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出席了本次大會,并發表講話。首先仇保興肯定特色小鎮發端于浙江,特色小鎮“千城萬樣”和特色小鎮是一鎮一品這三點。隨后仇保興用復雜理論CAS,從四條原則解釋遇到的復雜的城鎮現象。
第一點,特色小鎮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是動態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數量上或是參數上的,還涉及到顛覆性的創新,這種創意是質上的變化,任何特色小鎮一旦具有生命力,就是對原有產業本質上的顛覆,從浙江省的情況來看,從小鎮的特色經歷了四個版本:1.0版本,即小鎮+農村的“一村一品”。小鎮是為周邊的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的,經歷的時間很長,有上千年;2.0版小鎮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即小鎮+鄉鎮企業集群家庭作坊;3.0版是上世紀90年代,發現有一批工業化、城鎮化忘記的邊緣地方的小鎮,清朝的建筑還保留。文化界和旅游界發現之后,對這里進行修理,建造小鎮。3.0出來之后,對前面的小鎮進行了建筑形態的修復、回歸、復古潮;4.0版特色小鎮是新事物,即小鎮+新經濟體。
仇保興說從浙江省的情況來看,小鎮的特色從原來農村的“一村一品”加上小鎮,發展到現在的小鎮加上新經濟體。現在的特色小鎮拋開了建制鎮,進入了城市。通常講的特色小鎮有建制鎮,也有進入城市后,扮演了一個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角色。
第二點仇保興從理論上探討承認現在的經濟是動蕩不安的局面,這種環境下,最主要的特點是新奇的產生,通過創新產生各種各樣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動態的不斷創新,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后來派生出演化經濟學。
首先演化經濟學解釋4.0版的特色小鎮,新產品、新結構、新創業這種業態,這種生態鏈,這種特色業態的形成,由企業家和農民企業家甚至外來的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以及進入城市,這種正外部的疊加,再有小鎮自由的比較好的空間,小鎮就在城市中涌現了,涌現的模式有三種,一是將原來沒有特色的區域改造成新奇的特色小鎮;二是在原來的單一功能區、植入一個產業,與原來互補,城市修補;三是在原有特色不足的區域,改造提升,用產業的方法,用建筑改造的方法等進行提升。所以就形成了各種形態,有的有新奇的產業沒有形態,有的有形態沒有新奇的產業,沒有主導產業。做特色小鎮,有了特色的殼,填進去肉很困難,如果有強大的產業,造個殼相對容易一點。
第三點仇保興強調了社會經濟系統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主要涉及到,因為系統中間的主體,企業家、市民、技術員他們之間的互動,是沒有具體的理論,甚至是無序的、混沌的。于是有預料不到的新企業的產生,借助于全球化,借助于現代化的通訊,借助于企業鏈,可以引入到全球的價值鏈。小鎮里的產業集群是由一連串不連續的企業堆積起來的,經濟指數波動很大。所以城市規劃是可以預測的,但是小鎮的產業是不可預測的,但是不可預測里面也有可以預測的東西。
隨后仇保興認為特色小鎮必須具備五大條件:一是小鎮與周邊地區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有差異才能互補;二是小鎮必須有新奇的產業,新奇就是有特色的生命力;三是小鎮必須走節能減排路線,而非重污染;四是,小鎮與誕生地要有很強的互補性;五是特色小鎮是可體驗的,是讓人生活更美好。
仇保興說特色小鎮的經濟組織呈現出非常復雜的結構。這種結構是主體的變異性、主動適應性和相互作用。農民變成創業者,外來的進去當企業家,這種變化是很難設計的,誰要是對我們的小鎮產業從頭到尾來一個設計,那是一種迷信,是不可能的。“浙江省600多個原來的建制鎮演變成為特色小鎮,沒有一個是正式規劃出來的,我用18年的工作經歷證明這一點,將來也不可規劃”。之后仇保興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政府管理特色小鎮時應該采取激勵而不是取代;第二政府要簡政放權,第三政府應該護航,不能包辦;第四對特色小鎮要有科學的評估,而不能亂刮風。并說“我現在最怕的是,特色小鎮總書記有批示,浙江有經驗,不管什么都是特色小鎮,這個特色小鎮泥沙俱下,結果把名聲毀了”。
在此基礎上,仇保興提出了對特色小鎮好壞的評估標準。在他看來,好的特色小鎮應滿足以下標準:是自組織的,市場之手起主導作用;與周邊是共生、共贏的,而非“兩張皮”相互競爭;與產業和周邊節點有強聯結,達到利益共享;具有多種特色支撐;企業高度分工合作而非“亂拼盤”;開放的接入全球價值鏈,而非就地服務;應是微循環的,可以形成產業;可自適應,有強大的自我萌發能力;與周邊小鎮有協同效益,而非“單槍匹馬”闖天下。
最后仇保興總結:好的小鎮是自組織的,差的是由上到下政府組織的。好的特色小鎮和周邊是共生、共贏的,跟產業、跟周邊的節點強聯結,扭在一起,利益共享。這種小鎮微循環,微循環本身可以形成產業,且是開放的,能接入到全球的某一個價值鏈當中去。而差的小鎮沒有特色就地服務,靠規模、靠政府號召,跟著大企業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文旅地產新視野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