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關注了農貿市場、超市、網店等銷售的一些農產品價格問題,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現象。有些產品,如果按照目前的價位恐怕連成本都不夠,很多人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些產品是怎么廉價生產出來的,照買不誤,甚至希望再便宜一些才好。
比如,市場上有一款調和油,售價只有3.9斤/元。將葵花籽放在前面,理論上講應當是葵花籽為主要原料的。葵花籽出油率高的是油葵,36%左右,出一斤純葵花籽就需要原料2.8斤,就按批發價3.5元/斤油葵,其純油的成本價就是9.8元/斤。因此,所謂葵花籽調和油,其中的葵花籽肯定是不會多放的。惟有便宜的是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菜籽,可能要大量使用的。轉基因大豆的成本批發價(到岸價)大約1.7元/斤,用化學浸提法出油率40%,成本價就得4.25元/斤,也高于市場上銷售的調和油價,看來多用商家也沒有太多利潤。運輸、加工、廣告、銷售都要花錢,商場還要利潤、企業利潤更要考慮,上面簡單的計算,那些調和油連成本都收不回來,那么低價的調和油不知道是怎么調和出來的?
再來看看超市和網店上銷售的小米。市場上的價格在4.1-7.0元/斤,但筆者了解的真實情況是,農民生產出來的谷子也要在8元左右。為防止造假,在農村孕婦坐月子需要買小米,村民是愿意多花錢購買谷子自己磨的(谷子價高于小米價)。如果去掉了谷殼,即使生產過程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與除草劑,那樣低的小米價格恐怕也是連成本都收不回來的。商家依靠什么掙錢呢?
非常可能的解釋就是,依靠現代科技手段,在產品生產與加工過程中做手腳。如所謂的調和油,調和進去的什么東西不讓你知道;在生產過程中加大化學物質使用,增加產量,或者通過技術手段減少人工成本,實現規模經營。但這樣的產品可能隱藏了某種健康成本,商家永遠不會告訴你。
但你的身體騙不了你,于是人們已經體會到到醫院里人滿為患。像趕集一樣增加的病人,尤其重大疾病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長期消費廉價食物釀成的苦果。這樣的事情不僅僅發生在中國,連最發達的美國也沒有擺脫這個“魔咒”(詳見筆者舊文《美國廉價食品的健康代價》)。
遺憾的是,很多人并沒有對食品應用的價值予以重視,市場上充斥了大量連成本都收回來的廉價食品,且經久不衰,就是明證。很多人貪圖食物便宜,不愿意多花錢購買優質安全的食品。持這樣觀點的大有人在,上至院士級別的科研人員,下至普通工人,在他們的心目中,食物之間存在的質量差異并不大,有便宜的干嘛要買貴的。還有不少人,他們也明明知道食物的重要性,但一旦輪到自己多花錢掏錢購買安全食品時,又打了退堂鼓——白送來的要,自己掏錢買的還是便宜貨。還是那張嘴,抱怨食品造假時,唾沫星子亂濺,但吃下去廉價的有可能是造假食品時,就閉上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年輕的媽媽們,明明知道廉價的食物可能對孩子健康不利,但為了攢錢買房子買汽車買衣服,忍心將廉價的食物送進不到三歲的孩子嘴里。連自己的親生骨肉都舍得下手,怎么能指望食品安全消費環境有根本改觀呢?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是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作怪,才造成了市場上一些低于成本價的食物,或者長期保存不變質的食物,或者用不健康辦法生產出來的食物大行其道。因為市場競爭拼的是低價位,那些優質的產品因沒有人消費,就沒有市場。誰做真的誰吃虧,這就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當優質的食品不能實現優價,當食物真相被掩蓋,當大量廉價食品充斥市場,其實吃虧的還是消費者自己,試分析如下:
