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陸邵明:鄉愁記憶:小城鎮特色發展的引擎

[ 作者:陸邵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19 錄入:王惠敏 ]

鄉愁記憶既能對游子產生一種無聲無形的磁力,也能夠讓棲居者與返鄉人找到精神的原點與起點。相比大城市,小城鎮擁有尺度緊湊、生活節奏慢及地方特色鮮明的優勢。然而,隨著城鎮化、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及小城鎮產業、空間、社會結構的變遷,歌曲“小城故事”中的鄉愁記憶及其載體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筆者進行的一項關于“鄉愁記憶”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家鄉變遷后人們感覺最失落的是“曾經熟悉的街道”;當問及“是否愿意再回到家鄉生活和工作”時,只有約30%的人選擇了“愿意”。

鄉愁不能僅僅成為封存在記憶里的“一幅畫”,更不能淪為春節返鄉的一種鄉痛。那么,“如何讓鄉愁記憶成為小城鎮特色發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觀點,通過適宜的策略維持活化獨特資源與現有環境:盡量保存稀有的鄉愁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鄉愁資源并在允許范圍內尋求創新發展。普通的小城鎮有著巨大的城鎮化潛力與轉型創新發展機會,應立足不同的主體與客體,深度挖掘鄉愁記憶要素,然后通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互動機制,將鄉愁記憶資源融入小城鎮未來的總體布局、風貌建設、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產業特色發展、社區營造之中。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兩方面著力。

一是堅持守住底線,保護保育好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小城鎮的物質文化基因,保護好獨有的地理稟賦、自然風景與文化資源,如總體風貌、街道肌理、歷史建筑、文化景觀等,守住鄉愁的底線。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風貌的道路,構建好小城鎮的記憶坐標系,讓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與曾經擁有的年代感。保護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時代典型的建筑物(學校、茶館等)、有故事的活動場所(集市、廟會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題鮮明的記憶坐標點,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有歸屬感與自豪感。

政府各職能部門及相關政策法規是守住底線的中堅力量,主要是通過技術導則來管控:哪些區域是鄉愁資源保護核心區、協調區、建設控制區;哪些要素、場景、語境需要保護保留與傳承;哪些需要調整改造優化;哪些材料、風格、高度需要保護延續;尺度、色彩、形態、風格、功能如何監控,等等,要設定明確的語境條件,所有規則必須得到全過程監控。

在守住底線的同時,要及時維護維修、局部變更替換以及改造提升。對于基礎設施的改造與完善,政府應主動作為,務實做好“里子”工程。對于老舊建筑的維修,要盡可能保留原貌,以“修舊如舊”為原則,明確哪些不能變,哪些可以維修,哪些可以替換,以及規矩是什么。對于建筑內部的裝修,要適應生活、生產要求,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與激勵機制來撬動市場與民間力量發揮作用。如舊宅室內的廚房與衛生間改造工程,可以通過PPP的合作模式來實施,從而提升老街(區)的人居環境品質,吸引更多人聚居。

二是打造創新引擎,開發利用好文化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鄉愁資源,要做好科學規劃與引導。在宏觀層面的總體布局中,應正確協調好新區與老區、工業區與居住區的關系,對鄉愁特色資源有干擾影響的建筑、產業或項目,應明確處理措施。在中觀層面的開發導則中,應明確界定更新改造或新建的條件。對于擬開發的項目,除進行環境評估之外,還應增加“歷史文化影響”評估,進而制定出高度、密度、容積率、風格以及功能等要素的開發規則;對于新建建筑、街區與新區,要考慮與既有肌理、道路、文脈、功能等要素的嫁接,充分利用各種情景模擬分析來詳細制定距離、形態、流線、景觀等相關規則,以期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的同時最小化干擾鄉愁的載體要素。

與此同時,要發展相關非物質文化產業,研發特色產品。首先要深度挖掘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積極的、典型的土特產品、傳統技藝與傳統禮儀。其次要為這類活動、技藝、產業產品提供扶持政策與支撐環境,通過系列活動活化這些鄉愁記憶產品。再次要通過新技術、新工藝來提升這些傳統特色產品的品質,通過新媒體傳播新故鄉記憶與地方文化精神。事實上,在江浙一帶釀造、絲綢、制筆、陶藝等傳統企業的創新發展中,鄉愁資源已躍然成為主角。正是這種鄉愁資源成就了經濟的獨特性,給小鎮創新轉型發展提供了引擎。

但是,合理開發利用鄉愁資源也要因人而異。政府要尊重各類使用者對于老舊街區開發再利用的不同意見,充分關注生活習慣、居住方式、求學就業、生產方式、社會情感、心理需求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積極對接地方的發展計劃與項目資源,進行分類分級分區引導,做好頂層規劃:哪些傳統習慣、企業、產業、產品與人才需要鼓勵支持;哪些習俗存在風險、需要規避;哪類產業、企業、開發行為的引入需要論證或者兼容;哪些配套服務設施、場所需要提升完善或者增建,等等,都要事先予以明確。

此外,以“鄉愁”為著眼點引導小城鎮特色發展,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基于鄉愁記憶的城鎮保護與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遠近結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機制上可以借鑒先進地區經驗,例如西塘、楓涇、朱家角以及近來的青瓷小鎮、夢想小鎮、干窯鎮等不同模式就值得好好學習。在推動小城鎮特色發展方面,政府、市場、民間力量要分工協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攬,要守住鄉愁文化底線;市場不能為所欲為,要遵守規矩、擔起責任;民間力量不能盲目跟風,需要引導與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習慣的前提下,重新組合既有資源、要素,綜合考慮產業發展、就業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鄉愁記憶的來龍去脈,充分發揮體制內外的合力,才能讓小城鎮保持特色、健康發展。

總之,對于小城鎮特色發展來說,鄉愁是一面鏡子,一方面審視“舊”故鄉過去的發展歷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鄉未來的發展方向。對于政府來講,職責是守住底線,科學引導鄉愁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于眾多游子而言,將鄉愁記憶化為建設故鄉的行動才是祛除鄉痛的最好良藥。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記憶場所的保護與活化創新研究”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7年05月0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 | 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夜夜精品一区二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