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立了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分析“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政策,對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一、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從根本上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繼承了黨重視“三農”問題的優良傳統,并進行了創新發展。只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才能有力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民生活富裕;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農村和諧美麗。可以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村的具體落實。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到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精神文明、社會治理、農民生活等“三農”問題的方方面面,體現了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升的內在要求。這些要求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是多元一體的農業農村綜合建設和全面發展過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可以說,“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主要表現。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發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導向和農業農村短腿短板的問題導向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在農村,難點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短板也在農村,難點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使農民生活更加富裕,顯著縮小城鄉差距。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里”,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經之路。
二、深刻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通篇貫穿著改革創新精神,其中關于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體現出來的改革創新精神特別鮮明和充分。可以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其所包含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是我們黨“三農”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
第一,創造性地提出了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確立了“三農”工作新的發展目標和評價標準。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既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又是鄉村振興的具體標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相比,新的變化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把生產發展改為產業興旺,由生產到產業,范圍擴大了,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要促進農村二三產業全面發展;由發展到興旺,目標要求更高了,不僅強調發展過程,更強調達到興旺的結果。二是把村容整潔改為生態宜居,強調鄉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內容更豐富了,目標要求更高了,不僅要美麗,還要適宜居住。三是把管理民主改為治理有效,管理農村側重的是政府作為主體的行政管理,注重管理過程,強調的是管理行為的民主性;治理鄉村則是由政府、社會組織、村民個人等多元主體進行共同治理,更注重結果導向,強調的是治理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求標準更高了,效果更好了。四是把生活寬裕改為生活富裕,要在農民收入更快增長的基礎上顯著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讓農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從這四個方面總要求的變化來看,鄉村振興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是對新農村建設在內容上的豐富和充實,在標準上的細化和提高。
第二,首次提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新思想,確立了把農業與農村發展擺在更加重要位置的新定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方針。這是由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基礎地位及其重要性決定的,體現了我們黨對“三農”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這是由農業與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是由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決定的。農業現代化滯后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腿,農村發展落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因此,必須把農業農村發展擺在優先位置,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第三,首次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思想,確立了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新思路。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相對現代、發達的工業和城市與相對傳統、落后的農業和農村并存。為改變這種城鄉二元結構狀態,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城鄉融合發展新思想的提出,就是要徹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重塑城鄉關系,建立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第四,首次提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思想,確立了把農村現代化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體系的新安排。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目標。這一思想的創新性在于,在強調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內容和發展目標要求。農業現代化,是產業現代化的概念,屬于經濟現代化的范疇。黨的十九大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現代化,這是一個區域現代化的概念,包含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多方面內容,具有綜合現代化的特征。提出農村現代化這一創新思想的重大意義在于,把農村現代化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體系當中,使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更全面、更科學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是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五,首次提出了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新思想,確立了破解農業現代化瓶頸制約因素的新途徑。當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最大的瓶頸制約因素是傳統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這種小農經濟,嚴重阻礙著現代化的先進農業技術和大型農機裝備的廣泛使用,影響其與國內外開放的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起來。將二者銜接起來的途徑,一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經營規模的擴大,有助于大型農機裝備的使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有助于先進農業技術的采用,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三是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助于保障一家一戶農民解決自己解決不了或者自己解決成本較高的生產業務,提高農戶的專業化生產水平和經營效率。
第六,首次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思想,實現從民主管理農村到有效治理鄉村的新跨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反映了黨和政府從管理國家到治理國家的跨越。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新思想。這一思想的創新性在于,實現了從民主管理農村到有效治理鄉村的跨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一是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其領導核心作用;二是要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發揮社會各類人才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三是要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守法用法,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四是要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第七,首次提出了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的新思想,確立了鄉村振興推進主體的新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素是人。一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農民是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也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新型農民要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二是要有一支強有力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主體。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要培養造就“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支隊伍一要懂農業,要了解熟悉現代農業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能夠科學指導“三農”工作;二要愛農村,要真心熱愛農村事業,把努力改變農村面貌作為自己的事業追求,作為自我價值的實現形式;三要愛農民,要在工作中對農民充滿深厚感情,真心實意地幫助農民解決其所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培養造就“三農”工作隊伍,首先要努力培養造就一支優秀的農業和農村干部隊伍,使他們能夠有力地組織和帶領廣大農民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要努力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隊伍,研發更多的先進實用農業技術,指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第三要努力培養造就一支經驗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和服務隊伍,能夠依托并通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市場中介組織將分散經營的小農戶聯合起來,有效組織他們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和市場營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方針政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總體要求上,要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目標任務上,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農村要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在基本原則上,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要有切實可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深入貫徹黨中央做好“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
(一)深化農村改革。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的制度性供給。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一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前提下,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三權”分置的關鍵,是在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經營權。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不管是對土地的原有承包者,還是對土地的實際經營者,都給他們吃了長效定心丸。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和實現方式,明晰集體產權,盤活集體資產,保障農民財產權益,有效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同時,要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
(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現代化,首要任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使自己的飯碗主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在抓手上,要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以延長農業產業鏈、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要內容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現代農機裝備和科學技術為主要手段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適度規模經營為主要途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要堅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通過多層次的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減少低效和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在路徑上,積極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村一二三產業在同一農業經營主體下交叉融合,或者是在具有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不同市場主體之間實現融合,實現農產品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推進農業延長產業鏈,融入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最終讓農民更多地分享二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增值和收益分配。
(三)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可以把規模狹小、經營分散的小農戶納入農業現代化軌道,主要舉措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是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服務主體上,應建立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元化服務體系;在服務內容上,應提供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加工銷售、農業科技、農村金融、農業保險、農業信息等全方面的服務;在服務環節上,應進行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全過程服務。當前,應重點加強基層公共服務機構為農民提供的公益性服務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社員提供的自我服務。
(四)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一是要建立現代鄉村治理體制,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通過“三治結合”,走鄉村善治之路,實現治理有效。二是要培養造就一支“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特別是要加強“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實現鄉風文明,特別是要提高農村居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四是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實現農村生態宜居。特別是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著力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休養生息制度,加大農村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五)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按照我國現行標準,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第一步即到二〇二〇年必須確保完成的政治任務。我們黨莊嚴承諾,要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能用“手榴彈炸跳蚤”;要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要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要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作者系東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