一是健康風險。藥食同源,長期攝入廉價低質量食品,造成的后果是疾病增加。到了醫院里,那些平時舍不得吃好食品的人,醫院要你花多少錢就給多少,唯恐不夠還賣房子湊錢,或連兒女都拉進來。但那個時候已經晚了。如果是重大的疾病,醫院將所有的技術在你身上用一遍,該賺的錢都賺完了,然后很遺憾地宣布他們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平時注意增加免疫力,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進醫院的概率顯然是低的——健康的免疫力是優質的食物提供的,而不是那些連成本都收不回來的廉價食物提供的。而恰恰是后者,才降低了你的免疫力。
廉價食品與優質食品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以轉基因大豆與傳統大豆為例,兩者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差異顯著。轉基因大豆脯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和谷氨酸的含量比傳統大豆降低了15%-62%;轉基因大豆粗蛋白含量比傳統大豆高8.9%-40%,但α-維生素E和γ-維生素E比傳統大豆降低了12%-64%;轉基因大豆單寧比傳統大豆降低了32%-51%,而棉籽糖的含量比傳統大豆高63%-197%。抗稻瘟病轉基因水稻酪氨酸、甘氨酸、α-維生素E、Se、Mo和V的含量下降了20%-57%;抗紋枯病轉基因水稻甘氨酸、棕櫚酸、粗蛋白和Mg含量降低了21%-50%。
二是人生質量問題。沒有健康,就沒有能力掙錢,就沒有能力消費優質安全食品。目前的農業模式,人與動物的食物幾乎是用同樣的方法生產的,都是化肥農藥與除草劑大量使用的。將自己吃的食物,定位于與飼養動物消費同樣的質量水平,是對自己人生的最大否定。沒有健康,人生就打折了,本來能夠活100歲的,少活三十年,或者更短,到底是賺了還是賠了呢?
三是孩子可能成為受害者。人類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長大成人,所吸收的營養來自食物,家長給孩子什么的樣的食物,孩子就有什么樣的身體。目前,兒童食物過敏癥、性早熟、多動癥、自閉癥、乃至白血病等,很大程度上是與過量攝入不健康食物有關的。
四是助長食品造假,讓假冒食品害人害己。人人都恨假冒偽劣食品,但很多人又貪圖便宜消費廉價食品,市場上的便宜食品被搶購一空,客觀上助長了食物造假,監管難度增大。如果消費者明白了食物的生產與加工過程,稍微算一下賬,不貪圖便宜,假冒偽劣的食品很可能會自行消失。
五是助長環境破壞,變成間接的受害者。化肥、農藥、農膜大量使用,農膜低溫焚燒等向環境釋放了許多污染物,直接影響著人類健康再以化肥為例,過去40年間,全球氮肥的利用效率下降了67%,但每公頃土地的氮肥消耗量卻增加了6倍。農藥,激素、抗生素殘留,超過了歷史上所有時期。原本“零農殘”的有機食品如今變成奢侈品,發達國家僅有約20%左右的有機食品供應,而中國不足1%。蔬菜、茶葉、水果、糧食、乃至中草藥均出現了農藥殘留,不要說有機食品或綠色食品,老百姓吃上“低農殘”的無公害食品都成為奢望。人類因生產食物而污染,污染的不僅僅是食物,還有空氣、水域土壤。
第一次“綠色”革命解放了勞動力,使得大量人口進入城市,讓少量農業人口養活大量城市人口,且農產品低廉,這是由需要支付健康成本的。因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不良削弱了人們抵御傳染病的能力,免疫力和生殖能力也出現下降,最終使一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為了自己的健康,乃至社會的健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我們呼吁消費者要對廉價食品大聲說不;有關部門要認真監管,那些低于成本價的食物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其廣告是否隱藏了什么見不得人的秘密?
