍然有全球人口11%的人面臨著長期營養不良等問題。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人口達將到97億,到那時不僅要提供充足的糧食,還要提供營養、安全的糧食。
因此,他認為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就需要以有效的方式來管理現有資源,而且需要全球共同合作來應對這個難題。在他看來,中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現在的中國在糧食安全這方面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尤其是今年中國成功舉辦了G20農業部長會議。
他認為,中國農業發展目前面臨的農產品供給過度以及其他農產品供應不足等結構性問題,歐盟多年前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年,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經過不斷地改進,已經取得一些成就,有一些成熟的經驗可供中國借鑒。
首先,經過多年的改革,歐盟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運行機制,而且把給農民的支持政策從“黃箱”轉到了“綠箱”,從價格支持變成了收入支持。雖然這一系列的改革并不順利,但實踐證明,這樣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歐盟的農業才變得更加具有競爭力。
其次,2013年,歐盟完全取消了出口補貼,開始關注環境以及農村地區的發展,希望農民尤其是年輕人能夠留在土地上,以此加強農村社區的凝聚力。
最后,歐盟的農業政策以及研發的相關政策,都在鼓勵和促進農業方面的提高和創新,還希望通過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重視來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同時,歐盟也致力于落實相關旨在避免糧食浪費的項目。
此外,澤西·普萊瓦對中國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議:第一,盡可能地消除扭曲貿易的壁壘,允許農民能夠公平競爭。第二,要更加高效地使用資源,盡量減少可能帶來氣候變化的因素。巴黎協定的簽訂,對于全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第三,通過創新和研發來實現生產力提升的可持續性,以及促進智慧型農業。第四,加強農村和社會的聯系,同時加大投入振興農業地區。第五。盡量避免糧食的浪費,提高糧食供應量的效率。
特里E·布蘭斯塔德:加強貿易往來共同應對糧食問題
作為美國愛荷華州州長的特里E·布蘭斯塔德,首先向與會者介紹了近幾年美國愛荷華州的農業發展情況。愛荷華州的玉米、大豆、雞蛋和生物燃料的產量在美國都處于領先地位,谷物和牛肉位居美國第四位。目前,愛荷華州建立了高技能的勞動力市場,良好的商業條件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同時也在不斷開發新品種、工藝和技術。愛荷華州的食品原料生產企業和食品加工企業也有非常廣泛的合作,可以開發更好的解決方案和新產品。在農作物保護以及植物性種子遺傳技術、生物燃料以及可再生化工生物品等方面,愛荷華州也處于創新前沿。
愛荷華州的這些先進經驗,在特里E·布蘭斯塔德看來,都可以幫助世界解決農業以及糧食安全方面的一些問題和挑戰。因為到2050年,全球將面臨著解決90億需人口的溫飽問題。如何滿足這些人的糧食需求,將是未來巨大的挑戰,因此,要從現在就開始認真籌劃改造現有的農業條件。
他認為,對于如何應對挑戰,這次峰會能發揮很大作用,可以促進新伙伴關系的發展,還可以進一步強化中美兩國之間的合作關系。
從往來歷史上看,愛荷華州和中國很多機構都有互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接待很多來自中國的代表團,而且部分代表團還是由美國農業部、美國谷物協會和美國大豆協會等機構提供贊助。愛荷華州的經濟發展局、大豆玉米協會也多次在中國進行訪問。這種合作與互訪促進了雙方的緊密合作和相互理解。
他表示,正是因為過去幾十年的交流和合作,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愛荷華州非常重要的貿易伙伴。2015年中國是美國愛荷華州在農產品的第三大出口國,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商品類別,如玉米、大豆、畜牧和農業的產成品。
中美農業合作和貿易的快速發展為中美兩國農民提供了巨大的好處。他希望能夠繼續強化這種合作關系。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國為全球重要的農業經濟體,有責任也有機會合作來解決和推動農業持續發展,保證全球的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信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