美國廉價食品的健康代價
蔣高明
眾所周知,食物是那些自然界長期演化,并經過人類不斷培育的物種所提供的,最初的能量都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前提是農民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如果農民紛紛離開土地,傳統的勞作與養殖方式被現代農業技術和大機器所取代,即人越來越懶,而農業依然要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時,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景呢?這里,全球最發達的美國已經給出了答案。
不久前,筆者在北京再遇美國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所長郝克明(中文名)先生,他來中國出席生態農業國際研討會。交談中,筆者了解到下面的信息。
美國消費者只需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0%用于購買食品,這個比例在全球國家中是最低的。充足的食物供應、低廉的食物價格,似乎保證了經濟繁榮,然而,為生產嚴重偏離市場規律的低廉食物,美國人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從超市產品價簽上看不到的。這些代價包括,農民苦不堪言;環境遭受破壞;城市居民為健康買單;政府每年需預算出大筆經費補貼農場主。
過去50年來,美國工業化農業大幅擴張,大量化石燃料、化學藥品進入農業生態系統,而大量農民進入城市,美國人的吃飯問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如今在美國,僅以種養業為生的農民占總人口的1.8%。
美國以耗費更少的勞動力成本,來耕種更大面積的糧田,得益于規模經濟,得益于政府多種鼓勵措施和高額補貼。這些措施的不斷強化,使那些作物品種單一化的大型農場更加受益。與此相伴的是,食品產業愈發集中起來。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目前有4家公司從數千家農戶那里收集農作物,用于加工各類農產品。從經濟效益出發,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零售商都鼓勵農民生產品種盡量單一的作物,以便實現行銷和分銷的簡便化。這樣一來,美國出現了不同地區專門培育有限幾類農作物和牲畜的現象;在零售商店、便利店和大型超市,所銷售糧食不得不經過長途運輸才能到達終端市場。調查顯示,美國中西部地區的糧食平均需要經過1518英里路途,才能從生產者到達消費者手中。
美國單一化農業和廉價食品的生產造成了下面的嚴重問題。
第一,社會與經濟問題。因為生產的糧食賣價過低,只有增加產量才能夠保證效益,農民們面臨著“不擴產、就出局”的痛苦選擇,為此,每年美國都要失去數千名農民。1993年~1997年間,美國中等規模家庭農場減少了7.4萬個。目前,美國2%的農場承擔著銷售50%農產品的任務。農產品價格大幅度降低,而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農民與城市消費者并沒有占到便宜,好處讓中間商拿走了。據美國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調查,1989年至1999年10年間,美國消費者花在食品上的支出增加了1990億美元,其中92%歸因于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公司的綜合開銷,包括廣告費、運輸費、包裝費、人力費和銷售產品所需的各種投入。然而,消費者花在食品上1美元,農民卻只能得到20美分,比1950年的41美分大為減少。一方面必須大量生產廉價產品,另一方面利潤卻極低,小農只有破產。城市不斷向外圍擴張,抬高了邊緣地帶農田的地價。1992年至1997年間,超過600萬英畝的農業用地(相當于一個馬里蘭州)被開發。而且這些土地往往是全國最肥沃的農田。
第二,生態環境的沉痛代價。美國農業由于缺少勞動力,只有依靠農藥、化肥、轉基因等技術。化學肥料和殺蟲劑連年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流失、水質惡化。美國80%的玉米用于喂養牲畜、家禽和魚類。低廉的玉米、大豆極大地刺激了大規模“集中營”式動物養殖。為生產動物蛋白,美國每年產生2萬億磅的肥料,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潛在的有害氣體污染周邊河流和空氣。將糧食和肉食通過貨車運送至美國各地,耗費數十億加侖汽油,這還不包括火車、駁船或飛機等其他糧食產品運輸工具所耗費的燃料。美國納稅人為此要繳納各種道路、高速公路補貼稅。集約化動植物種養殖模式,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斷消失,鄉村的美麗景色一去不復返。
第三,公眾付出的健康代價。“集中營”式養殖,動物生病概率是增大的,這樣就需要不斷向家畜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據估計,美國70%的抗生素都喂給了健康的生豬、雞鴨和牛類。研究表明,習慣性添加抗生素可增強細菌的抗藥性,導致人類的細菌性疾病更難治愈,甚至會威脅人的生命。如今,肉類生產加工系統高度集中化,一旦有食品帶有病原體,更容易發生大規模污染事件。2002年10月,美國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食品召回事件。由于突然暴發的李氏桿菌病導致20人死亡、120人發病,國內第二大禽肉生產商不得不召回了2740萬磅鮮肉和冷凍肉產品。價格便宜的肉類量大,但卻未必健康——研究認為,美國超過一半的人屬于超重體型。目前,美國人正飽受過度消費所引發的慢性疾病的困擾,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一部分癌癥。
綜上所述,廉價食品不僅無法造福美國廣大公眾,還導致工業化農業升級,造成惡性循環。中國農業正在走美國的老路,許多科學家“言必稱美國”,拋棄我們傳統農業的優勢,犧牲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發展工業化農業,造成生物多樣性和食物多樣性的嚴重下降。美國的教訓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科學時報》 (2010-5-7 A3 周末評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